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摘 要:要完整理解遵義會議的精神內涵,應該把遵義會議看作一個過程,由一系列會議組成,把遵義會議精神理解為“求真務實、獨立自主、信仰堅定、民主團結、不怕挫折、敢于決策”的24字精神。面對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中“政治認同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文化自信不足,社會責任缺失”的四大問題,可以充分應用遵義會議精神教育青少年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從而把自己培養成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遵義會議;精神;青少年;價值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246-0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影響深遠。遵義會議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深化對遵義會議精神實質的理解,充分利用遵義會議精神對青少年進行價值觀導向教育,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
對于遵義會議精神這一問題,理論界存在多種理解。
1995年1月上旬,在貴陽召開的“紀念遵義會議60周年理論研討會”上,一些與會專家把遵義會議精神解釋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民主集中,團結拼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1]2004年“遵義市委遵義會議精神課題組”撰文將遵義會議精神概括為“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務必求勝”20個字的“五種精神”。2009年6月10日,原遵義市委書記傅傳耀在回答媒體提問中說:“‘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務求必勝的遵義會議精神,是歷史留給世界、留給遵義的寶貴財富,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遵義會議都是我們戰勝困難、走向成功的精神動力。”往后,人們提到遵義會議精神,都認為是“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務求必勝”的五種精神。
從省外的研究來看,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學者石仲泉把遵義會議精神內涵表述為:堅定信念,忠誠革命;堅持真理,實事求是;顧全大局,民主團結;獨立自主,實現轉折。而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的李東朗教授則認為遵義會議精神的內涵可以概括為:發揚民主、思想斗爭、顧全大局、獨立自主、實事求是。
可以看出,關于遵義會議精神內涵的研究仍未形成定論,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其實質相差不大。不過,如果這樣來歸納遵義會議精神的內涵,那遵義會議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的區別又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還是在于怎樣全面、準確而又與時俱進地理解遵義會議精神。
要準確全面地概括遵義會議精神,首先要準確界定遵義會議。筆者認為,必須從廣義上來理解和界定遵義會議,即要從動態過程來理解遵義會議,它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是1934年12月12日召開的通道會議,著重討論了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問題,為黎平會議和以后的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是紅軍轉折勝利的起點。其次是1934年12月18日召開的黎平會議,主要討論了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觀點,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戰略方針,使中國革命開始重新走上正確道路。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不再聽從共產國際的盲目指揮,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第一次嘗試,鍛煉了中國共產黨獨立思考的能力,堅定了紅軍革命的信心。再次是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召開的猴場會議,審議了黎平會議的決定,做出了《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基本上結束了“三人團”的軍事指揮權,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軍事指揮中樞,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述三次會議,是遵義會議實現偉大轉折的醞釀準備階段,有了三次會議在組織上、思想上的充分準備,才有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
當然,廣義上理解的遵義會議也不是到遵義會議召開后就結束了,它還有一個延續展開和不斷完善的過程。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境內先后召開數次會議,史稱扎西會議。就會議內容而言,其實質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最終結束。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具體分工和遵義會議決議的正式成文等內容,都是在這次會議上最后完成的。之后于3月12日召開的茍壩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為首的三人團,完成了遵義會議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工作,使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更加穩固,最終實現重大轉折。
從醞釀準備階段(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到遵義會議,再到延續展開完善(扎西會議、茍壩會議)這三個階段,完成了我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只有把三個階段的會議看作是一個相互連貫的動態過程,看作是一個開始準備-轉折-延續展開完善的發展過程,才能準確完整地認識和理解遵義會議的真正內涵。
從廣義的遵義會議來看,遵義會議精神體現了黨和紅軍在面對生死的關鍵時刻,堅持發揚民主,黨政軍緊密團結,求真務實,獨立自主地分析總結幾次反“圍剿”的經驗與教訓,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大膽做出決策,確定和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指導思想,最終實現紅軍勝利會師。這也體現了黨在惡劣環境下,依然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革命必勝的信念,黨的領導集體依然沉著冷靜,大膽決策、追求真理又結合實際的務實的精神。
因此,“求真務實、獨立自主、信仰堅定、民主團結、不怕挫折、敢于決策”這24個字深刻體現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內涵,體現了黨和紅軍在生死轉折時刻的精神狀態和睿智。
二、遵義會議精神對青少年的價值導向
