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教授邀請我到煙臺參加6月28日召開的全國經濟復雜性跨學科研究會成立大會和學術研討會,遺憾的是我已經有其他工作安排,未能到會參加,感到遺憾。我覺得這個會是個很好的、很重要的會。
20年前,《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的時候,我寫了篇文章,叫《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在這篇文章中我預言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過去20年來,我想我這個預言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經濟學現象,一個經濟學理論的重要性是決定于這個國家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21世紀,中國會變成最大、最重要的經濟體,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共識。因此,中國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得到世界主流經濟學家的重視。中國經濟學家在研究中國問題上面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所以,我想這是我們作為中國經濟學家的機遇。但是提出理論上創新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也是我們的責任。因為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0多個經濟發展綜合體,到現在能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再進入到高收入的,目前只有韓國和臺灣這兩個經濟體。
中國大陸到2020年前后,可能是第三個成功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的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目前只有13個經濟體,其他將近180多個經濟體,一直陷入在中等收入陷阱或低收入陷阱。同時我們發現按照主流理論來定政策的發展中經濟體,沒有一個成功的,而少數幾個經濟體,他們的政策在推行的時候,從主流理論來看,一般是錯誤的,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們知道,經濟理論是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發達國家的理論是總結于發達國家的經驗。由于發達國家的條件跟發展中國家不一樣,那么在發達國家適用的理論拿到發展中國家來用,經常會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現象。更何況發達國家的理論老在變,也就是發達國家的理論在發達國家也不見得適用。所以我們要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非常需要我們作為中國的經濟學家深入研究中國的本土問題,總結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成功和失敗背后的道理,在理論上進行創新,這樣的理論可以幫助中國更好地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由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國家的這個條件也比較相似。所以中國的理論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國家應該也有更多的參考借鑒價值。那我相信這樣的理論是能夠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作出貢獻的理論,這是我們的機遇,也是我們的責任。這次全國復雜性經濟研究會的成立會提供一個平臺,用復雜科學這種跨學科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經濟問題本身在很多情況下是有它的復雜性的,我相信這個平臺會對中國經濟學科以及世界經濟學科作出重要貢獻的。最后預祝全國經濟復雜性跨學科研究會圓滿成功。
(本文系林毅夫教授在2015年6月28日全國經濟復雜性跨學科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詞,由研究會秘書處根據視頻致詞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