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古代書院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它與官學和私學一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主體,是我國封建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其特別的地方體現在它是官學和私學相結合的結果。由于明清時期的書院已經有了官學化的傾向,因此旨在研究唐宋時期的書院在辦學宗旨、辦學特色,以及在教育對象、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上對私學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書院;私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29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63-02
主要以唐宋時期作為時間節點,研究在唐宋時期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書院對私學的繼承與發展。書院無論在辦學宗旨、辦學特色,還是在教育對象、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借鑒了私學,并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形成書院獨特的學風自由、門戶開放等辦學特色。將具體從上述五個方面論述書院對私學的繼承與發展。
一、書院的概念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學術研究單位,它一般是一些著名學者創辦和主持的高等學府。它興起于唐朝,最開始為官家修書和藏書的場所,最終發展成為具備教育、藏書、祭奠三大功能。繁榮于宋朝初。唐宋時期,書院以私人創辦和講學為重,元明期間官家加強了控制,到了清朝已完全官學化。注重學術交流,允許各學派共同講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講學政策;重視自學,倡導獨立研究,課程設立靈活;師生關系和諧;經濟獨立。它對我國古代教育和學術的發展及其人才的培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廢科舉后,書院改為學校[1]。
二、私學的概念
私學是與官學相對而言的。由于統一的奴隸制國家西周日趨衰落,“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各諸侯國的私門需要士階層為他們服務,爭相養士,私學便應運而生。春秋時期影響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中以孔子私學的范圍和影響最大。到了戰國時期,養士的習尚有增無減,私學更為盛行,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勢。漢武帝時雖發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并沒制止私學,東漢私學到了壓倒官學的地位,經師大儒紛繁自立“精舍”“精廬”,開門收徒。唐代的佛教盛行對宋明理學和書院的發展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宋朝,書院成為私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聚徒講學的書院開始于五代。
三、我國古代書院對私學的繼承和發展
書院創辦以后,歷代王朝都沒有把書院加入國家學制中去,盡管元朝之后,國家加強了對書院的經管,但書院仍未被列入國家的學制體系。書院與私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一定意義上說,書院是從私學中分離出來的。私學一般處于一種自發性的狀況,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規則。書院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對私學進行改進,自創一種既不是私學又不是官學的獨特的教育系統。
(一)“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
官學教育一直都是以科舉取士為辦學目的,而書院和私學均是將以人為本、以德育人作為辦學宗旨。所奉行的是一種素質教育,不以成績論優劣,教學活動的開展不以科舉考試為目的。如墨子將教育看作是改良社會、化育人才的重要手段,為實現其“兼相愛”“交相利”的政治理想,其教育目標主要就是培養“愛利天下”的“兼士”。書院在這一點上很好地繼承與發展下來,朱熹為白鹿洞書院所著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其中對辦學宗旨和目的的闡述都可以從像孔孟這樣一批私學大師那里找到源頭和出處。最初,《揭示》列出了“五教之目”,明確劃定了書院以“五倫”教育為目的,以求做到傳承圣道。其次,《揭示》提出培育和錘煉生徒品性為主旨的“三要”:修身、處事和接物之要。《白鹿洞書院揭示》高度歸納了書院辦學的主張,并對其主張加以條文化,成為歷代書院模仿的楷模。
以岳麓書院為例,其書院主教張■在全盤審視和批評官學弊端后建立了自身的辦學主張——“傳道而濟斯民”,便是傳承圣道、締造圣道和接續道統,晉升其道德人格,匡時濟世和拯救黎民。可見書院在培養人才時堅持的一點就是以人為本,并將其置于教育的首位。不管什么樣的人,只有當他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內在的潛能,從而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書院將德育作為其首要的辦學宗旨,具有十分積極的教育意義。但同時需要明確的是書院對官學中以科舉為目的教育的批判并非反對科舉制度,大量史實研究表明,書院提倡的是素質教育,要以心懷天下而非功利的心態去參加科舉考試。
(二)“學術自由”的辦學特色
私學突破了“政教合一”的桎梏,使教育從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推進了學校教育本身的獨立化。不可否認,官學在學術的普及和發展方面做出了意義重大的貢獻,這是因為官方依靠朝廷和統治者的支持,擁有著豐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由此引發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即官學容易受到朝廷和統治者的影響和由此施加的壓力,這就難免造成了在學術研究中禁錮思想,缺乏創新精神。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古往今來的學術創新和革命大部分都產生于民間學術機構。教育歷史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眾所周知的先秦儒學就誕生于孔子的私學之中。
