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建設的好與壞,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價值尺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納入到法治建設當中,我國的法治建設已提上日程,這是一次偉大的上層建筑改革。文章就法治建設的必然性、合理性、法治建設的本質內容,以及如何進行法治建設進行探究,希圖有利于國家法治建設。
關鍵詞:法治建設;必然性;合理性;相關舉措
中圖分類號:D920.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45-04
引言
文章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引導之下完成。吸取了國內外學者關于法治建設的相關論述以及理論主張,加以自己的見解,從人性角度出發來闡釋現代化中國法治建設。文章的指導性和現實性較強,對中國法治建設有啟發意義。
一、法治建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法治建設的必然性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其價值意義無非有三。從國家層面來講,就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長治”要讓國家長期繁榮昌盛,“久安”要讓國家長久和諧安定。“長治久安”內涵豐富,責任艱巨。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法治,法治是繁榮昌盛之法,是和諧安定之寶。法治建設使得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得以鞏固,使得國家各項事業有條不紊,使得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健康穩定。從社會層面來講,即顯公平正義于社會。公平正義是人類歷來所爭取,為此無數仁人志士不惜犧牲生命。在當今中國,公平正義依然是不懈追求、奮斗目標。法治建設是時代所需、民之所喚。法治建設就是要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使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從個人層面來講,就是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法治社會和人治社會最大的區別之一在于能否使得人民的合法權益得以伸張。作為社會的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是治理社會之利器。利器之所在即民利得以保障。如果人民的合法權益時常遭到侵害,則法治建設就是“一紙空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使得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
(二)法治建設的合理性
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向性要求和外在性促進的統一。法治建設則是“本身意識”和外部環境交相作用、統一發展的結果。
1.人類民主意識的發展。猶良田之于農作物,民主土壤哺育了法治。這種較之以往有著深刻內涵及價值的社會思想土壤,是歷經血雨腥風,遭受驚濤駭浪的。原生態民主是人類不懈追求的。近代以前的人類對這種追求囿于較小范圍開展。對立的舊勢力極其強大,局部成功并不長久,整體態勢極度惡劣。較小范圍內的波動也是千辛萬苦、異常艱難。但這一舉動為將人類引向高層次的巨大顛覆提供了萌動。伯爾曼等法律史學家將中世紀城市法作為西方重要法律淵源。隨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早期殖民主義者開始在全球大肆搜刮,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自然科學從經驗到實驗的跨越,工業革命的發生,種種使得這一方式得以確立。伴隨而來的是與之媲美的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此時舊勢力遭到毀滅性的挑戰。直到啟蒙運動,人們走進“理性王國”,追尋自由民主,描繪理想藍圖,“世界”遭到未有之顛覆。啟蒙運動領袖托爾斯泰公開稱教皇為“兩足禽獸”,強調“天賦人權,自由民主”;孟德斯鳩極力主張“三權分立”;盧梭則主張“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啟蒙運動者們的主張對后來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著深刻的影響。《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將啟蒙思想家的自由民主主張用規范條文加以確立,作為行動指南。后來又用憲法加以保障,這一過程開辟了人類的新紀元。一石激起千層浪,民主浪潮在后來的殖民擴張世紀里得到世界范圍的傳播。薩繆爾·亨廷頓認為20世紀后期世界范圍內進行了三次波浪式民主化進程。無論主動或者被動,民主意識在世界范圍上都得以傳播。歷經數世紀,民主得到質的飛躍,民主自由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民主與法治是一對難兄難弟,民主使得法治建設尤為合理。
2.法治建設內在要求的推動作用。法治建設艱難而復雜,而這艱難復雜性取決于法治建設本質內涵的豐富性。法治建設包括了立法、執法、監督和保障等一系列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這些內在的“自我意識”推動著法治建設向前發展,促使其自身不斷完善。
法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立法。法律是法治的依據。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立完備的法制體系是法治社會的重要要求,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應有之舉。執法也是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執法關乎法規能否得以實現,法規的尊嚴能否得到維護,公平正義是否得以彰顯。執法是法規得以實施的媒介和橋梁。無論是法規建設,還是執法人員執法及其過程都要有相應的制度加以監督。監督使得立法和執法透明化,使得公平正義能夠盡最大可能得以實現。監督制度的建設又是立法的重要內容。立法、執法和監督一起催生了保障。保障又使立法、執法和監督能夠“一馬平川”,有效得以實現。法治建設的內在要求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這些復雜內容的相互聯系、相互運動推動了法治建設。
