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承繼與發揚,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的政治要求和價值準則。對“為人民服務”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重新全面的解釋與評價,對于提高從政官員的道德品質,從而增強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方面發揮著長遠的價值引導作用。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政治倫理
中圖分類號:D6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003-02
當前全面從嚴治黨活動的開展必然需要相應的堅強理論支撐,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重新解讀也就具有了現實意義。因此,對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認真學習和研究,對“為人民服務”思想內涵進行再次的梳理和評價,有助于我們黨在理論水平上進一步提高,進而更好地指導以后工作的開展。
一、毛澤東的“人民”觀
“人民”一詞是在當今社會運用范圍廣泛,使用頻率高,同時也是毛澤東思想話語體系中的核心元素。“人民”概念在毛澤東那里是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不斷推進,依據中國具體國情的變化而被其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大革命時期,為了促進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使廣大的人民群眾、社會各階級、階層投入到大革命的浪潮中,在1926年期間,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清敵友。他在文中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左翼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1]9在這里,毛澤東旗幟鮮明且開天辟地地首次將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納入革命的力量范疇,屬于“人民”的行列,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毛澤東為了使廣大的人民群眾投入到抗戰的這場民族戰爭中來,在正確且全面分析了國內外各階級的抗日可能性上,他提出了全民抗戰的主張。在這里可以看出,“人民”是與敵人相對的概念,尤其是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由此,“人民”概念不斷得到發展。總的來看,在抗日戰爭階段,毛澤東的話語及會議、文章中涉及的“人民”的觀點主要是因為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針對戰爭年代的特殊需要提出的,屬于政治范疇。“人民”的范疇包括一切抗日的各個階級、階層的人民大眾。抗戰結束后,面對著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為了盡快結束內戰,實現國家統一,在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在《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中指出:“所謂人民大眾,是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權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所壓迫和損害的民族資產階級。”[2]從這篇文章中,毛澤東的“人民”概念又有了新變化。在這里,人民是與國民黨反動派、官僚資產階級相對的,是建立在階級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基礎上所形成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2]這些是毛澤東依據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和政治訴求對“人民”概念做出的判斷。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面對著國內國外的復雜局勢,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3]毛澤東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長遠的目光對“人民”概念做了一個抽象的概括。雖然這個解釋沒有明確揭示“人民”的內涵,但是它表明了“人民”這一概念是變化發展的,它的內涵和外延是豐富的。
綜上可知,“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在毛澤東那里,它是與“敵人”相對立的,“人民”的主體范圍廣泛,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二、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政治倫理要求
為人民服務不僅是我們黨的政治價值追求,同時也應該成為每一個共產黨員的道德要求。作為一種道德追求,它必然需要相應的倫理規范去約束、引導黨員的言行舉止,從而永葆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一)必須樹立群眾的觀點,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作用
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4]1031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人民這一主體社會變遷、政權更替上的巨大作用。毛澤東之所以能夠提出如此深刻的結論,這與他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歷是密切相關的。自此,毛澤東的“人民”觀逐漸得到豐富和發展。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始終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尤其是下層貧苦大眾。在他的晚年時期,“文革”浪潮的迅猛發展也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推波助瀾”下進行的,“文化大革命”是在“左”傾指導思想下發生的一場內亂,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不斷提高共產黨員的道德境界,準確把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真諦,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將為人民服務思想有效地實踐好,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才會更加順利地開展下去。
(二)必須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的利益
利益是一個價值性概念,從本質上屬于社會關系的范疇,它是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由于人們的需求不一,因此人們的利益訴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它可以分為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根本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利益,給予人民實實在在的利益,當然,為人民服務并不是否定個人的正當利益,它是三者利益的有機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的利益必須嚴厲打擊各種以權謀私、違法亂紀的腐敗現象。1934年1月,毛澤東指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1]134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毛澤東為了打擊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對社會主義的進攻,開展了“三反”和“五反”運動,對黨內腐敗分子進行了嚴厲的打擊。與此同時,毛澤東等黨的領袖以身作則,不謀私利,在親朋好友的求官面前,毛澤東沒有特批一個,而是鼓勵他們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因為在毛澤東看來,為人民服務就應該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準則,不應該存在不當私利,更不應該以權謀私。
(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方法論要求。1943年6月,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從哲學的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做了新的解釋和概括。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4]899毛澤東的這一明確解釋奠定了中國共產黨以后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為以后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從政官員以及共產黨員們指明了“怎么樣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眾所周知,只有知行統一,政令才能通達,國家機器才能正常運轉。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的宗旨,它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它必須落實到實際日常工作中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落實這一理念的最有效的方式。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具體表現。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面對著物質利益的誘惑,有些黨員干部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嚴重脫離群眾,其行為違背了群眾路線,違背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執政為民的本質,這些人的行為危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為此堅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改進黨員干部的工作方式和作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鞏固黨的群眾基礎。
