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宇
在高中文言文的復習教學中,學生最易發生認知疲勞,作為高三語文教師,如果不及時調換口味,勢必囿于舊課,枯燥乏味,收獲甚微,極有可能流于復習之行而無提升之實。而適時將文言文中的枯橾知識加以轉化變形,不僅教師本人有藝術創作的快感,學生也會有耳目一新、豁然開懷的感覺。如同人們吃米食多了,換個面食吃,面條吃多了,換個水餃,不行就做個包子、花卷,就是攪個面水喝喝,感覺上也滑溜些。一種材料萬千種做法,一個課堂萬千種上法。文言文復習,時間長,頭緒多,不妨多想點方法,形成新異刺激,自覺不自覺地吸引學生注意,會效果更好。如果在文言文復習課上, 一問一答,一問群答,問者愀然,答者厭然。
教師應該有創新意識,如何讓學生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需要教師動一番腦筋。打破“理性的奴性”(榮格語),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前燃情,能點燃學生的激情。在復習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時,可以先將一段文字抄在黑板上,邊抄邊讀:“你面山結廬,抱膝吟歌,采菊觀日,菊花與你作伴,飛鳥與你暢談;悠悠的南山留不住溢入喧囂紅塵的菊香,一杯杜康醉不了你愛民的情懷,浩瀚的蒼穹盛不了你迷茫的眼神,一間陋室,一盞清苶,一種暗香,便有了一道鄉間的風景。你的追求猶如汩汩流淌的溪水,繞開山下的欺詐傾軋,自由嬉戲。在你人生的鄉間小路上,你是一道樸素的鄉間風景,你清貧而充實,溫和而堅定。中國文人受傷以后,總是把你撐起遮風擋雨,把你叫作傘。”
課中燃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可以結合學生寫作的語言不簡潔、名句背誦差的情況,教學生寫一點詩歌。可以先結合《虞美人》的結構、字數、押韻特點,讓學生寫作。
課后燃情,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欲罷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給學生講馮夢龍《喻世名言》中的一個小故事《施復灘頭逢故友》一節“雄雞報恩”的緊張處,可以戛然而止,吸引學生自己去查馮夢龍的作品。
當然,燃情材料需要準備,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相似文章,相反的觀點,一幅畫,一支歌,一句名言,一首詞曲,就可以點亮學生的眼神。例如,教學陳學義的詩,可以很自然地問學生,陳學義熟悉嗎?學生說不熟悉。就可以再問:“電視劇《亮劍》看過嗎”?學生會齊聲回答:“看過”。“那里面就有南宋詞人陳與義的詞一首《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杰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再例如,在教學謙敬詞使用的時候,還可以用到都梁小說《亮劍》中的情節,回顧八路軍一位戰士的經典臺詞:“(對日軍)日軍山崎大隊長聽著,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得知閣下武士世家出身,精通劍道。李團長認為,貴國之劍道,不過是得中國劍術之皮毛而已,師徒之名分。早在唐朝便已有定論。如閣下很珍惜武士的榮譽,就停止射擊,李團長愿意和閣下用刀劍進行正式決斗。李團長用軍人榮譽擔保,如敗在閣下的劍下,八路軍獨立團立即停止攻擊,給貴軍讓開道路。”再例如,在教學《聲聲慢》時,可以先讓學生聽一支曲子,問學生這是什么歌?學生說《一剪梅》,我說:“不!是蔡琴唱的《月滿西樓》。”
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巧妙組裝。例如,神曲《小蘋果》,可以先搜到《小蘋果》的文言版,然后說:“今天我們來翻譯文句:吾植一種,終得其果。今昔之勝日,予君以星辰,贈君以明月,令曦和為君升。愿為紅燭,為君長明。窮吾之所有,只為請君之一笑。”學生翻譯:“我種下一顆種子,終于長出果實,今天是偉大的日子。”
還可以用名言燃情,選取學生不易看到精粹名言,效果最好。例如,泰戈爾的名言: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情,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應當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快樂過程,因為它潤澤了自己的精神。教師可以經常引用一些得體、睿智、有哲理的語言,如,“墻,推倒了便是橋,不僅要學會批判,更要學會建設”,“你怎樣,中國便怎樣”,“教育不是改變,而是發展”,等等,幫助學生積累燃情的材料。
還應該多展示學生的作品,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學生寫的《且看花開花落》的結尾:“花開便靜賞,花敗亦如何?飲一杯美酒,且看花開花落。笑對殘花,輕蘸淡墨,點染花瓣。人世間,唯有淡泊之心花,花開不敗。”再例如,學生的小片段練習《四季》:“一處一山水,一程一人情。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浮世滄桑,無常冷暖,我們賞春花,對秋月,不會遺失一季的風景,不會冷落任何一段時光。然而韶華易逝,俯首調弦,孤舟嫻月,哀婉訴說,夜色嫵媚,風過有聲,落葉有情。若有四季,人生足矣!”
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路上,什么是幸福?用胡適的一句話來回答就是: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即使開一輛老掉牙的破車,只要在前行就好了。偶爾吹點小風,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