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晶
見微知著,從細節提升閱讀力
——以一堂初中英語閱讀展示課為例
范曉晶
閱讀教學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閱讀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英語教師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一堂初中英語閱讀展示課的分析來探討有效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閱讀習慣;展示課
在當前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高投入、低產出”的閱讀教學現狀普遍存在。《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面予以突破與變革(教育部2012)。以下筆者結合一位特級教師展示的外研版八年級(下)Module 3 Unit 2的閱讀課教學片斷來探討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情境主線,妙鏈課堂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情境主線,讓學生在真實、生動和具體的“情境鏈”中體驗和感悟文本與課堂。
情境1: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之后,知道學生普遍喜歡看電視,就播放了一段有關2014 FIFA World Cup的視頻(此時正是2014FIFA World Cup進行時)。在觀看完之后,教師根據這段視頻,在語境中有效地處理文章中相關的詞匯train,trainer,coach,fan等,為學生掃清了閱讀中的生詞障礙,并為以后的閱讀活動奠定了基礎。
情境2:有一個球隊,他們也想有一天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參加世界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該球隊的現狀。
情境3:答記者問。該學校電視臺要做一個關于這個足球隊的專題采訪。讓學生從Da Ming,fan, coach三個不同的人物角度來預測記者會問什么樣的問題,然后現場模擬采訪。
情境4:就“你認為這個足球隊有一天能否進入足球世界杯,為什么?”和“如果中國足球隊想在將來做得更好,他們該怎么做?”這兩個話題展開討論。
【分析】教學情境是教師們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但在日常的英語教學設計中,教師們雖然能夠關注到情境的創設,但有時過于單一、獨立和零散,缺乏情境與情境之間的聯系,有時更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本節課中,教師以世界杯足球賽這個話題為情境主線貫穿課堂始末,寓知識于情境之中,使師生身處“境”,心卻處“知”。由多個相關聯的情境組成的系列情境即為情境鏈(丁寧2010)。本節閱讀課教學中的四個情境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有效地將本節教學過程呈現出“鏈式”生活情境,環環相扣,更具有真實性,符合事情的發展進程。情景一的創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情境二、三和四中也能更好地感知語言,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思維。
(二)逆向設計,激發自主
1999年,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專家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即“從終點——想要的結果(目標或標準)開始,根據標準所要求的學習證據(或表現)和用以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形成教學”。逆向教學設計更有利于體現“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教學片斷1】新詞呈現時,層層鋪設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世界杯足球賽”的視頻后,通過不斷地提問,啟發學生思考。
T:What kind of match is it?
S:The World Cup.
T:Oh,you like football.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World Cup?
S1:2014 FIFA World Cup.
S2:German team beat Argetina team.
T:Why could they beat Argetina team?
S3:They work hard.
T:Yes.They’re training hard.They practice hard,becaus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Who is the man?He is the trainer.
【教學片斷2】主題引入時,激發學生主動性
教師呈現一個學生和訓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如:


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team.They’re also training hard.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Who is training hard?
S2:Why are they training hard?
S3:When are they training hard?
S4:What sports are they training hard?
S5:Where are they training hard?
S6:How do they train?
T:Oh,so many great questions.Read Paragraph 1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m.
【分析】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學習是兒童進行發明與發現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先去發現問題,然后再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更活躍。
教學片斷1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用相關詞匯如work hard來表達自己的意愿(work hard與train hard詞義相近),讓學生對該單詞產生強烈的興趣,然后再對該單詞(train)進行語言輸入,學生易于接受,又可利用構詞法和圖片的情景加深對該單詞的理解,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種逆向設計優化了課堂結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探究式的學習能力,為后面的閱讀活動掃清了障礙。
教學片斷2的實踐證明,教師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目標問題轉換為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這種逆向設計對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是非常有幫助的。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動機,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新課程中的“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就得以很好地落實,課堂教學也就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實現了從“教”為中心的課堂到以“學”為中心的課堂的真正轉變。
(三)問題導學,批判思考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教師問題設置的巧妙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能力能否得到提高。以教師所提出的有效問題為依托的閱讀過程,利用預測、分析、質疑、推斷、總結、評判等批判性思維方法才能達到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
【教學片斷3】讀前,問題的設置
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another team.They’re also training hard.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Who is training hard?(Question 1)
S2:Why are they training hard?(Question 2)
S3:When are they training hard?(Question 3)
S4:What sports are they training hard?(Question 4)
S5:Where are they training hard?(Question 5)
S6:How do they train?(Question 6)
【教學片斷4】讀中,問題的設置
T:Read carefully and answer.