三、“為人民服務”的新發展與新時期官員道德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問題不斷凸顯出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種問題也隨之涌現。在面對這些難題時,黨和國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現如今到了改革的關鍵期,在對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中,我們不僅僅要從制度上來推進,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對從政官員的道德品格進行著手。只有雙管齊下,改革的效果才會更加顯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才會更加順利。在應對和解決這些難題的過程中,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的諸多方面也得到了相應的變革,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內涵和實現途徑也獲得了新的發展。
(一)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新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創立的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內涵得到了新的發展,被賦予了時代的特征。隨著時代的向前,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內容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將會呈現出新的光輝和新的亮點。
在鄧小平看來,為人民服務思想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最根本的、也最為迫切應解決的事情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為只有社會和國家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真正落實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他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大刀闊斧地全面改革。他就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改革的根本性問題進行了精辟的理論概括。他反復強調只有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得到發展和進步,國家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為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他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1991年在視察上海時,他指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6]鄧小平這些關于市場和計劃的著名言論最終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計劃和市場只是手段,只是配置資源的兩種方式,這一論斷破除了人們長期受“左”的思想的束縛,解放了思想,為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在制定政策時,他說應將三個“是否有利于”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總的來說,鄧小平的主要貢獻是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著眼于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上。
“三個代表”是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新概括。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江澤民同志面對著國內外復雜的局勢,提出了“三個代表”這一科學的論斷,從而使我們黨的理論水平更進了一步。他在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改革發展觀的同時,反復強調要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調我們黨要在“三個代表”的指導下,為廣大人民的利益不懈奮斗。“三個代表”思想是黨對為人民服務思想這一政治法則的新詮釋。
“科學發展觀”將為人民服務思想推向了又一新的頂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面對改革開放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新問題,提出要樹立新的發展觀,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概括。這一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思路。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全社會成員謀利,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共同進步。“以人為本”說明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主體,人民群眾為改革的主體和受益者、推動者。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是為了保證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從而避免兩極分化局面的出現。總之,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對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又一創新,為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二)強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健全官員道德價值體系
道德品質指的是組織或個人在道德行為中表現出的具有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從行為主體可以劃分為個人道德和群體道德。群體道德指的是某一階級、階層或集團在一定的價值信念的支配所表現出的穩定的行為傾向。
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期,社會正處于大轉型的時刻,傳統價值體系的崩潰,現代價值體系還有待完善。這導致的后果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度大大下降,“道德底線”一再被沖破。各種問題開始層出不窮。擺在我們黨內的嚴重威脅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首要問題是腐敗。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國是一個傳統文化深厚積淀的大國,雖然處于現代化的轉型期,但人民群眾仍受“清正廉明”的傳統文化心理影響,希望一個“德才兼備”之人來掌握權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榜樣”作用的影響,統治者的道德品質的好壞會影響普通老百姓的道德品行。由此觀之,強化為人民服務思想意識,健全官員道德體系既是現實要求又是歷史傳統要求。
眾所周知,要將為人民服務思想真正有效地開展進行,不僅要從制度規范入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個黨員干部的頭腦中,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的言行。因為,官員本身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在制度面前有優先的“發言權”和“解釋權”,因此只有官員自己真正樹立為人民服務這一從政道德品質,在行為操作上,他才能踐行好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就應該讓政府官員心底就敬畏人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只有政府官員真正擁有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從內心深處去尊重人民,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他才能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切實維護好人民的利益,真正成為“人民公仆”。
總之,從政為官者只有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加強自身的從政道德建設,永葆一顆敬畏之心,才能稱得上老百姓口中的“清官”,才能永葆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回顧我們黨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發展脈絡。它最先由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團創立并賦予其基本內涵,發展于鄧小平的改革發展觀,成熟于“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時期,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將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得到不斷豐富和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3]毛澤東著作選讀(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57.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7.
收稿日期:2015-04-21
作者簡介:萬建軍(1990-),男,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毛澤東研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