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
摘 要:中學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鮮明性、有力性等教學,忽視了語言的生動性。實際上,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同等重要,生動性可以通過修辭的使用、句式的選擇、意蘊的營造等途徑獲得。
關鍵詞:議論文;語言特色;生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83-02
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議論文寫作是一個難點。學生怕寫,教師怕改。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許多學生的議論文,邏輯混亂,八股調濃重,繁冗現象層出不窮,讀起來索然寡味,長此以往,學生越寫越乏味,教師越讀越傷腦筋。
眾所周知,寫作目的不同,需要運用的文體也就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運用要求也就不同。記敘文在于敘述事實,所以語言要求生動形象;說明文在于告知讀者某個事理,所以語言強調科學正確;各類公務文體,其目的是為了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行政事務和公務活動中起聯系、傳達、知照、曉諭等作用,有著鮮明的實用目的,所以公務文書的語言運用要求平實、簡練、得體、明確、程式化。而議論文在于闡明真理,或宣傳,或教育,達到闡明觀點,評判是非,議論曲直,判斷正誤,說服讀者的目的,這就要求議論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概況、鮮明、有力。
準確,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文中的概念、判斷、推理都要恰如其分,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要有明確的界定;二是文中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語,都要有明確目的。
嚴密,就是嚴謹周密,沒有漏洞,合乎邏輯,無懈可擊,達到段落篇章,小到一詞一句,都要經得起推敲。
概括,即行文時措辭要力求簡要、精煉。不僅要求語言“量”的壓縮,更要求語言“質”的提高。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陸游的“煉句未安姑棄置”都說明了煉字、煉句的艱難。唯其艱難,更說明了概括的重要性。
鮮明,也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議論文所表達的觀點、主張、見解要十分明確、肯定,絕不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另一層是說寫駁論文時,批駁對方的觀點,要措辭堅定,態度明朗。
有力,是指議論文的語言要有力量,要有氣壯山河,排山倒海之勢;有一字千鈞,力重泰山之氣。
上述對議論文語言使用要求是共性的,而要想使議論文語言出彩,就必須講究語言的生動性。特別是對于中學議論文教學來講,中學生社會閱歷少,知識還不夠豐富,而議論文所宣講的許多觀點與道理是很抽象的,深奧,晦澀,僅僅通過模仿報告腔,喊標語口號,用假話、空話、套話虛張聲勢,是難以達到令人信服的寫作目的的。
不過,正如蘇軾在《與侄書》里所說:“凡文字,少時需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币舱怯捎谥袑W生思想上條條框框少,反倒容易張揚個性語言,反映個人的真知灼見。那么,怎樣才能使議論文語言表達變得生動起來呢?
一是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給語言增添色彩的催化劑。朱光潛先生在《漫談說理文》一文中曾指出:“我們確信,說理文如果要寫好,也還是要動一點感情,要用一點形象思維,要講一點修辭的?!毕旅鎺追N修辭手段在議論文寫作中應經常有意識的運用。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增強語言形象的最常用的手法。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理,常常能使抽象深奧的道理變得形象具體,增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富于感染力。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為了把對待外國文化這個抽象難講的話題講得易于讓讀者接受,就運用了很多處比喻。在怎樣區別對待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時,他以“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以“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粕”互見,需要區別對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煙槍和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如八股文、駢體文等;以“一群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糜的東西。通過比喻,這些抽象的問題立刻具象化,化空洞說教為鮮活可辨。
其次是對比。對比可以增強語言的鮮明美。高爾基說:“為了獲得更大的說服力,必須把所擁護的思想和反對的思想對立起來。”在這方面,毛澤東同志堪稱楷模。他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就恰當地運用了對比修辭手法,深刻地揭露了自由主義者言行的矛盾及思想方法的錯誤。他這樣寫道:“自由主義者以抽象的教條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他們贊成馬克思主義,但是不準備實行之,或不準備完全實行之,不準備拿馬克思主義代替自己的自由主義。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事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他們貨色齊備,各有各的用處。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蓖ㄟ^對比,自由主義者偽裝的面目便露出了馬腳。