3.嚴峻的世情、國情的外在刺激作用。法治建設不僅有著深刻的內向性推動作用,還有著嚴峻的外向性激勵作用。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便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創造法治建設的有利條件和美好前景。當今世界秩序是二戰的結果,深刻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格局有著重大的變化。世界力量由兩級變為一級。與此同時,新型的政治經濟力量又在悄然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形成“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還向縱深發展。在新的格局之下,局部沖突接連不斷,恐怖活動漸趨頻繁。新型力量的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員,不可避免會受其影響。世界各國在歷史進程中選擇了符合各自利益發展的道路,世界發展模式呈現多元化。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不能說各自的道路模式適合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周邊海域問題也接踵而來。中日釣魚島爭端、南海問題等呈上案前,中國領土主權受到極大挑戰。面對國際環境,加強法治刻不容緩,并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國內矛盾也積蓄頗深。政治腐敗問題突出,貧富差距越發加大,法律尊嚴頻遭蹂躪,公平正義屢遭破壞。“兩個百年”迫在眉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責任艱巨,“中國夢”的偉大構想亟待實踐等。這些矛盾和任務也要求加強法治。
嚴峻的世情、國情刺激著我國的法治建設,為法治建設提供了合理性。“全會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這就說明了國際國內環境對法治建設的強大刺激作用。
二、法治建設與法制
(一)法治建設
1.關于法治,它不是一個嗷嗷待哺的新生幼兒,而是一株蓊蓊郁郁的參天大樹。《晏子春秋·諫上書》:“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汜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由此而知,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法治同國富民強、社會秩序緊密相連。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現代法治較之以往法治形相似質相異,尤其是社會主義法治同以往的所有剝削階級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1]這就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是在一種截然不同的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上層建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將是一次徹底而偉大的改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2.所謂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由此得出,民主土壤孕育了法治,法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主。人治社會有著法治。法治被視為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專制主義體制之下,君主的言行便是法治的源泉。“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道之客”[2]強調了法是君主防止奸臣劫弒、篡奪的“奸術”,在于彰顯君主權力的至高無上的威權性和獨裁的合理性。這就在本質上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著巨大的區別。“任何憲法的第一項任務應該是保護社會和個人的自由,使其不受政府自身的侵害。”這就說明了“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保護公民的自由和尊嚴,使政府的公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民主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使保護人民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的法治得到建設,為法治建設向良性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法治與法制
法治和法制相互聯系,相互區別。法治的內容包括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的是一種靜態法治,就是“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是一種動態意義的法治,就是通過相關手段使得“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力”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得到根植于人心,從而大治于國。“法制,按通常理解,指法律和制度的簡稱[3]”表明了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式意義的法治。與人治相對立的法治根植于民主的土壤,而區別于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及其他制度而言的法制。因此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建設的最終方向是達到法制秩序。形式意義的法治促進實質意義的法治的實行和實施,實質意義的法治推動形式意義的法治的完善和進步,二者斷不可偏廢。
三、法治建設的舉措
(一)促進民主,完善立法
