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紅 李小敏 吳棋明 丁麗婷 劉先鵬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逃課現象愈演愈烈,如何減少大學生逃課行為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中“理性逃課”這一現象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文章基于大學生逃課現狀,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學為例,通過538份問卷調查、54個師生訪談案例,運用描述統計分析,針對大學生理性逃課現狀、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理性逃課;現狀特點;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33-02
近年來,大學生逃課大軍中有一部分學生出于對上課與逃課的理性分析而做出的逃課行為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學為例,著重分析了逃課中的“理性逃課”現象,從各個行為主體出發提出建議,為高校治理理性逃課現象提供借鑒。
一、大學生理性逃課現狀
(一)大學生理性逃課的情況調查
通過有效回收的538份問卷和54個師生訪談案例,我們對福建省高校大學生理性逃課的現狀和原因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發現逃課已成為高校的普遍現象。逃課1-5次的比例高達45%;而有9%的同學逃課次數已經在10次以上,即超過一半的學生,有過逃課經歷。并且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只要得當,并不影響成績,或者認為產生了一些影響,但不是非常關鍵。這兩種類型的回答占據了總體的76.2%。逃課時,同學們傾向選擇與專業不大相關、比較枯燥乏味的課程,比如馬概、思修這樣的公共基礎課[1]。他們選擇逃課最主要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沒有及時請假才選擇逃課,其次逃課則是因為對課程的不滿意,認為課程無聊、老師講課沒有激情。
(二)大學生理性逃課特點
1.優等生也逃課。訪談學生中,有9位拿過校級以上獎學金。我們了解到,他們大部分都有逃課經歷。逃課時,他們傾向選擇不太重要、比較枯燥乏味的課程,比如馬概、思修這樣的公共基礎課。逃課期間,他們參加兼職、學科競賽或者學生工作。在他們眼里,這時候“創造的價值比待在課堂上收獲的更多”[2]。訪談中有位同學表示,她一學期半數時間都在逃課,期末考試時她背下老師的重點,掌握一些習題做法,最后還以較高成績通過了考試。這就更助長了這類優等生的逃課心理。
2.認同逃課“有理”。訪談中,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逃課是正常行為,他們平時會逃課。可見,大學生對逃課的認知會強烈影響其逃課行為[3]。當有事情沖突時,這些學生往往選擇逃課,且逃課后也只有極少部分同學表示感到后悔。
3.對知識存在渴望與誤解。學生普遍認為做學生工作、自習、實踐等獲得的效用比在教室枯燥的聽課高。這反映了他們內心渴望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但是只認可能迅速用于實踐的課程,對于基礎課、理論課等效果不明顯的課程缺乏耐心和理解。這些同學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多局限于實用范疇,忽視了部分課程在專業培養中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對課程產生誤解和偏見[4]。
4.對未來感到迷茫。在大學深造后獲得符合期望的未來是絕大部分大學生入學時的夢想,但是在真正接觸大學學習,對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現實條件后,部分學生對自己或是對未來失去信心,以至陷入迷茫,無所適從,無從規劃。訪談中三分之一的同學對自己未來尚無規劃,大多數同學的規劃比較模糊,僅有5位同學能夠說出自己的明確規劃并充滿信心。
二、大學生理性逃課原因分析
(一)迫于就業壓力的“無奈之舉”
前大學生就業形成“買方市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如今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卻與現實的市場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脫節。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提高,但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課程的改革并未趕上市場發展的步伐[5]。在問卷調查中,表示因對課程的不滿意、認為課程無聊而逃課的原因處于第二位。因此,無法在課堂上獲得自己在就業競爭中的籌碼,學生在就業壓力之下就更傾向選擇理性逃課去參加兼職、實習和考證等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二)大學生自主性較強
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主性較強。在他們眼里,上不上課是自己的事情,碰到有重要的事情沖突時,他們認為這些事情比上課的意義更大,就選擇理性逃課。理性逃課時,學生覺得所做的事比上課更有價值,自己有理在先,心里不用產生后悔之感,只要事后有措施補救就好。事實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是件好事,不足在于這些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太功利性,其理性逃課舉動是欠缺考慮的。
(三)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和市場的需求
調查結果反映課堂教學內容和效果差是導致學生逃課的主要因素[6]。部分課堂教學以書本為主,偏重于理論性,且一些知識較為陳舊,滯后于社會發展,學生在學習時感覺枯燥,認為課程與社會生產聯系不緊密,從而產生排斥心理。目前課程普遍重理論輕實踐,開設實習實踐環節的較少,學生學習效果無法得到運用與檢驗,在畢業時將理論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不足,無法立即適應相關工作。
(四)課程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學生課程考察中,考核內容大都是老師的筆記和一些背誦內容。考前畫重點“背多分”讓同學們通過自學或考前突擊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時,逃課便更“有理”了。與此同時,大學考核對出勤和平時作業的要求較低,這讓那些主張理性逃課的學生更加有恃無恐。其次,課程考核缺乏連續性,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容易令學生輕視日常課堂的重要性。課程考核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高等教育是為了讓同學們接受更系統深入的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而目前大學課程考核以背誦為主、注重最終成績的考核方式,無法準確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吸收情況,也無法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創新型全面人才的培育。
