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程抗

摘 要:在公共危機頻發的時代,對公共危機信息的管理,是政府應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隨著新媒體的日益發展,公眾對公共危機的認識,已經不僅僅是來源于政府,可以通過更多樣化的途徑來掌握信息,了解實情。因此,公共危機信息的公開需要在多元主體之間尋求跨界合作,政府則應予以充分的關注以及在跨界合作中扮演協調者這一角色。
關鍵詞:信息公開;公共危機;多元主體;跨界合作
中圖分類號:D6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12-02
引言
隨著民主化進程加快,各地正在著力打造陽光政府,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開放。在信息社會和公眾社會的背景下,傳統的政府單一傳播身份被解構和淡化,在新技術支撐下出現的多元化的媒介日益承擔著政府喉舌、經營主體、社會公器、全球媒介以及傳播的重要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正在成為公眾精神、公眾意愿的代言人,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因此,政府為有效處置和應對突發事件,維護公眾利益,應采取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策略,理順各種關系,創造更好條件來搭建良性跨界合作平臺[1]。
一、公共危機信息公開跨界合作的方法論與基本假設
(一)基礎理論
20世紀90年代誕生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合作理論,合作理論主要來源于“相對利益共生”的理念,表明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實則是“競爭共存”的限制競爭,在確保整體動態利益的前提下尋求共存與發展。所謂競爭性的合作,即表示競爭與合作的雙方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合作中存在競爭,競爭中也講求合作,促進競爭進入良性循環階段[2]。
合作理論是現代博弈理論發展的一個新領域,但“合作理論”的指導思想和方法都要打破現代博弈論的局限性。從其指導思想上看,與一般的共同決策理論和博弈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它不是簡單地選擇最優的策略,以從自然界或對手中獲得最大效益,合作理論更強調如何幫助人們一起工作,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通過相互合作獲得更大的效益。
(二)基本假設
我們的基本假設是:假如將跨界合作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公共危機信息公開這一問題之中,以合作理論為邏輯指引,以合作理論與公共危機信息公開跨界合作機制的關系為契合點,將合作理論作為構建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的思想引擎,構建對于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可以使信息公開機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對于政府的危機應對也將產生巨大的助推力。
二、我國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的總體架構及其合理性論證
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的總體架構是以合作理論為指導,實現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在危機信息公開過程中的有機配合。該架構將遵循合作管理理念將多樣化的信息資源邏輯組合與分配,構建主體認知機制、信任支撐機制、互通協作機制、責任共擔機制和監管問責機制五大子機制,促進公共危機信息公開跨界合作的完美實現,確保公共危機信息的公開透明化、無縫監管化、實時真實化。其合理性在于,針對跨界合作的不同階段,設計相應子機制來確保跨界合作的有序進行。在合作推進方面,構建主體認知機制和信任支撐機制,提升主體的自我認知,建立跨界合作的基石。在合作形成方面,構建互通協作機制和責任共擔機制,形成廣泛、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溝通,為各方主體提供溝通、協調和共享的平臺,維持一種平衡的伙伴關系[3]。在合作保障方面,建立起監管問責機制,實現全方位的監督,確保信息公開以及公眾監督渠道的暢通。
三、我國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的具體設計
(一)主體認知子機制
建立主體認知機制可從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兩方面著手。內在動力一方面是對公共危機信息公開嘴唇界合作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信息源都會迅速地發酵,由此人們產生了新的需求和認識,即跨界合作。另一方面,對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的必要性的認識。當公共危機偽信息被肆意的傳播和放大開來,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采取糾正措施,可能說服力并不是那么強,但如果政府可以通過和其他主體進行必要合作則會產生更大的優勢,跨界合作無疑是政府的良好選擇。外在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或媒體輿論的積極推進、外部形勢變化與突發公共事件的壓力等[4]。
政府、社會、企業、媒體之間必須形成合理的認知,主體認知機制的著力點在于多元主體能夠充分認識到社會穩定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遵循這一利益原則,尋求更好的途徑和方式,最終促使建立起合作關系。
(二)信任支撐子機制
首先,各方主體之間要求同存異,取得共識,使合作的多方能相互溝通、取長補段、相互支持,使各方資源得以優化配置,規避沖突,增加認同,實現跨界合作預期的目標。其次,各方主體要重視自身建設,不斷提升自身水平,保持良好聲譽,不要為了尋求私利而盲目地開展合作,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考察對方的社會關系,組織信譽等,這樣才能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最后,各方主體之間要形成一種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信任是建立協作關系的基礎,是多元利益交換的潤滑劑。只有相互信任,廣泛交流,才能真正形成有利共享、有難同當、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協作關系,最大程度降低合作成本。