再次是引用。引用能增強語言的含蓄美,使語言增加哲理性。名言、警句、格言、古典詩詞等均能在行文中引用,使說理內容強力收縮,高度凝練,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如《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引用了老子的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來謳歌中國人民不怕困難的英雄氣概。引用李密《陳情表》中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來形容司徒雷登強烈的失落感和慘敗的心情。再舉一例,許多以“學習”為話題的議論文,大量的名言、警句等都是經常被引用的。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等。引用這些語言說理論證,自然能夠增強文章的感召力。
最后是設問。設問能增強語言的波瀾美。議論文恰到好處地使用設問,能防止平鋪直敘,使文章富于變化。如毛澤東同志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就是以設問開篇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薄拔乃瓶瓷讲幌财健保龁柸?,讀者的注意力被層層撩起,產生欲罷不能的感覺,吸引讀者欲先睹為快。
當然,上述幾種修辭格是使議論文語言變得生動起來而使用頻率較高的手段,我們并不排斥其他諸如反復、粘連、排比、夸張等修辭格的正確使用。只要使用得當,同樣能增強語言的形象美,提升議論文的表達效果。
二是選擇合適的句式。清人賀子翼曾說:“一句之靈能使全篇俱活”,精確地表明了句式的重要性。在議論文句式的選擇上,要講究聲律,讀起來“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而要做到這些,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注意整散交錯,長短結合。整句形式整齊,節奏鮮明,具有加強語勢,強調語義的作用;散句則結構相異,長短不一,自由活潑,富于變化。長句結構復雜,層次較多,可以用來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短句則簡潔明快,靈活多變,讀起來輕松,有節奏感。整句散句兼用,長句短句交錯,使文章既有跌宕起伏,又凝練集聚;既緊湊嚴整,又流暢自然,達到灑脫和精致的結合美。
其次,注意選擇關聯句式,既增強了文章的邏輯性,也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如表示遞進關系的“不但……而且……”“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說……”;表示并列關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轉折關系的“雖然……但是……”“……然而……”等。關聯句式的正確使用,能使文章暢達通順,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最后,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固定句式,形成特色。比如有人善用排比,有人喜歡對偶,有人則常用回文等。但無論哪一種,其目的都是為了形成相對固定的表達句式,為文章語言增色添彩。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要完整、周密地表情達意,一定要靠規范、準確、連貫、得體的句子。古人云:“鼓瑟不難,難于調弦;作文不難,難于煉句”。好的句式要給人以整齊美、參差美和旋律美。
三是講究語言的意蘊。意蘊就是文章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語言要言簡意賅,內涵豐富,不直白淺露,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這就要求在行文中一方面要有辯證思維,要充分考慮概念之間的聯系點,盡可能辯證地分析問題,使語言充滿辯證的光芒。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化虛為實或化實為虛的曲折用筆技巧,實話實事求是地說,虛話虛頭巴腦地說,均是常人用語,不足為奇。若能把抽象的理用形象的事說之,具體的事用抽象的語言概括之,那就是平凡中見奇異了,自然也能使議論文語言富有意蘊,充滿哲理意味,說理深刻。
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一文中曾深刻指出:“我并不是技術主義者,主張只要語言寫好,一切就都不成問題了?!比绻蛔⒅刈h論文語言的形式美,而忽略了論點的正確,則再漂亮、生動的語言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想寫出好的議論文,必須要像曹禺所說的那樣:“要有‘懷霸之心‘凌云之志,也就是懷抱高潔心情的人才能寫得出文章”“寫文章要辭意雙美,不能重辭輕情,更不能有辭無情?!辈贿^,話又說回來,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只有生動的語言才能說服和感染讀者,那種詞匯干癟貧乏,語言無色無味,千篇一律的文章,即使觀點正確,也是不會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從這個角度講,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和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概括性、鮮明性等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常小鳴.議論文文體訓練策略探索[J].中國教學學刊,2013(12).
[2]于軍民.議論文寫作的句式修辭及其目標[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10).
[3]方武.中學議論文寫作訓練三境界[J].池州師專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