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人治消亡,法治成為主流。高中思想政治課本上關于發展的實質有著精辟的論斷,那就是“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4]這就從根本上說明了法治必然代替人治的合理性。人類看到如此的事實,人治的“肆無忌憚”與法治的“按部就班”形成的強烈反差,促使仁人志士們紛紛以改良或者革命等方式建立法治國家。法治國家離不開法治建設,法治建設更需要民主的滋潤。建設具有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必須促進民主。我國民主取得相當成績,但是民主建設的可行性和科學性還有待促進,民主的促進在于結合國家的基本情況、國家的主要矛盾以及社會的相關矛盾來開展,做到民主本土化。現實環境下不乏存在西方民主的追捧者、狂熱者。如香港“占中”事件。其中不免部分人受到一定程度的蠱惑,更多是對民主本質內涵的認知匱乏。結果是盲從,造成社會混亂,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困擾,這與真正民主大相徑庭。人類社會具有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因而要在發揮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堅強指導下有所借鑒,促進我國民主的發展,為法治建設添磚加瓦。
民主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法治建設則促進民主。法治建設尤其是法制體系,是建設法治重中之重,也是促使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利器。“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強調了立法在法治建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法治體系中的基礎作用。民主的促進有利于立法的質量。法律的制定離不開立法機關,立法機關的關鍵在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的合理比例和構成結構是提升立法質量,制定符合社會時代的良法的重要因素。然而,合理比例和構成結構影響因素眾多。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指標是經濟發展程度、人口數量分布情況和民族分布情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此三項指標可謂是重中之重。人大代表比率的合理有機構成,民意方能最大程度的得以反應。我們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果顯著。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異較大,貧富差距明顯。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十分突出。問題的差異也較大。現實地呈現和經驗地判斷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地區,各類問題、矛盾相對突出和頻繁。面對這一現狀,人大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就要有所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時代發展的洪流,比例分配突出表現為經濟發展地區比經濟落后地區偏重。各類社會問題、矛盾囊括于法律條文之中,一定程度上使問題限于可控之內,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得以完善。人口眾多、城鄉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按照人口數量多少的代表比率分配在這一問題上,就其特殊性,表現為城鄉代表比率分配。這方面已有調整。民族眾多、習俗各異是中國又一個重要國情。法治建設的目的在于長治久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前提條件就是國家穩定、民族團結和睦。那么,人大代表就必須要有少數民族代表。結合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少數民族人數多少,合理安排代表比率分配。這種效果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情況得以及時反映和解決,有利于法治中國的建設,打造法治中國。60多年的波瀾起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得以建立。然而現實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深入,社會問題矛盾也在逐步深化,國際矛盾一樣嚴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刻不容緩。當然,在建設社會主義中,我們也有相當的成績,有比較完善的法律。但是“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不備。”[5]698“古今異俗,新故異備。”[5]704法律還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有所發展,做到與時俱進。良法還要有詳明易懂的內容,嚴密的邏輯,這有利于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之母。法治建設必須要依據憲法原則來進行,即依憲治國,這是法治國家和法治建設的根本本質所在。
(二)嚴格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法律是法治社會之利器,利器之伸張在于公平正義之執法。理論華麗的轉身,執法起著橋梁的作用。法律條文無論如何“大快人心”,只有人的作用使得“大快人心”才能真正“大快人心”。執法使得“死法”得以活化。執法強調人的作用。人的作用和人治有著本質不同。人治是與法治相對立的概念,強調通過人的意志來管理國家,注重統治者個人的權威性。人的作用則是依據法律條文的規范和權威治理國家,是執法的過程。在執法過程中,人的作用很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破壞執法過程。顯然,人的建設極其重要。它不僅是執法隊伍建設中的重要環節,還是法治建設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人性中總是有著種種不良傾向驅動著人走上異途。卡耐基說過:“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給他想要的東西。”[6]執法者握有執法的公權力,不免有形形色色的外部誘惑,以及執法者個人習性、興趣和愛好等內在特性而誤入歧途。因此,對在職執法者,要時常加以培訓,使其思想跟上時代,行動對得起人民。執法者要懂得基本的法律條文,掌握執法技巧,發揮先進執法者的模范作用以及對優秀執法者的經驗總結加以宣傳和教育,樹立正確的“三觀”,區分私利和公利。另外,潛在執法者也是非常寶貴的。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潛在的力量不容忽視。國家要重視教育的培訓功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公正執法、嚴格執法的后繼者。內在的規范性固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外在的強制性同樣不容忽視。