(三)互通協作子機制
若是不能暢通渠道則會加大跨界合作的難度,也會影響各方主體之間的互利互信,繼而將阻礙跨界合作進程的順利發展。因此,建立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跨界合作機制,有賴于通過建立有效的互通協作機制來消除偏見、深化認識[5]。互通協作機制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主體間進行整體規劃和合理分工。在協商合作的過程中,用科學手段為指引,從整體出發,重新明確各方主體間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充分整合信息資源,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確保行為主體在跨界合作中的規范性和協調性。三是進行多層次的民主協商,合作的形成和實施是以各方主體接受和認同為基礎,不斷推進廣泛多層次的民主協商,反映各方面意見、愿望和要求,注重對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協調,保證各方主體在跨界合作上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四)責任共擔子機制
公共危機信息公開跨界合作的基本出發點就是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公開危機信息,以盡可能地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和恐慌,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共利益。在對危機信息進行公開的過程中,跨界合作需要基本的合作規則,明確各種權利和義務,各主體需要在平等、公正的基礎上實現均衡,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均攤就是一個資源整合、利益協調的規范過程[6]。因此,實現跨界合作的責任共擔,首先,要建立規章制度,以規范化的形式來合理分擔責任與風險;其次,要建立利益補償制度,對于利益損失方予以一定的補償,重新構建起責任機制,從而實現互利互惠的跨界合作關系;最后,要進行協商對話。只有當各利益主體之間實現信息對稱,信息共享,信息正確有效傳遞的時候,才有實現責任共擔的可能性。
(五)監管問責子機制
大力推進行政問責,是構建跨界合作機制的保障。牢固樹立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權力使用的范圍,有效防止相關責任問題的發生。維持多元主體之間跨界合作關系的穩定,除了建立柔性機制,還需要有一定的監督機制做保障。一般來說,監督機制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主要是跨界合作的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作為跨界合作的行為主體,多元主體之間的監督主要依靠法律、法規或政策手段,以此作為行為準則,約束或糾正不利于跨界合作順利實現的行為。外部監督主要依靠國家設立專門的監督隊伍,對合作主體是否遵守法律法規或對有關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處理是否符合法律規范予以檢查,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貫穿于跨界合作機制的形成和實施全過程。同時,通過專業的評估隊伍或第三方評估機構,設計一整套反映真實合作情況的指標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評估體系,對跨界合作的行為和結果的監督提供依據和標準,形成對跨界合作效果的客觀、明確的分析評價[7]。
四、結論
從當前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實踐來看,我國的公共危機信息公開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不及時、不全面、不真實和不合理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公共危機的擴大和蔓延,單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會加大政府危機管理的難度,這就使得以政府為主體的多元主體跨界合作成為可能。以合作機理為理論支撐,打破傳統格局,建構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可以指導公共危機信息公開跨界合作的有效正確實施,最終確保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的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徐偉新.國家與政府的危機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強.公共危機應急反應管理體系:反思與重建[J].江海學刊,2004(2).
[3]趙學禮.企業間合作機理與信任關系構建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34.
[4]張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歷史進程[J].湖南社會科學,2006(4).
[5]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6.
[6]趙元明.論當代中國治理目標的基本走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7).
[7]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王成,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簡介:周欣(1990-),女,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現代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研究;程抗(1989-),男,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組織管理、電子政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