尹然
目前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通常分為課上講授、課后寫作、課上講評和課后修改四個階段。以北京通行的兩個教材為例,北師大版和外研版教材都采用了范文法進行講授。在教師進行課文的講授以后,學生在課堂上或回家后進行寫作,由教師批改后進行講評。講評的形式可以分為教師講評、范文鑒賞、同伴互評等多種形式。但是這種傳統的寫作教學形式卻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教師在課上講授范文時,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而教師又無法全面顧及。再比如在作文講評階段,學生往往只能欣賞到極個別同學的范文,若想一攬眾家之長,則需費一番周折,教師的講評也不一定具有針對性。
要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必須借助新的教育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翻轉課堂和學生電子書包的應用,則恰巧可以協助教師完成一堂高效、互動的英語寫作課。
一、翻轉課堂應用于作文教學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通常指的是教師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錄制成微視頻,學生課前自己觀看,課上帶著問題與教師及其他同學共同討論。
根據王篤勤所提出的一篇優秀的英語作文的標準,即“一篇好的文章應該結構完整、語言流暢、整體統一、和諧連貫、內容充實簡潔”[1],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微視頻教學內容:
1.布置寫作任務(Writing Task);
2.進行范文分析(Sample Analysis),分析內容包括:篇章結構(Layout)、行文邏輯(Logic)和語言特點(Language);
3.介紹寫作步驟(Writing Procedure);
4.提供語言支持(Language Help);
5.給出評價標準(Evaluation Form),根據每次教學目標的不同,每一次評價的側重點也可進行相應調整。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教材中提供的范文比較短小,如短篇應用文的寫作,則可以直接在微視頻中進行講授,讓學生回家觀看,無需占用課上時間。但隨著教材范文難度和長度的增加,可以先利用一個課時進行課堂講解,再將課上講解的要點提取出來作為微視頻的內容,供學生課下復習觀看。
二、電子書包應用于作文講評
電子書包是利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的便攜式終端,學生可以利用該終端登錄慕課(MOOC)平臺,觀看教師發布的微視頻、瀏覽課件、查看或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參與討論、拍照等。
1. 課堂講評前
首先,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登錄平臺觀看作文講授部分的微視頻,進行初次寫作;學生寫好作文后可以按照傳統方式將紙質版作業交給教師進行批改,也可以將作文發布到慕課平臺的班級討論區,供教師和其他同學評閱;同學們在閱讀彼此的作文后,可以在討論區內進行點評,根據評分標準互相打分,或者自由表達本人觀點;教師可以將爭議較大的作文或是優秀范例帶到課堂,供全體學生討論。
2. 課堂講評
由于在作文講授部分已經明確了學生寫作時結構、邏輯和語言的評分標準,因此教師在課上可以就學生表現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同學討論進行二次加工,完成課上修改。同時,電子書包的應用可以實現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的屏幕上都顯示發言學生的終端界面,發言學生可以在屏幕上進行標記,同時教室前方的投影也可以顯示該名學生的終端界面,這樣可以使所有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模式應用的課堂實踐
筆者所教授的是全國首批示范高中的高二普通班,學生入學時寫作這一語言技能已基本達到《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六至七級水平。本文選取了筆者對北師大版教材必修七模塊第二十單元科普文章寫作課的課例進行說明,由于本課教材范文的篇幅較長,如果全部利用翻轉視頻進行講解很難達到良好效果,因此筆者采取了課上講解、課后微視頻復習這種“半翻轉”的形式進行作文教學。
1. 講解部分
①布置寫作任務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discovery or invention.
②進行范文分析
篇章結構:
—Headline & Picture
—Paragraph 1: Introduction
—Paragraph 2: Background or history
—Paragraph 3: Now (Chinas contribution)
—Paragraph 4: The future
—Paragraph 5: Conclusion
行文邏輯:
篇章的行文邏輯已蘊藏在篇章結構之中,即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來介紹某一項科學發現或發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段落內部句子之間的邏輯也要圍繞主題句展開,并依據一定的時間順序來寫。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添加相應的連接詞,總結范文中的連接詞,如:in order to, so that, so as to, because of, as a result of, due to ...除此以外,在內容上的選擇也要得當。對于重大的事件必須介紹,不能有遺漏;而出現在文章中的內容必須緊密圍繞主題展開。
語言特點:
科普文章一般刊登在科普類讀物上,因此需要應用正式的語體,而要做到語體正式,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the use of formal linking expressions
—the use of time adverbials
—the use of formal vocabulary and phrases
—the use of formal idiomatic expressions
—the use of passive structures
③介紹寫作步驟
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列出寫作要點和提綱,幫助學生寫出更加流暢、縝密的作文。
—Think of a scientific invention or discovery that you think most influential
—Find out information about its development on the Internet
—Write down the major events of its development
—Find out information abo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or application
—Find out information about or predict the future of its development
—Draw your conclusion
④提供語言支持
—Writing about origins:
Since earliest times ... / The history of ... goes back to ...
