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解芬
摘 要 小學語文生活化即將教育教學融入現實生活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愿望。現在的小學語文教育,尤其是偏遠山區,還停留在以前的應試教育,為成績搞題海戰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絕大部分小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為此,本文就小學語文生活化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026-02
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習的基礎。語文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實際的語文是空洞的。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將自己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再結合現實的生活環境去剖析課文,從中領悟。我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思考如下:
一、小學語文教材源于生活
小學語文的教材每單元四篇課文,三篇精讀,一篇略讀,再有語文園地。每單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二年級的課文來說,圍繞季節特點的文章:春天《找春天》、夏天《雷雨》、秋天《秋天的圖畫》、冬天《看雪》等文章,便于小學生走進生活,細心觀察,勤于思考,使復雜的課文簡單化,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并提高探索的興趣;圍繞節假日:教師節《一株紫丁香》、國慶節《歡慶》、學雷鋒紀念日《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與節日有關的文章,學生可以通過電視、生活、電腦多種渠道了解相關知識,便于輕松地理解課文;圍繞環保《淺水洼里的小魚》,圍繞思想品德“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還有圍繞“科學探索”等題材的文章,這些文章結合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學生能通過生活理解課文,亦能透過課文去熱愛生活,從而自發地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提升自己的語文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透過教學內容理解生活,熱愛生活
小學生正處于重要的發展時期,他們對生活的理解還停留在小伙伴間的嬉戲、打鬧,但不是他們不熱愛生活,而是他們還不會冷靜下來思考總結。他們對生活不理解但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熱愛,教師正要就這股熱情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互幫互助,理解同心協力;在犯錯時懂得知錯就改,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勤于動腦,學會思考與總結,從而熱愛生活,理解生活。
三、提升語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設置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將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情境再現,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本內容生活化,容易激發小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熱情。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課時,首先我通過課件給學生們營造了唐朝的一個畫面,接著我和學生都坐上時光機回到了唐朝,我們想象自己的著裝、說話的語調,打招呼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我們一起來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廬山風景區,接著課件展示當時所見所聞,引導學生談感受。此時課堂氣氛已至高潮。接著我們一起來聆聽李白是何感受,配樂朗誦,學生已慢慢走進李白內心世界,似有身臨其境之感,最后一起模仿李白吟詩,全班師生晃著腦袋望著廬山瀑布為之感嘆,竟連下課鈴聲都聽不到了。
(二)引導學生質疑、思考,適時幫助學生解惑
小學語文生活化,利用生活實際可以使教學內容簡單,從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文章的理解,進而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做到正確引導,適時指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爭辯,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爭辯后仍然存在的疑惑,教師需適時提供幫助,并把該問題視為教學重點,與學生共同深入分析。
(三)加強實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必要的生活資源是對教學內容的延伸。充分利用生活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學生的學習潛能,并增強學習語文的熱情。在教學《充氣式雨衣》一課時,我們親自制作了充氣式雨衣,還做了很多小制作,有風車、瓶蓋花、機器人等,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還讓學生學會了步驟的正確使用,更加培養了學生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這樣一來,學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更愿意勤于動手、主動思考。
(四)將書本知識回歸生活
書本和生活是存在差距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這就要求我們要回歸生活。小學生的思想很單純,教師不能錯誤地引導他們——書本等于生活。書本知識教會我們正確思考,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立足于現實,有時又高于現實。然而生活則是現實,是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為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我們要回歸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再次理解課文。
參考文獻:
[1]鄧穎.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3,(09).
[2]李國青.小學語文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