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兵兵+史立秋+殷寶麟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應由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的高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學校而言,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不盡合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歸根結底,我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缺失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應是教育人性化、人本化,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人性,順應教育對象的個性發展,培養富有創造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健康的人。未來課堂是一個由人、技術、環境、資源等要素構成的泛在學習環境,通過使用新型的課堂教學技術和策略構建滿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需要的學習環境[1-2]。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提高,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變革。筆者基于人性化教育理念,探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人性化課堂設計的有效途徑及其深遠意義。人性化教育重在以人為本,具體的說,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為本,以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為本。作為教育工作者,應遵循教育規律,談古論今,繼往開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究教育、教育對象的特征,制定教改方案并加以實施。
一 人性化特征構成
1 教育者的特征
教育者應以“有教無類”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教學經驗表明,愚者在突破相對自身而言的知識壁壘后,其進步的速度與持久力要遠大于賢者。尤其是在當今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浪中,更應該給予愚者更多的教學資源,實現教育人性化。
教育者應審時度勢地運用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與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更應當提倡“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啟發教育,在此基礎上遵循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對于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在緊跟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培養標準的同時,探索卓越人才的培養模式,二者均需教育者革新教學方法。
教育者應將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教學內容當中,堅持“德智體群美”,倡導“德”與“群”,引導學生努力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教育者應以明德樹人為教育目標,培養富有創造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健康的人。孔子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其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求是相統一的,充分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
2 受教育者的特征
受教育者應端正學習態度。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踏踏實實、專心致志,要知難而進,做到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再者,學習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受教育者應掌握學習方法。要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為基礎,更要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提倡學思結合,勇于實踐,將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融會貫通,精益求精。
受教育者應辨析學習內容。重在博廣,兼顧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的學習綱要。在博學的基礎上,抓住學習的根本。
受教育者應明確學習目的。關鍵在于“學以致用”,即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習不能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 人性化課堂設計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死讀書,高中階段高強度的題海戰術已引起學生恐學、厭學甚至逃學、輟學,進入大學課堂仍采用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予以學習,其主動性和能動性不能得以充分的調動,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習進程中至始至終地扼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作為教師,應當從傳統的教學思想中擺脫出來,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一種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己擁有的空間去探究、協作、創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將課堂建設成為一個學生樂于展現自己、樂于發展自己的舞臺,使其成為學生身心得以健康合理發展的空間,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從外部轉向內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指導、監督學生完成既定任務,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將課堂設計為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呢?基于目前國內外教育者對慕課(MOOOCs)[3]、翻轉課堂(SPOCs)[4]等學術研究與案例剖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均應以數據為核心,采用各種計算機技術加以實現。
利用計算機技術為每門課程設計知識點結構圖,明確各知識點邏輯關系,引入“游戲機制”,設立等級模式,將章節轉變為“級別”,將作業轉變為“任務”,從課時分配環節中“謙讓”出部分學時給學生自我學習。學生在“游戲機制”中擔任各自角色,通過完成各項“任務”獲取各類徽章,提升自身等級,追求榮譽感和成就感,從而促使那些沉迷于網絡游戲、不愿走進第一課堂的學生能夠“愛學、樂學”。
利用計算機技術為課程中的每一個知識點設計教學影像資料,鏈接于知識結構圖中,讓學生在第一課堂外根據自己對知識的領悟能力有節奏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一依靠具有科技含量的教學影像資料的客觀事實,摒棄了對傳統課程教學中教師采用同一節奏授課的弊端,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隨后安排課堂研討、案例分析與綜合訓練環節,“學以致用”,讓學生重返課堂進行學習交流與協同合作,拓寬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有效渠道,勇于“不恥下問”,增加了師生教學時間比率,該比率可作為人性化教學的一個評價指標。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從事教學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備課、職稱評聘等方面,也許僅有5%的時間真正與學生在一起。與傳統教育相比,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方案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充分印證了人性化教學理念。
利用計算機技術為每位學生設計知識點學習進程監測圖表,用紅、黃、藍3種顏色分別標識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判),用柱狀圖記錄學生學習每個知識點所用時間,用網絡結構圖展現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等等。教師可以依據上述數據全面、快速、準確地定位每個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攻克學習進程中遇到的疑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師的輔導答疑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總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也只能以同一節奏在課堂上“填鴨式”教學;課堂改革后,教師只需講解課程知識點的體系結構,可以集中精力闡釋重點與難點問題,可以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綜合訓練環節為學生服務好。同理,學生走進課堂也不再是一味地聽從教師“乏味”的講解,任由“擺布”,而是主動請纓,積極應戰,攻克難關。這種教育模式也為那些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走進大學課堂的求知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筆者相信,在當今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這種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課堂設計教學模式必定會鑄就教育全民化、教育全球化。但同時也要指出,上述課堂設計的各個要素涉及到教學管理、網絡開發、視頻制作、社會監督、質量評估等方方面面,要得到學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視、社會各行各業技術人士的支持、學生家庭人員的監督與配合,一定是集全社會之力量才可快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陳衛東,葉新東,張際平.未來課堂的互動形式與特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8):91-97.
[2]陳衛東,張際平.未來課堂設計與應用研究——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新領域[J].遠程教育,2010(4):27-33.
[3]殷丙山,李玉.慕課發展及其對開放大學的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29-34.
[4]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2013,19(1):58-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