—Writing about the present: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renewed interest in ...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include ... / One of the most ground-breaking ... / Cutting edge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roduced...
—Writing about the future:
The outlook is bright/gloomy. /The future looks rosy. / It has been predicted that ... / The field of ... has enormous potential. The skys the limit.
⑤給出評價標準表(見表1)
2. 講評部分
由于全班學生所寫內容幾乎各不相同,因此從作文批改的角度來講,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線上互評。所以筆者采取了根據作文的話題及學科領域對學生分組的辦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相互評閱和修改。
①總結學生作文整體情況
本次學生作文中學科領域覆蓋面較廣,話題從量子物理到天文學、從微積分到概率論、從物種起源到流感病毒、從計算機到圖靈測試,充分體現出學生對自然科學領域的濃厚興趣。而從科普文章寫作的角度看,學生在Headline & Picture部分表現尤為出色,很多學生都為自己的文章配上了精彩的插圖和極具吸引力的標題。
②總結學生作文出現的問題
在Layout、Logic、Language這三個部分中,學生的問題集中表現在Logic中的連貫性(Coherence)和Language中的語體風格(Style)上面。因此筆者對這兩部分內容進行了重點回顧和范例講解。下文是某位學生的文章首段,顯然在連貫性上出了問題,句子間沒有邏輯聯系,且時間順序混亂,叫人讀不懂: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dustrial synthetic ammonia starts with synthetic ammonia. At first, it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 But after World War I, it was used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mand for ammonia is growing.
而對于正式語體,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并改正,因此筆者選擇了較容易上手的內容進行評述,即被動語態的應用。如下文的作者就通過恰當地使用被動語態達到了語體正式的目的: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 1940s, the resear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en started. ... Computer programs are assessed by a variety of interrogato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③組內互相修改
在聽完教師的進一步講解后,學生按照分組對本組同學的文章兩人一組進行修改,找出其中不太連貫或是語體不正式的地方,提供修改意見。
④展示修改成果
學生利用電子書包終端將修改痕跡拍照。教師隨機選取學生展示他們的終端設備,即修改痕跡,并加以說明。
圖1、圖2為學生課堂展示成果。
四、“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模式的優勢
利用翻轉式教學進行作文的講授,再利用電子書包進行作文講評,可以彌補傳統寫作教學模式的很多不足。通過多次觀看視頻,反復理解,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也可以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此外,翻轉視頻中教師所提供的語言幫助也可以供學生更方便地使用,學生可以隨時暫停視頻,進行理解和記憶。教師甚至可以只提供查找相關語言幫助的網絡資源,這樣既讓學生獲得知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信息檢索的能力。而在課上和課下應用電子書包系統,學生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所學過的內容,同時全班的在線互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讓學生在開放的平臺互相瀏覽閱讀彼此的作文,也是讓學生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收效有時比教師講解要大得多。另外,如前所述,課上應用電子書包系統也使學生更易參與,注意力更加
集中。
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電子書包,都是助力課堂教學的技術手段。新技術的應用,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一項挑戰。而將兩項技術同時應用到寫作教學課堂,其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在此次實踐過程中,筆者也發現,并非所有學生都喜歡或適應這樣的教學形式。有些學生會對一個新的終端設備表現出濃厚的探索欲望或者極度的困惑,這都是對其學習和思考的一種干擾。還有些學生由于對新設備的操作不熟練,導致在課堂上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技術并不是完美的,更不是萬能的,但是毫無疑問,科技的光芒已經照進我們的課堂,它將為我們開啟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或許某一天,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便由此產生。希望廣大同仁共同探索,讓技術更好地為我們、為我們的課堂、為我們的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36.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