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科菊
古典詩歌講究“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歷年高考試卷中,無論是詩歌鑒賞,還是散文或小說閱讀,關于“景物”的鑒賞都會涉及到。下面將“景物”考查盤點一下,以供參考。
一、景物“意境”型
提問方式:①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②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③這段描寫的景物或環境有什么特點?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忠于原詩,抓住主要景物,聯想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③簡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常見意境術語:雄渾壯麗,幽清明凈,沉郁孤愁,和諧靜謐,開闊蒼涼,高遠遼闊等。
二、景物“技巧”型
景物描寫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修辭類:比喻、比擬、夸張、借代,主要作用為生動形象;排比、反復、反問,主要作用為加強氣勢;對比,作用為突出強調;設問,作用為設置懸念,引起注意;對偶(疊詞),作用為對仗工整,音節和諧;等等。
②表現手法類:渲染、鋪墊、烘托、襯托、反寫、聯想、想象和象征等。
③多種結合:動靜結合、多種感官結合、虛實結合、空間結合(上下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等,這樣使景物有層次感)、正面側面結合。
④大處著墨,工筆細描。如果景物描寫起筆是從宏大的景物開始的,如,從天、山這樣的景物,這就叫大處著墨。如果對細微處細致刻畫,這就叫工筆細描。
⑤景物的色彩。寫景物一般都要涉及到色彩,鑒賞時要對此作出點評。
提問方式:①這首詩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或表達技巧或運用何種修辭?②這段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或技巧?從表達效果方面進行賞析。
答題步驟:
①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②結合作品分析。③分析選用這種或幾種技巧的好處和作用。④這種技巧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例2,鷓鴣天(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問題:本詩在寫景狀物上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請就其中一點加以賞析。
①描寫景物生動活潑,層次分明,先由遠及近,再由上而下地寫景。
②寫景動靜結合,形象逼真。
③寫景有聲、有色、有香,相映成趣。(具體分析略。)
例3,作者是如何描寫月下荷塘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①按照總分的順序,先總寫荷塘,再分寫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采用定點觀察、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的順序,先靜態后動態,形、味、色、聲俱全。
②運用疊音詞。
③運用比喻、通感、擬人的修辭手法。
三、景物“作用”型
包括自然環境、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時間、景色、場面等。
其作用是:①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提供人物生活的場所;②渲染氣氛,為后邊刻畫人物作鋪墊;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種心理;④展開、推動情節發展,點化人物命運;⑤深化主旨(深化小說主題);⑥暗示社會環境(反映時代特征、社會特征);⑦象征和暗示(暗示人物命運的轉折)。
環境類鑒賞題目的答題思路:
①環境本身(交代……時間,交代……背景,營造……氛圍,渲染……氣氛)-→②情節(推動,暗示,鋪墊)-→③人物(烘托,映襯)-→④主題(表達,寄托,暗示,揭示)。
例4,“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在整首詩中起到何種作用?(柳永《雨霖鈴》)
①暗示出離別的主旨,并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
②渲染了悲涼沉郁的氣氛,奠定了凄涼的感情基調,為下文表達離別憂傷之情作鋪墊。
例5,請指出小說《晚秋》(埃·格林)開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
②運用反襯、擬人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瓦薩卡沮喪、自卑的心境。
③引出下文,為后文寫主人公瓦薩卡的處境艱難做鋪墊。
④點明主人公心情煩悶,與后文心情“輕松,如釋重負”形成對照,突出人物的心理變化。
⑤照應題目,與結尾呼應,使作品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