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一、開發背景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還提到:“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在浩如煙海的文化文學典籍中,毋庸置疑,《論語》具有其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與精神品質,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為高中語文教學,開發《論語》的輔助教學作用,并因此形成一門微型課程,就很有必要。
二、概念申述
要想將《論語》作為微型課程的開發對象,首先就要明確“微型課程”相關概念。微型課程是針對當前信息量日益增大以及解決傳統學科課程知識的繁冗性、獨立性帶來的弊端和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照顧個體差異和需求等特性而備受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微型課程具有復雜性知識表達能力強、靈活性好、知識的可吸收率高以及與真實世界聯系密切等特性,有效彌補了傳統課程知識表達的不足。在實際教學中,相當多的高中語文教師總會在課本之外,再選取一部分材料用作學習的素材,或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培養個體素質;或引導學生聚焦生活,形成思維品質;或引導學生剖析范例,增強語言能力;或引導學生透視樣題,優化解題能力;或引導學生瀏覽相關內容,拓寬學生視界。時間的安排較為靈活,有長有短,多的延續一個星期,少的只有一兩個學時甚至十幾分鐘,安排的位置也較靈活,多在學時的開頭、中間或尾聲,有時會占幾個學時。這實際上就是語文的微型課程。
三、開發目的
從90年代后期到今天,普及英語似乎已超過了強化漢語的趨勢,成為多少中國人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霾”,在高標準、嚴要求之下,英語被神化了,無數人成了它的信徒。自然地,母語漢語的地位被弱化也就成了有識之士甚至全民族擔憂的現實。而高中語文課本中國學內容相對編纂的較少,對學生和語文教師而言,是不利的。可喜的是,近兩年,中央臺和各地方臺舉辦了一些極有現實意義以及傳承內涵的國學節目,在全國范圍內引領了一場方興未艾的國學熱。而作為中學語文教育重中之重的高中語文教育,尤其該重視國學經典的思想滲透與文化澆灌。可以說,《論語》微型課程的開發是應運而生。
四、應用實踐
因為微型課程在實際操作上往往帶有較大的主觀性,甚至由此而具隨意性,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輔以《論語》微型課程的有效滲透。
《論語》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雖為語錄體,但就其內容而言,也是相當有分量的。因此,此課程的實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之下,還要有時間保證。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在課前分出五分鐘的時間,指名書寫工整的學生從《論語》第一篇,即《學而篇》開始,板書一則《論語》。因為是先秦諸子學說,理解起來比較費勁,首先就得疏通文意。在學生抄寫完以后,學生自由口頭翻譯,再指名學生翻譯,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或糾正,以達到掌握文言字詞句的目的,同時促進并鞏固課本知識的識記與運用。
掌握了基礎知識還不夠,要知道,《論語》雖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品味這些人物形象,既可以引領學生領略先秦時代人物的精神風采,又能從文學的角度感知性格特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逐步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與素養。
更重要的是,《論語》中有許多名言警句,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等,給人以道德的教化,又如“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給人以修養的提升,再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則又指導學習的方法。可以說,《論語》是厚德載物,日讀日新,怪不得,北宋名相趙普要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此,《論語》微型課程的最后一步是結合社會現實與自身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開拓思維,活學活用。
本文系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語文微型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子論文(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