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 要: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盡管在內涵、范圍、主體等方面有區(qū)別,但二者的聯(lián)系卻是異常緊密。高校校園文化的發(fā)展與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如肇慶學院硯園文化的建設與肇慶端硯文化有緊密聯(lián)系。肇慶地方文化深刻影響著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建設,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建設豐富發(fā)展了肇慶地方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地域文化;關系;肇慶地方文化;肇慶學院硯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206-02
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的發(fā)展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地域文化推動著地方高校的發(fā)展,特別是推動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同時,高校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又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與高校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為了深入闡釋校園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今以肇慶學院校園文化(硯園文化)建設與肇慶市地方文化的關系為例來闡釋。
一、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建設的背景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嶺南氣息濃郁,乃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發(fā)源地和興盛地之一。同時,還具有豐富多彩的端硯文化、宋文化、龍母文化、包公文化等。其中,端硯文化獨具特色。唐代詩人李賀曾寫下《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1]以此來贊美精湛的端硯制作技術。總體而言,端硯是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于一體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肇慶也因此有“中國硯都”的美譽。
正因為肇慶有名揚天下的端硯,肇慶市圍繞著端硯持續(xù)開展了端硯文化建設,積極打造了硯坑、硯洲島、硯都、端硯文化村、端硯文化節(jié)、端硯博物館、端硯展覽館、端硯協(xié)會等。肇慶,作為中國的硯都;肇慶學院,作為肇慶的公辦本科院校,有必要積極推廣和發(fā)展肇慶歷史文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肇慶學院在進行校園規(guī)劃建設時,結合肇慶地方文化的特點,參考北京大學燕園的校園統(tǒng)稱,將肇慶學院校園統(tǒng)稱為硯園,以與肇慶端硯文化相契合,與肇慶是中國硯都一脈相承。
進行硯園規(guī)劃建設,打造硯園文化,是肇慶學院近幾年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肇慶學院運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設計理念對硯園進行了巧妙構思。學校西北角的小山即現(xiàn)在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所在地作為筆的元素,被稱之為“文筆峰”。研究院里存放的大毛筆則稱之為“大手筆”。在西南方向,小山的前面有一個天然湖,是作為墨的元素,稱之為“翰墨池”。在學校的正門附近,準備建一個廣場,將其視為紙的元素,并定名為國硯廣場。在國硯廣場上,有國硯池,準備放一個大的端硯,并命名為“杏壇春風硯”。硯園文化的整體創(chuàng)意是:拿起文筆峰的大手筆,在翰墨池中蘸點墨,在杏壇春風硯上磨一磨,再在國硯廣場上揮灑青春、書寫人生。北大有“一塔湖圖”,肇慶學院有“筆墨紙硯”。肇慶學院要打造獨具中國特色、肇慶特色、肇慶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將大學校園稱為硯園,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目前,肇慶學院已經(jīng)完成了“文筆峰”“翰墨池”的建設,今后將陸續(xù)完成國硯廣場和“杏壇春風硯”的建設。
二、肇慶學院硯園文化與肇慶地方文化的關系
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顯然是有區(qū)別的。首先就是內涵的不同。“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獨有的文化積淀等條件下形成的一種亞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傳統(tǒng)性和獨特性。”[2]“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亦策善能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3]其次是范圍的不同。地域文化是某一地方的文化,校園文化是在某一學校內的文化。二者主體也不一樣。地域文化的主體是當?shù)孛癖姡@文化的主體是在校學生。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區(qū)別,但同時它們還是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如肇慶地方文化和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就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一)肇慶地方文化深刻影響著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建設
1.肇慶利瑪竇文化深刻影響著肇慶學院文筆峰的建設
利瑪竇,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瑪竇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居住,曾在中國肇慶居住長達六年之久,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肇慶期間,利瑪竇傳入的現(xiàn)代數(shù)學、幾何、世界地圖、西洋樂等西方文明,使中國人的世界觀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開始認知到世界是一個圓球,更為明末走向衰落的中國數(shù)學領域找到新的活力。享譽全球的杰出華裔數(shù)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先生說:“400多年前,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瑪竇把現(xiàn)代數(shù)學引進了中國,而他就是在肇慶開始傳播《歐幾里得幾何》等現(xiàn)代數(shù)學著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起源于肇慶。”[4]
