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宇
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作為互聯網金融監管規則的頂層設計,其頒布實施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和各項制度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監管部門,將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支持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指導意見》的頒布讓我們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互聯網金融并未改變金融風險的本質
一般來說,互聯網金融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而產生的新興金融服務業態,是金融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相對于傳統金融業務,金融的核心功能——金融契約的內涵并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契約的載體,以及履行契約的手段;至于金融的風險、外部性等固有屬性依然存在。因此,《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了“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在實踐中,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收益、期限、流動性和風險,是企業經營決策和消費者投資的重要考量因素。例如,很多P2P企業運轉的核心都離不開風險管理。互聯網屬性與金融屬性的疊加,能夠釋放巨大的市場價值,同時也會蘊含系統性風險隱患。互聯網金融企業做到最后,比拼的還是風險管理能力。因此,合理把握創新的界限和力度,平衡好效率和風險的關系將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新常態。
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未有規模性盈利,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介入,行業的成本水漲船高。迎合融資已成為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式,近期有多家上市公司、大型國有企業涉足P2P行業,一方面這些大型企業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對行業凈化和規范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同時資本市場逐鹿互聯網金融的背后必然存在金融風險、運營風險的迅速膨脹。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舊是金融,利潤最終依托實體經濟而產生。如果互聯網金融的暴利脫離了實體經濟和勞動生產率,那么會把行業帶入賭博心態,最終深陷泡沫經濟的泥潭,行業繁榮自然也將成為一種短期現象。
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遵循金融的一般規律和金融監管的基本要求,以風險可控為底線,以保護消費者為核心,合理把握創新的界限和力度,平衡好效率和風險的關系,創新的成果要經得起周期和風險考驗。
普惠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價值
互聯網金融發軔于小微市場需求,并乘“風”而上,迎來了真正的黃金時代。在互聯網金融眾多功能中,普惠便民應當是其核心價值。所謂普惠金融,是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目的是賦予所有人以其能夠承受的成本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有理論認為,金融是幫助貧困和低收入人群脫貧致富的重要工具,并且這一理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和重視,因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不斷推行金融普惠發展,普惠的理念也在向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持續滲透。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正以一種全新的服務方式、強勁的發展勢頭踐行著中國特色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導意見》專門指出,鼓勵互聯網金融建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融資需求,進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互聯網金融對于普惠金融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第一,互聯網金融解決金融服務覆蓋面不足的問題。覆蓋面是衡量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金融服務范圍有限,大量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需求難以通過傳統金融機構得到滿足,小微企業融資一直存在著“麥克米倫缺口”,而互聯網金融正是從這一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缺口中尋得發展之機,并形成對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
第二,互聯網金融提高普惠金融所需資金的利用效率。發展經濟學認為,貧窮的本質往往是因為貧窮,越貧窮的地區越難以得到資金支持,進而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形成社會階層固化。資金支持是打破貧窮惡性循環、避免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有效途徑之一。互聯網金融可以調動更廣闊的資金來源,有效提高民間財富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于短期、小額借款者來說,在資金的可獲得性上具有明顯優勢。
第三,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體系達到均衡狀態的探路者。在當前的融資機制下,要照顧小微企業的利益,就不得不壓低公眾的資金回報水平;而要提高公眾投資收益,則勢必要提升最終貸款的利率。如此看來,似乎難以兼顧資金來源端與資金運用端的雙重普惠。要解決這一悖論,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形成市場均衡利率。一方面,隨著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風控水平、降低服務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商業銀行、上市公司、大型國企加速布局互聯網金融平臺,有助于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發展,進一步促使信息趨于透明,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第四,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教育的實踐者。對于普惠金融的宣傳普及,雖然不能給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效益,但從長期來看,卻能夠幫助這一群體增長財智、提高財商,掌握通過獲得金融服務實現財富增長的方法,同時提高自身權益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近年來,“寶寶”類產品引發了互聯網理財熱潮,P2P網貸更是不惜重金推廣營銷,股權眾籌低融資門檻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這些就是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科普教育,普惠金融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行業自律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管理的重要方式
《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應遵循“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也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下一步需要厘清監管和自律的各自側重點,監管重在核心風險管控、系統性風險防范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自律重在出臺一系列行業自律規范和業務標準,形成高標準的服務品質和行業自我管理體系,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規范發展。
行業協會的發展與規范化程度是衡量一個行業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已經超過30家,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央人民銀行將牽頭籌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的發展對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當前,互聯網金融已從基礎的跨界融合步入跨越發展的新階段,需要相關各方充分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共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互聯網金融各類自律組織要形成合力,注重市場約束,通過加強信息披露和輿論引導,激發社會監督和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力,督促互聯網金融企業誠信、規范經營。
通過有效途徑,讓互聯網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加大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支持力度。《指導意見》提出“鼓勵省級人民政府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支持”,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身也是創業型的中小企業,也需要幫扶支持。實踐表明,政府部門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越大,行業發展勢頭就越好。當前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已經紛紛出臺當地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獎勵和優惠政策,對從事普惠金融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將可以充分調動參與企業的積極性,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是建立有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征信體系。目前困擾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國的征信體系相對封閉,《指導意見》也針對性的提出了“推動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互聯網金融配套服務體系”。一方面要通過有效可行的方式,實現互聯網金融機構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同時對當前網貸平臺的第三方擔保機構進行登記,納入央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防止虛假擔保或過度擔保引發的風險,提升行業風險防范水平。另一方面,隨著個人征信機構牌照的開放,可考慮通過民間征信機構整合互聯網金融信息數據,以避免重復建設局部的、低效的信息系統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此外,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根據《指導意見》“鼓勵從業機構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要求,正在積極建設互聯網金融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和支付清算風險信息共享平臺,為行業提供有效的配套服務。
三是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對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例如,互聯網支付創新主要圍繞客戶需求,通過改進技術,在支付賬戶、支付工具、支付方式以及支付環節等方面進行突破、整合或重組,逐步減少或消除原有業務環節上存在的約束、不足或缺陷,從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再如網絡借貸業務創新主要是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處理技術,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并運用到客戶評級和風險管理之中,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較好地解決了因信息不完備而一直困擾著傳統金融機構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部門不僅要有包容失誤的態度,更要有一顆尊重市場、呵護創新的真心,來鼓勵、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為推動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