青少年作為黨和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任務,他們的思想卻處在一個單純、敏感、脆弱而易變、可塑性極強的特殊階段,需要對其進行有力引導。而遵義會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可以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這也是遵義會議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新時代光輝的現實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經濟持續深入發展,世界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加上當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期,我國青少年對傳統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弱化。由此,不可避免帶來了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四大問題:政治認同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文化自信不足,社會責任缺失。在一份1 000名大學生的調查報告中,在問到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農村人張妙,因其抄車牌號,故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被法院判處死刑,你如何看待藥家鑫事件時,45.7%的學生認為這是由于“部分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和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18.9%的認為是“家庭教育的缺陷”,17.3%的學生認為“藥家鑫事件固然可悲,但社會大環境也得負一定的責任”,但同時也有18.1%的學生認為“這是一起無人性的殺人狂事件”[2]。
在此情況下,需要充分利用遵義會議展覽館的活教材作用對青少年進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充分發揮遵義會議精神對青少年的價值導向作用。
第一,借助遵義會議的歷史材料與現存物質載體,在青少年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紅軍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始終堅持理想信念,在共產主義信仰精神鼓舞下,戰勝重重困難,實現重大轉折,取得紅軍會師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秉承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遵義會議取得勝利轉折的關鍵,將永遠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中華民族,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實現中國夢,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
第二,利用遵義會議精神教育青少年,培養青少年不怕困難,正確面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提高抗挫折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當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不斷下降。在1 000名大學生的調查問卷中,當談到是否有過自殺念頭時,大多數學生還是樂觀對待生命的,67.3%的學生回答“從來沒有”,有25%的學生回答“偶爾有”,5.8%的回答“有過多次”,也就是說其中有自殺念頭的學生達到了30.8%。對于大學生自殺的看法,43.7%的學生認為是“藐視生命,對生命的不尊重”“是自身怯弱,不敢面對現實的表現”,同時有27.1%的人認為“是對父母的不負責”并“堅決反對這種做法”,有9.9%的學生認為“可以理解,生活本身就無奈和不公平”,也有4.2%的學生認為“感到害怕,自己在煩惱的時候也想到死”[2]。
近年來,媒體多次報道富士康集團(中國)發生員工跳樓事件。一方面,要痛批富士康的管理制度過于苛刻,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驚嘆國人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并不是個案,類似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時有發生,更應引起高度警覺。當年,先輩們在長征途中,任何困難都消磨不了他們的堅強意志,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強大斗志。所以,要運用正確的渠道和方式,大力宣傳遵義會議精神,尤其要宣揚紅軍當年在面對各種困難的情況下,黨的領導人頂住重重壓力,不怕挫折,敢于決策,最終迎來勝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第三,可以利用遵義會議精神教育青少年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抵制歪風邪氣。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各種社會思潮的相互激蕩,給我國青少年的思想帶來了巨大沖擊,導致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出現了“三觀盡毀”的不良現象。在一項1 000名大學生的樣本調查中,問到“你怎么看待汶川大地震時四川教師范美忠(被媒體稱為“范跑跑”)危急時刻不管學生只顧自己逃命的行為”時,“42.9%的大學生認為不應該,因為他是教師,有社會職責和責任,而37.5%的認為情有可原,這是生命的本能,其中19.6%的大學生認為無可厚非,他有保護自己生命的權利”[2]。由此看出,當代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表現為:更為容易受到現實的影響,在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上,一定程度上開始傾向于功利化、自我中心化。
同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非同步性,使社會主義道德水平出現了一定程度滑坡,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大學生就業難、政府腐敗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導致部分青少年極易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產生悲觀情緒,嚴重時可能釀成悲劇。在此情況下,應用遵義會議精神,加強青少年的價值導向教育,促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培養身心健康、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沈言實.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紀念遵義會議60周年理論研討會綜述[N].貴州日報,1995-01-22.
[2]唐占應,等.基于“三維角度”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狀況的調查[J].西江月,2014(5):167-169.
[3]趙連俊,等.自殺死亡1 839例流行學前瞻性研究報告[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3(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