Why do they have fewer fans this year?(Question 7)
What will Da Ming and his team do?(Question 8)
What do you learn from Da Ming and his team?(Question9)
Do you think they will win the game?Why?(Question 10)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win the game?(Question 11)
【教學片斷5】讀后,問題的設置
T:If Chinese football team wants to do better in the future,what should they do?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Question 12)
S1:I think they should train hard.
T:I think everyone should do so.
S2:They should play better as a team.Team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Good answer.You have great teamwork.
S3:Being confid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You are confident.
S4:They should have a good coach.
T:You mean their coach is not good?(老師笑著回答)
S5:...
【分析】閱讀問題的設計在內容上應由表及里,抓住本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單一到發散,拓寬學生思維(沈慧君2011)。因此,高質量的問題一定是教師獨具匠心的、有效整合的、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Question 1-6為閱讀前的預測,拋磚引玉,而且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自己主動提出的欲知問題,更真實、有效;Question 7和8涉及閱讀材料中人物及故事的發展;Question 9和10承前追蹤、批判思維、探求結果;Question11和12,涉及教師提出或學生自己質疑的閱讀后的感想體會,質疑判斷,點明主題。這些問題形式多樣,有的是教師提出的,也有學生質疑的,有閱讀能力的體現,更有情感的升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四)善搭支架,提升能力
《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預測、理解大意、猜測詞義、略讀等11項基本閱讀技能。只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一步步地搭設支架,學生才能更容易地掌握這些閱讀技能,實現高效課堂。
【教學片斷6】利用上下文線索猜詞
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意思來推斷詞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技巧。
教師在“Read and complete the table”環節中設計了如下題目:

What Why 1.We arrive____. So we have time to____ 2.We train____than____. 3.It is____to practise in winter. 4.Our coach is excited. 5.We hope to have____fans.
解析第4個問題時設計了題目What does“excited”mean?A.happy;B.angry;由于文章中緊接著的一句就是because we are playing better as a team now,故學生可以立刻推斷出excited的含義。
【教學片斷7】利用反義詞猜詞
在問題“Why do they have fewer fans this year?”回答中“They are careless.”教師給予A.careful;B.not careful。
【分析】Reading is just like walking in a dark forest.We use some search-lights to help us to find the way.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搭建支架有一定的必要性。猜測詞義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閱讀技能。
教學片斷6中,教師以文中的信息為支架,使學生理解excited一詞變得輕而易舉。
教學片斷7中,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猜測,降低了難度,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
(一)從字詞教學走向整體感知
“先見森林,再見樹葉”的教學方式有時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課教學已經不能停留在只見樹葉,不見森林的低級階段。那些將文章中的詞語、句子、段落逐個進行詳細分析、講解,以至把整篇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的做法會嚴重地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改變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閱讀課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二)從整體感知走向深層理解
《標準》清晰地闡述了英語課程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性課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課程。因此,教師對于文本必須進行正確的解讀,設計合理的、開放性的、深層次思維的閱讀活動,從而達到閱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在理解閱讀文本作者的觀點和看法的同時,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培養和提高其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
(三)從深層理解走向學生視界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習者自己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學習者自身理解得最深遠,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閱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拓展活動引領學生經歷了“引導他們說出自己欲知的問題(猜測)——根據文本自己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結果”這一逆向思維過程,真正地做到了以生為本,不僅使學生對文本的內涵理解不斷地豐富,更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表面走向深層,從平面走向立體。
教師只有關注了課堂教學的細節,抓住了課堂這個教學的主陣地,才能很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在閱讀課教學中,我們要時刻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宗旨。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強化學生的語篇意識,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從而實現英語教學質量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引用文獻
丁寧.2010.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情境和情境鏈的創設[J].英語教師,(10).
教育部.2012.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沈慧君.2012.例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環節整體設計的要點[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3):36-43.
作者信息:315000,浙江寧波,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仁愛中學
fanxiaojing2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