執法者需在防止、保障、監督等外在的規范化、制度化上作相應的規定和強化。作為執法者的人,有著向陰的一面,不可避免的為保障法律得以正常的實施,需要對執法者的執法過程加以規定。這些規定的實質在于防止。談到執法者,有著神圣的使命,也有著養家糊口的責任。那么這個職位需要熱血沸騰,又要著重實際。國家和政府為了實現自身所制定的規則和政策,需要對執法者的物質和生命提供保障。這些保障能夠調動執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使得執法者一定程度上沒有“后顧之憂”。保障制度能夠最大程度的防止不良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在制度之內的監督,歷史證明是不完善的。故加強和完善監督制度成為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的任務。監督制度建設當前最為重要的筆者認為應當是加強和完善人民監督,有句話說得好,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這是強有力的監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在監督作用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把網絡監督和人民監督結合起來,將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法治高墻。監督實行內外雙重保險的作用。內外兼治方是良劑。我國行政部門擁有執法機關的公安局、行政司法的司法局。在某種程度上,行政機關會干擾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這對于法治建設將是極大的危害,甚至嚴重影響法治建設的進程。筆者認為出現如此情況,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經費受到政府的掣肘。當務之急應該完善管理制度,將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徹底的獨立于行政機關之外,使得執法、司法能夠公正公平。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經費,專門成立一個提供經費的部門組織,獨立于政府的財政部門。年終總結和政府財政部門共同作總結,最后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三)完善內外部監督,尤其要加強外部監督
監督是法治建設之監視器,使得各項工作得以公開化和透明化。監督的實質是對公權力的監督。公權力一旦缺乏監督,便會走上惡的一面,那時法則不法。只有公權力的覆蓋區安裝監視器,那么才能讓人放心,法治建設才能順利的實現。我國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善的內外部監督制度。但在實際的操作上顯得疲軟無力。因而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實現高效有序的目標,做到真正意義的內外部監督,尤其是外部監督,依據憲法和法律,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它包括行政內部監督和中國共產黨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和公民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等的行政外部監督。內部行政監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自我監督。作為公權力的行政機關,是由一個組織來運行公權力,必然的由人來運行。外部監督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外部監督強有力保障合理、囿于秩序。外部監督與行政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不同于內部監督的外部監督實質是一種“他人監督”。在觸及利益之時,自我的監管相較于他人的監督,優劣的呈現不言而喻。只有監管好了行政系統,才能維護自身權益,發揮前所未有之壯舉。加強外部監督無疑要完善立法,形成制度;加強保障,減輕憂慮,那么就會突飛猛進,有著光明坦途和美好未來。
(四)建立全面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也是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法治建設的基礎,也是法治建設的后盾。無論是立法,還是執法,以及監督等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建立一定的物質保障制度是建設好法治的首要條件。物質基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離開物質談法治建設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建立和加強法律保障制度。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法治是時代的洪流。建立和加強法律保障是時代所需,是國之所需。法治是保障國家正常運行、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秩序。歷朝歷代的改革變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社會進入改革的攻堅區,我們要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安全保障工作。工作人員的安全一定程度生關乎改革成敗,以及改革程度的深淺。改革歷來是相關力量的較量,是人民大眾同既得利益者的較量。我們須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總而言之,建立全面的保障制度是法治建設的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韓非子·揚權[M].北京:中華書局,2010:62.
[3]法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
[4]生活與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3.
[5]韓非子·五蠹[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全集[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17.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簡介:楊文俊(1992-),男,湖北孝感人,本科,從事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