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麟琳
一、設計意圖
球是孩子喜歡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它的特征明顯,可以拋接、滾動,但是我想到孩子總喜歡買超市投幣機里的球,他們總是好奇于打開球的那瞬間每個球里都會帶給他們不一樣的驚喜,所以我著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設計了本節科學活動“搖搖樂”。
二、活動目標
1.知道球體的材質不同,會發出不同的聲音。2.嘗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球體的不同特性。3.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每人3個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線球)、每人3個大塑料球(可以打開的冰淇淋盒)、調查表、紅黃藍3個大簍。
四、活動過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導入語:看見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這是玻璃球、毛絨球、泡沫球。)
導入語:我們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這三個球,你發現這幾個小球有什么不一樣?
環節自評:這一環節是讓孩子通過感官分辨小球之間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絨球和泡沫球軟且輕,為下面幼兒猜測小球和大球碰撞后發出聲音的大小做鋪墊。
2.搖一搖,辨球的聲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導入語:今天大球也來和小球寶寶做游戲了。我們把3個小球寶寶分別放到大球里搖一搖,猜猜誰的聲音最大?出示記錄表:你覺得哪個小球發出的聲音最大,就把你的紅蘋果貼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驗一驗。導入語:請帶上你的3個小球寶寶分別放到大球中,搖一搖、聽一聽,哪個小球寶寶聲音最大(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幼兒操作得出結果:教師在記錄表上貼大中小三朵紅花表示三個球的聲音大小。
環節自評:這是本節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幼兒在熟悉三種球的特性基礎上,老師拋出問題,孩子通過猜測—操作—驗證的過程,發現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發出的聲音大,而又軟又輕的球碰撞后發出的聲音小,這個環節中孩子的探索積極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設計中,這一環節的最后還曾提問孩子:“為什么玻璃球發出的聲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絨球發出的聲音小呢?”后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這一提問讓原本很熱烈、愉悅的探索氛圍一下子冷了場,這說小班的孩子對于經驗的總結還是能力不夠的,而且也讓我意識到,孩子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的感受遠比結論的陳述重要得多。
3.辨聲音送球寶寶回家
導入語:球寶寶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別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絨球標記的簍子,請幼兒聽聲音辨別是哪個小球,并將小球分別送回家。
教師與幼兒一起檢查球寶寶送得對不對。
環節自評:這是一個經驗鞏固的過程,在分類操作中,將孩子已獲得的經驗用游戲的形式進行鞏固,這個環節中,孩子大多能通過大小球碰撞后發出的聲音來辨別這三種小球。
4.選擇球寶寶為歌曲伴奏
小球寶寶的聲音真好聽,我們來開個小小音樂會。聽歌曲《大雨小雨》,讓幼兒根據歌曲的歌聲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球為歌曲伴奏。
環節自評:這是一個經驗的延伸,也是一個區域融合的過程,讓孩子將科學操作中獲得的經驗在打擊樂活動中體現出來,孩子們紛紛表示大雨應該用玻璃球發出的聲音來伴奏,而小雨應該用塑料球或毛絨球發出的聲音來伴奏。
五、活動延伸
1.將大小球投放到科學角,讓孩子繼續探索,不同的力道搖動球之后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讓幼兒制作泡沫球和毛線球。
六、活動反思
材料的選擇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學活動,在幼兒獨立操作時不能因材料帶來太多的障礙,因為在活動中,孩子要反復把小球放進、拿出大球,而搖動時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讓孩子發現是哪一種球在搖動,所以在選擇大球時我動了不少腦筋,選擇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決掉了,正好幼兒園門口的小店里有這種球形的冰淇淋,蓋子可以旋轉打開,我試了試小班的孩子打開飲料瓶蓋的能力,發現這種盒子最合適我的活動,事實證明這個冰淇淋盒幫了孩子操作活動的大忙。
過程的設計注重探索性。要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給孩子足夠的猜想和驗證的空間。本節活動本著幼兒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孩子對于小球的經驗積累到孩子猜測結果再到孩子驗證猜測結果,直到獲得經驗的積累,這一層層遞進的過程中,處處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跡,三種小球的不同之處、和大球碰撞發出的不同聲音,都是孩子自己動手探索發現的,孩子的科學操作興趣濃厚,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群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