“講會”制度在書院盛行,容許不同學派的學者互相進行講學,注重學術交流,展開辯論,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百家爭鳴”的靈魂。不僅如此,書院在私學這種“學術自由”的辦學特色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書院在保證“政治獨立”(即不受官方政治的束縛,學術可以自由發展)的基礎上,進而保證“經濟獨立”,明清之前的書院與私學一樣,均不是由官方出資,而是民間集資創立的,辦學資本上的自立使得其具備很強的獨立性。但私學無固定的經濟來源,而書院有穩定的教育經費作保障。書院創立了類似于官學的以學田為中心的教育經費體系,使書院的學田制真正成為書院經費的基本來源,有效地保證了書院的經濟獨立。書院獲得學田的方法有二:一是民間捐贈,二是當局撥賜。這是書院保存和成長的首要前提,亦是一般私學所沒有的。
(三)教育對象
各派私學都以“有教無類”為招生法則,將受教育的對象擴展到社會大眾,可自由擇師,年齡、地域、身份的差別不再成為能否接受教育的障礙。“有教無類”是我國古代私學一貫的辦學傳統,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文化教育的民間下移和社會傳播。“有教無類”在擴大學校教育社會基礎的同時,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明教化水平的提高,推進了我國民間社會興學重教的文化傳統的形成。
從教育的類型和機構的性質來看,明清以前的書院總體上是由私人出資創辦的,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受官方的限制,其生員多是下層平民,受教育者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書院和私學同樣主要面向社會的平民百姓開放。在這一點上書院很好地繼承了私學“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不僅如此,書院在擴大受教育對象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書院的教學執行“門戶開放”的政策,不受地區制約。仰慕大師之名不遠萬里前來請教者,書院熱烈歡迎,并給予周到的安排和關照。
(四)教學方法
諸子百家在創辦私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的經驗,這其中尤以孔子為代表。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加思考消化,便茫然無所得;只憑主觀思索而不以讀書聞見為基礎,則會陷入空想的危險,學習中能否獨立思索、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成了他衡量學生是否好學和善學的重要標志。例如眾所周知的《論語》中就提到了很多如何學的問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這些都是孔子當時對學生自學的指導,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奠定了相當深厚的方法論依據和思想基礎。
書院在教學方法這個方面無一不是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并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書院教學以學生自我看書研究為主,非常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育,提升學生的研習興致,書院教學多選用問難論辯式,注重啟迪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自覺思慮的才能,名師教學常把材料收拾為“講義”,而學生也將教師所講認真記載為“語錄”。例如《朱子語類》140卷,即是緝其門生99人的記載而成的。又如,在教學方面,注重學生的自學,因材施教、教師答疑解惑、教學相長、學思結合;在德育方面,強調自我道德修養,改過遷善,自省自克,重視言傳身教等,無一不是繼承了私學的優良傳統。
(五)教學管理
書院與私學在師生的管理制度上相通,師生都是歸去自由,較少獨裁型的體罰或處分;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私學無任何方式的考查體制,缺少強有力的教育管理體系,學校處于一種無管理的松懈狀況;而書院則有一套完備的教育管理制度,創建了類似于官學人員的編制。每人憑據自身的崗位任務,劃分擔當學生的講課、考查、生活和祭奠等。書院在教育管理方面還有一個值得提及的特點,即書院的學生也參與管理,如由學生擔當的學長管理學習、齋長負責生活。
私學無相應的教學計劃和規章制度;書院則擬定了一系列頗具特點的教條和學規。如南宋朱熹為白鹿洞書院擬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就是以學規的形式,經過摘取儒家圣賢的論學要旨,來全面闡述書院教育的職責、教學宗旨、修身標準。該學規反映了南宋大多數書院的教育宗旨和辦學目標,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制度的一個經典性的文獻章程。其中不乏我們所熟知的“五教之目”等。從這些規定中可以看出,南宋書院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要求和目標已經相當明確,書院的管理體制也已經相當正規。
綜合上述分析,書院雖然與私學有著天然的聯系,繼承了私學諸多值得借鑒的方面,但又與私學不同。筆者之所以從以上五個方面來論述書院對私學的繼承和發展,是因為這五個方面所呈現給大家的特點尤為鮮明,當然不排除書院在其他方面對私學的繼承與發展,如教材的使用,師生關系問題等。書院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對私學進行改進,自創一種既不是私學又不是官學的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
書院與私學是一脈相承的,私學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淵源所在,書院是私學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書院在我國教育中所起的功用,終是官學和私學所不及的,也是它們所不能夠取代的。它填補了官學與私學的缺點,其多樣的教育經驗和多變的辦學方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念宏.教育學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35.
[2]吳霓.中國古代私學發展諸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3]陳元暉.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喻寶善.書院與孔子私學[J].教育評論,1993(1):48.
[5]李敏.書院制教育模式芻議[J].教育探索,2013(9):116-122.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簡介:王惠璞(199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從事中、外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