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明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顧海明
本文針對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學生發散思維訓練缺失的系列問題,闡明了發散思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及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開發非常規問題、設計生成任務、建構拓展活動和組織合作學習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學生發散思維培養的策略及相關注意事項。
閱讀教學;現狀分析;發散思維;培養策略
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中大致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師講得繪聲繪色,而部分學生卻顯得一臉茫然(以教代學);二是課堂活動組織得不亦樂乎,學生的表演似乎異彩紛呈,但不免仍有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之外;三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有時卻猶如石沉大海,濺不起一絲思維的水花;四是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文本設計的諸多討論問題缺少序列性和邏輯性,有低思維含量的傾向;五是教師看似在鼓勵學生質疑,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活動,可最終,學生的疑問被教師預設的問題所替代,實際上是排斥了學生富有個性的探究,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眾所周知,只有思維參與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重視思維活動,乃至于追求思維活動的高質量,是閱讀教學效果的最高境界。然而,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設計的活動或任務以及采納的教學方法很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與教師對發散思維的認知偏差密切相關。
發散思維,亦稱“求異思維”或“放射思維”。它指對同一個問題,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尋不同的方法、途徑及答案的思維。它能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并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求更新、更多的設想或方法,具有鮮明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陳威2012)。發散思維具有靈活性、獨特性和流暢性的特點,它突破習慣思維的限制,重新組織當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產生新的構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大量、獨特的新思想(彭聃齡2001)。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活動要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教育部2012)。一個人的創造能力和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成正比。發散思維是從事創造活動和取得創造成果的關鍵,但發散思維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發產生的,必須通過主體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培養和開發方能形成。龔亞夫先生認為,英語教育還應增加“認知思維目標”,培養學生用另外一種語言思維的能力。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思維,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評判性能力、創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徑。
鄭旺全、何克抗等專家認為,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豐富想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能力,改善學習策略,提升學習質量。
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習慣的培養,能有效激活學習興奮點,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討論率;能引起學生課堂學習上的有意注意,提高其詞匯積累量;能有效訓練思維,擴大學生思維的領域,提高活用詞匯、造句的表達能力;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言的靈活運用能力??傊谟⒄Z教學中進行發散思維習慣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素質的有效途徑。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習者并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信息,而是自始至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不斷地對視覺信息進行解碼、加工和處理(Grellet 1981)。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升課堂語言實踐活動的創新思維含量,促進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交際,是當前英語教學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于閱讀文本,設計有價值的活動或任務,比如,從開發非常規問題、設計生成任務、建構拓展活動和組織合作學習等四個方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一)開發非常規問題
非常規問題是指解答者沒有可直接利用的解決辦法,而必須探索解答方法的問題。一般認為,非常規問題的解答需要重構現有問題,需要生成新的觀念,因而更有利于促進創新思維(皮連生2011)。
在閱讀教學的讀中環節,教師開發的非常規問題通常要做到三個“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積累(如:What haveyoulearnedfrom...?);二要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式(如:How do you know that?);三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 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同時,這些非常規問題還要防止超問題的出現,即問題太難,超越了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再加上課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支架”活動不到位,信息量少,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完全充分展開。
以牛津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4的閱讀部分“My cousin and DIY”為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設計的問題有:
What is Andrew crazy about?
Where did Andrew put in a brighter light?
How long did Andrew spend putting up the shelf on the wall?
How many pieces of advice did Suzy give him?
這些問題完全依據閱讀材料的內容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意義不大,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答案。筆者把閱讀材料、生活實際和自己的思考有條理地結合在一起,開發了如下一些非常規問題:
1.When do you need to put in a new light?
2.Who puts in the light in your family,your parent or you?
3.How long does it usually take a worker to put up a shelf?
4.Why did Andrew spend so much time putting up the shelf?
5.Why did Andrew make so many mistakes in DIY?
學生答案的關鍵詞有:careless,not really good at DIY,know little about DIY,doesn’t listen to others,stubborn(固執的)等。
這些問題以文本信息為依托,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答案是多元的、開放的。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看待問題的新視角,想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從而生成新穎而有意義的觀點,這些要素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非常規問題的設計既要緊扣教材,又要聯系實際。緊扣教材的非常規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論據支持,聯系實際的非常規問題則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
(二)設計生成任務
研究表明,通過引導學生從事想象、假定、改造、設計、推測等生成任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學習(皮連生2011)。閱讀是一種由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從書面語言中獲得信息的心理過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設計生成任務,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1.設計推測任務
在閱讀教學的讀前活動中,教師可以基于圖片、文章標題等設計推測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巧妙而合理地設計推測任務,不僅可以為學生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而且能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觀點發生碰撞。伴隨著新觀點的生成,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提高,閱讀的欲望也會更加強烈。
比如:“My cousin and DIY”一文,讀前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見圖1、圖2),在結合問題“Is Andrew good at DIY?”的基礎上,預測課文內容。

圖1

圖2
2.設計情景對話
在閱讀教學的讀后活動中,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景對話,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情景對話活動中,學生必須根據情景重新組織語言,完成交際任務。比如:在讀完Part 3后,教師設計了以下情景對話:
Andrew:Mum,I think...is boring.I want to paint it blue.