肇慶學院在進行硯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肇慶利瑪竇文化,專門請意大利的設計師設計了具有意大利風格的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大樓,并將其作為文筆峰的主體建筑。同時,在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中,建立了中西文化交流與利瑪竇研究中心,專門從事明清之際的中外關系、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等,還聘請了在利瑪竇研究領域成績卓著的專家學者擔任“西江學者”講座教授,并聘為中心學術顧問。2006年、2010年、2013年,肇慶學院作為承辦方之一成功舉辦了三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
2.肇慶端硯文化深刻影響著肇慶學院翰墨池、國硯廣場的建設
端硯自唐初問世以來,就以優(yōu)良的石質成為中國石硯文化的代表。經(jīng)過1 300多年的發(fā)展,端硯經(jīng)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和勞動人民的使用把玩,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而豐富的端硯文化體系。端硯文化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蘊涵著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致用利人的文化內涵[5]。它涉及到多個領域,如關于端硯的開采、制作、銷售;關于端硯的歷史文化典故、小說、詩詞、戲劇、圖書、影視、音樂、舞蹈、書畫、雕塑、音像制品等文學藝術作品;關于端硯的教育、宣傳、信息化等。
端硯,是肇慶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chǎn)品。端硯文化是肇慶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肇慶學院在進行硯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設計翰墨池、國硯廣場時就提出要把肇慶端硯文化融合進去。翰墨池是以“紫云墨韻”為主題展開設計。其手法力求傳承中國造園藝術傳統(tǒng)中對水體應用的精髓,從端硯中抽取符號元素,結合現(xiàn)狀地形,將各方面加以整合,推敲出“虛實相生、主次分明”的水體形態(tài),創(chuàng)作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園區(qū),以達到弘揚端硯文化的主旨。國硯廣場規(guī)劃重點表現(xiàn)中國“硯文化”主題,通過規(guī)劃設計將其打造成為校園核心景區(qū)。設計力求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地方文化風韻。廣場區(qū)設有國硯池。“杏壇春風硯”就放在國硯池中。
(二)肇慶學院硯園文化建設豐富發(fā)展了肇慶地方文化
1.硯園的建設推動了中國硯都的建設
多年來,肇慶在著力打造中國硯都形象的過程中,建設了硯村、硯坑、硯洲島、硯都大道等。事實證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肇慶已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環(huán)境保護模范城市。但肇慶作為硯都,卻沒有硯園。肇慶城環(huán)國家4A級風景區(qū)——星湖而建。星湖風景區(qū)內盡管綠草如茵,萬木爭榮,繁花似錦,但星湖并不是因端硯而出名,而是以七星巖聞名于世。因此,星湖冠以硯園并不合適。硯園當與端硯相關。
肇慶學院校園取名為硯園,是因肇慶之端硯而得名。肇慶學院作為肇慶市的公辦本科院校,地理位置絕佳,北依北嶺山,南傍星湖,且擁有靚麗的校園環(huán)境,是肇慶市花園式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將肇慶學院校園統(tǒng)稱為硯園,進一步促進了肇慶硯都的建設,豐富肇慶的端硯文化,擴大肇慶作為硯都的知名度。
2.肇慶學院的硯文化研究推動了肇慶端硯文化的發(fā)展
肇慶市在建設端硯文化過程中,積極開展了對端硯的研究,如成立了端硯協(xié)會;在全國各地舉辦了端硯展覽會,如2012年8月2日始,組織端硯企業(yè)多次參加北京、上海、太原、西安、南京、濟南、杭州、深圳、廣州、香港等地舉辦的各種大型展覽會,充分借助全國性展覽活動宣傳端硯。大力培育端硯文化人才,如通過組織名家沙龍,專題研究推廣各種藝術流派,組織各家個人精品展、名硯大師與書畫大師合作精品展、出版?zhèn)€人作品集等形式,提高名家大師的知名度;繼續(xù)鼓勵和支持建立一批端硯大師藝術園區(qū)和大師工作室,鼓勵端硯的名家大師收徒授藝,推動端硯制作技藝等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組織新人的制作技能比武,獎勵新人新作;鼓勵和支持本地院校與端硯文化企業(yè)合作。
肇慶學院也積極推動端硯文化研究,如在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掛牌成立了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是經(jīng)廣東省社科聯(lián)于2008年3月批準成立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機構,設立于肇慶學院,在廣東省市社科聯(lián)和肇慶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其研究包括:端硯歷史文化、端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端硯工藝研究、端硯與其他名硯的比較研究等。研究基地現(xiàn)有專職工作人員若干名,另聘請校內外有關學者和制硯界工藝師數(shù)十人擔任兼職研究人員。研究基地除了承擔科研課題外,每年還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沙龍活動,開展硯文化學術研討,起到了活躍端硯文化氛圍,促進端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作用。迄今為止,研究基地成員已承擔省級課題多項,編撰了《端硯文化研究》《端硯民俗考》《硯墨風流》《藝海端硯坊作品選粹》《張慶明端硯作品集》等著作,并發(fā)表論文和硯評上百篇。肇慶學院硯文化研究可謂大大推動了肇慶端硯文化的研究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9.
[2]曹毓民.地域文化對地方高校辦學起積極作用[J].光明日報,2010-12-03.
[3]百度百科.校園文化[EB/OL].[2015-02-21].http://baike.bai
du.com/link?url=54qrKYN89Fm4a6eXeD2PmC-iB1iLoxoxo
yYoeccbNLEydYmt6TVVksJDm-f3NX2UEnzfd2NIDuGQq
PyccUPR9a.
[4]于敢勇.肇慶: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的起源地?[N].廣州日報,2005-01-19.
[5]何向.端硯文化中的傳統(tǒng)精神[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