(五)教學管理不夠嚴格
大學生理性逃課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不經常考勤或對逃課學生的懲處力度不夠。盡管每個學校的學生手冊里把大學生曠課列入違規違紀行為,并明文規定學生曠課超過課程的2/3以上,該課程要重修。此外,幾乎每個教師在開學初的第一堂課都會強調曠課對期末成績的影響。但實際中,教師上課因時間關系,只是偶爾進行點名,大多數情況下不了解學生逃課情況,即使點到的學生有逃課行為,但一句請假,事后補假條就能蒙混過關。這使得大學生遇到上課與考證、兼職實習、工作等沖突時,對逃課成本與收益進行理性比較,當發現逃課的成本為低于做其他事情的收益時,就會做出逃課的選擇。
三、大學生理性逃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明確學生學習目的,珍惜課堂時光
首先,大學生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大學四年不僅只為學習知識和技能,這個時期對人的塑造和成長的重要性是人生中任何階段都無可比擬的,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避免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課堂。其次,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只有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合理利用和安排時間,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自我的發展,才能使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用。最后,大學生要把握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大學,固然要鍛煉自己的能力,但這與學習并不沖突,那些“有理”的事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做,大學生應該珍惜在大學課堂的時光,為今后的發展儲備系統的知識。正確對待“理性逃課”,有事請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使自我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二)突出實踐和案例教學的作用,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理性逃課”的學生認為公共理論課多是照本宣科,是假、大、空的說教,他們對于實習課的興趣很高,非常渴望“學有用武之地”。老師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環節,在課堂上滿足學生“理性逃課”中渴望實踐的需求,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部分課程受制于條件和課程性質,無法開展實踐,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小組團隊合作比賽,情景模擬等方式激發學生運用知識的熱情和能力。此外,老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注意收集學生的評價和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
(三)創建靈活學分制,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建立以“通識”為目的的靈活學分制,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發揮主動性,以此來提高學習積極性,達到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在學生培養方案中規定每類課程必須修滿一定的學分,大部分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何時進修、修哪門課程。教師開設課程時間不變,但可以讓學生流動。選修課可以由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上哪些課以及在哪個學期上,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安排學習,給予大家足夠的空間協調好學習和工作。當學分的類型、分值達到要求,甚至可以提前畢業,但倘若經常逃課,學分修不夠便只能延遲畢業。同時加強學分互認制度的構建,將學生的實習或課程的課外實踐學習與學分掛鉤,例如“實踐換學分”等,加強知識與技能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提高學習的動力。
(四)高校管理寬進嚴出,增強大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重視程度
目前高校實行“嚴進寬出”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理性逃課。沒有了更深層次的學習目標,很多學生會產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才有用的疑問。更有甚者,認為高校學習注重理論,嚴重和就業脫軌,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高校應該改革學生入學和畢業制度,一方面降低入學門檻,讓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學生畢業條件,對達不到畢業要求的學生延期畢業,讓他們重視課程學習。理論學習也是技能掌握的一個部分,學生不應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關系。平時高校應加強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察,可以增加考核次數,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完整掌握,提高學生對課堂的信任感。
參考文獻:
[1]張守莉,宋卓.關于大學生逃課問題的研究及對策——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138-139.
[2]王志標.大學生逃課的原因、影響與對策——基于河南大學調查資料的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9):46-50.
[3]李紹青.大學生考試為何習慣“劃范圍”[J].教育與職業,2014(31):88.
[4]李建新.直面大學生逃課現象[J].教育與職業,2012(13):64-67.
[5]潘彤.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逃課行為矯正——基于兩名學生的個案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6]胡杰麗.大學到課率及其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