Mum:OK.But be careful!
(Some time later,Mother comes in.)Mum:Stop it.
Andrew:Mum,let me keep on painting.
Mum:Oh,my god!Look!The room has not only...but also....Even your cat is blue now.
Andrew:...
對話緊扣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既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而且,教師拋出的問題“What would Andrew say to his mother?”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情景對話中,學生需要提取語言材料、轉換表達方法、使用交際策略等,這樣的活動突破了單純的對語言知識的操練和鞏固,為學生提供了發散思維的機會。
3.續(編)寫故事結尾
閱讀故事時,在結尾處留有懸念,讓學生續(編)寫故事的結尾,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以下是一名學生對“Alice in Wonderland”故事的續寫:Alice read the note and ate the cake quickly.After a while,she was quit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her body grew taller and taller.Alice felt very amazed.She went through the door and entered a new world.She saw many rabbits standing by an old building.They seemed to have a meeting.Who was speaking before them?Oh,she was just the white rabbit.How amazing!
4.設計補充任務
所謂補充,就是把沒有完成或可以延續的認知任務進一步完善化(皮連生2011)。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續寫一篇文章或者針對某一問題給出更多的信息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基于一定情景進行發散性思考的機會。
比如:Suzy給了Andrew兩條建議,一是給他買了幾本有關DIY的書籍,二是建議他參加DIY課程。筆者設計了一個補充任務:What is your advice for Andrew?學生的答案是多元的:learn from others,practice more,watch videos,think twice等。教師借助教材中某一點內容設計補充任務,引導學生將文本理解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高。
閱讀材料本身承載著多種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利用這些信息,揣測學生的閱讀心理,為學生搭建發散思維的平臺。教師設計的生成任務既要打破思維定勢,又要給學生一定的情景、語境,延續學生的認知。只有這樣,學生創編對話、續(編)寫故事結尾、完成補充任務時才能有充足的素材。
(三)建構拓展活動
建構需要提取頭腦中的多種知識,并按要求把其進行多維重組,因而是最為復雜的生成活動,也最有可能生成創新的產品(皮連生2011)。
以教材文本的思維導圖為支架開展拓展訓練,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支撐,有助于感悟和理解所學內容,有利于知識的整合和信息的有效輸出,能進行真實的交流,使學習英語的過程成為其體驗生活的過程,并且,在提高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訓練發散思維,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語言運用的真實性,使拓展活動科學而高效地進行。
(四)組織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觀點沖突會引發討論和爭論,可以促使新問題和新觀點的產生,引導學生超越給出的信息進行思考,這為學生發展創新思維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皮連生2011)。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同觀點的碰撞則會引發新的信息產生、新的知識形成,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大有幫助。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巧妙的組織和到位的引領至關重要,教師應由淺入深,逐步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要觀察、指導、傾聽,切忌匆忙下結論,即要等待學生的觀點自然生成。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適合他們的問題和任務
在基礎年級,教師應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設計新穎獨到的非常規問題及推測、情景對話等生成任務,組織有意義的合作學習。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思維能力的增強,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完成基于閱讀材料的改寫、補充等生成任務,鼓勵學生進行建構活動,使學生的發散思維更具邏輯性。
(二)以問題和任務為引導,多角度、立體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閱讀材料可利用的角度越多,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角度也就隨之增多。文本問題的設計要有序列性,要利用文本的矛盾性設計問題,“無疑處生疑,淺疑處深疑”。因此,課堂提問必須是注重其內在邏輯性,即整體要像一根索鏈,而每個問題則是索鏈上的一個鏈環,能承前啟后,步步深入,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并促使其思考。
(三)以交際為目的,實現信息分享、思想與觀點的碰撞
交際貫穿于閱讀的各個環節,通過交際,信息才得以分享,思想才可以碰撞,觀點才可能生成。在設計問題和任務時,教師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讓交際順利進行,在口頭交際和筆頭交際的過程中,再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發散思維不是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有足夠的認識,并為其提供訓練發散思維的機會,搭建培養發散思維的平臺,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引用文獻
陳祥凱.2000.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
吉桂鳳.2013.應用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語言發散性思維[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8).
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庭薌.1983.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聃齡.2001.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皮連生.2011.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Grellet,F.1981.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信息:226300,江蘇南通,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tzzxgh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