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7月18日,10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圈”舉國歡騰,仿佛一夜間翻身得解放,數年“草根”,終被“招安”。
誠然,《指導意見》的推出,是我國金融行業前進了一大步。首先,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有了一個權威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以下統稱“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雖然仍不盡稱意,但結束了不同“專家”對互聯網環境下金融服務的不同視角、不同利益出發的“意淫”。其次,正視了互聯網對金融行業乃至金融“生態”的影響,明確“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再次,“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對P2P給予了正確的定位和明確的業務界定。總之,對當前互聯網對金融行業發展的影響及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沖擊”終于表達明確的態度,正視互聯網對支付、借貸、融資及金融產品銷售等的影響,納入到監管體系里來,以便推動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但是,觀察了近幾年來所謂“互聯網金融”的事件及專家的學術觀點,特別是國家提出“互聯網+”大戰略的背景下,頗感此《指導意見》有“隨聲附和”的意味。所以,有幾個問題,不得不拋出來,以引“美玉”。
第一點,互聯網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哪些,又將形成什么樣的“互聯網金融”體系。
考察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要考慮金融體系的基本要素在互聯網環境下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包括貨幣流通、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和監管幾個方面的改變。由于經濟環境和金融體系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當前的“互聯網金融”體系還存在一些缺陷,其結構并不健壯。如其依賴的“電子貨幣”不具有價值尺度和有效的儲藏手段的功能;并沒有完全摒棄“金融中介”,只是換了一種身份,重新進行利益分配而已;“游戲規則”還沒有形成體系,缺少必要的監管體系、規章制度和征信系統;最重要的是賬戶管理模式和賬戶結構,這也是商業銀行相比其他金融機構最核心的優勢,若在當前的監管體系下,要想改變賬戶管理模式,幾乎沒有可能,賬戶管理不是技術問題,是利益和權力分配問題。所以,“互聯網金融”體系還不具備“自組織”和“自適應”的能力,其演進和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另外,互聯網影響到我們的方方面面,從生活到經濟,但為什么是“互聯網”,它是以一種什么形式、什么方式、從哪幾個關鍵點影響到金融的變化以及經濟的調整乃至生活的改變?
第二點,金融因“互聯網”而改變,金融的監管是否“適應性”改變。
首先是認識,參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者的認識有沒有轉變。從《指導意見》的分業務分部分監管的分配上看,監管者們還停留在傳統的監管思維模式中,部門割據的形態仍然沒有打破;而從監管的業務分類上看,簡單羅列“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和“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幾項業務上,也可看出簡單、不嚴謹。其次是監管手段的創新,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監管的效率是值得盡快研究的課題,但更重要的是打破傳統模式。再次,“互聯網金融”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這使得“互聯網金融”拓寬了傳統金融風險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支持系統的安全隱患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性風險,“互聯網金融”具有比較特殊的技術選擇風險形式,由于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和不受時空限制,“互聯網金融”會使傳統金融風險在發生程度和作用范圍上產生蝴蝶效應。“互聯網金融”的金融業務多元化和金融創新使經營風險比傳統金融更大,而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使傳統的資本充足率標準、現場監管等手段難以對“互聯網金融”實施有效監管。
第三點,“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創新實際上是法律的創新,本質上是改變現有規則。
在《指導意見》多次提到依法合規的問題,如“支持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設立互聯網支付機構、網絡借貸平臺、股權眾籌融資平臺、網絡金融產品銷售平臺,建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下自建和完善線上金融服務體系”“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開展相關金融業務實施高效管理”等等。但當前的現實問題一是沒有法規,二是法規間的沖突,三是法規修訂的嚴重滯后。所以要“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立法研究,適時出臺相關管理規章,營造有利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
第四點,互聯網金融機構真正得到實惠了嗎。
互聯網改變了金融客戶的行為習慣。由于互聯網經濟具有邊際成本趨向于零的特點,因此可通過搭建平臺形成自身的生態系統來吸引大量的用戶和商家,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將龐大用戶群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整合起來,形成了基于客戶交易行為的“大數據”。從而“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開展金融業務,但“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除了還未推出的遙遠的“稅收優惠”以外,看不到更多的積極因素,依然承受趨緊的監管政策,依然在進行著“大數據”、“云計算”、“平臺戰略”等技術創新,沒有太大的改變。對被苦盼多年“被招安”的互聯網企業而言,其從事金融服務的地位被認可是值得肯定和可喜的,但隨之而來的運營及監管成本將迅速上升,常規運營模式下的草根公司將難以生存。《指導意見》第十四條指出,“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第十七條“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分別負責對相關從業機構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進行監管,并制定相關監管細則和技術安全標準。”各部門出臺的管理細則勢必會對平臺運營資質提出種種要求,這將大大提高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運營成本。《指導意見》第八條規定“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這也會使小型公司對公從的吸引力及可信度下降,缺乏背景與規模的中小型公司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壓縮。
第五點,“互聯網金融”,老百姓得到了點啥。
一個方面,“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促使越來越多的民眾和普通家庭能夠介入到金融活動和資本市場。但另外一個方面,門檻低了,面臨的金融風險也增多,由于數據采集的實時性和豐富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傳統業務風險將降低,但新平臺帶來新的風險加大,風險的傳遞性加快,而此類風險并沒有成熟的防范和化解的經驗,將給老百姓帶來新的損失。
最后一點,風險。
第一點已經提到,“互聯網金融”發展,我們還沒有摸清規律,其已經爆炸式發展了,而這種爆炸式發展往往會帶來新問題,同時目前尚無法全面了解電子商務發展所帶來的潛在性風險,如外部事件造成的損失和系統安全等問題。新經濟模式的出現,更為復雜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戰略、技術系統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等,這些都增大了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擴散快、破壞力強、風險交叉傳染強、風險的責任難以區分、風險監管的難度高等是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看看我們金融發展學習的美國,大名鼎鼎的第三支付先驅PayPal,1999年創立第一支貨幣市場基金,到2007年規模達到10億美元。但是在2008金融危機時,撐起貨幣市場基金快速成長的兩大基石——“現金流動性”和“保本”——紛紛垮掉;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在1998年,隨著競爭者的競相模仿和大銀行加快電子銀行布局并降低成本,純網路銀行的優勢逐漸消失,不得不把自己賣給加拿大皇家銀行;E*TRADE成立于1992年,以網絡經營為主的券商,目前美國三大網絡券商之一,美國低傭金券商的先驅,版圖曾經囊括美澳加德等十多個國家,最近幾年一直在收縮,成長緩慢,股價也相對萎靡,高層變動頻繁。因此,《指導意見》也是遵循“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
總之,從本質上來說,不是互聯網影響了金融系統,而是互聯網從根本上影響了人們的交易方式。傳統的交易模式會有不同的賬期,隨著不同的賬期也會產生不同的成本和不同的金融產品。基于互聯網而產生的電子商務在事實上模糊了傳統交易的簽訂契約、支付、交割這幾個環節的界限,使得三個環節的耦合已經變得非常緊密,能夠實現在幾個毫秒內對這幾個活動進行同時處理,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徹底改變了傳統交易模式。其中不僅僅是交易本身,還包括制造的流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產生了交易和供應鏈匹配的形式。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的服務形式和產品的形態。 因此,我們在欣喜地看到“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進步、期待“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未來的時候,還是要冷靜地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遵循金融的規律,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