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
摘 要: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傾向是我國高校管理的最大問題,這種以公有制經濟體制為基礎的高校管理體制嚴重制約了高校的教學以及科研發展,面對高校“行政化”的種種弊端,本文列舉了國外高校的一些管理模式,并對國內高校體制改革提出“探索式”建議,期冀早日擺脫“官本位“的影響,為中國的學術科研創新鋪平道路。
關鍵詞:高校管理;行政化;國外高校;教授治校
1 高校管理的普遍“行政化”傾向
目前,在我國高校管理中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存在一種失衡狀態,造成這種狀態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管理體制的 “行政化”傾向問題,這種行政化傾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在中國高校現行的管理體制下,實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大學的管理者統統被套上一定的級別和官位。溫家寶2010年1月26日在聽取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的10位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時,以及2月27日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在回答網友關于教育的提問時指出,“一些大學功利化,什么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①“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②“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最好大學不要設立行政級別,要讓教育家辦學。”③總理簡短的三句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嚴峻的行政化問題,提出了大學要有自主權,不再設立行政級別,讓教育家辦學的目標。
2 “泛行政化”管理的表現及弊端
2.1 表現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是存在于高校內部的兩種基本權力形式,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校在管理上主要沿襲行政管理體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下屬二級學院的院長負責制,突出了黨委和校長,書記和院長的領導地位。受傳統“官本位”和等級制度的影響,高校等級繁雜,長官意志明顯,造成黨政權力擴張,管理上的民主化及權力監督難以推行,極易于滋生腐敗,從近年來高校行政領導的貪污腐敗呈頻發態勢可見一斑。重要的是,行政政權力擴張,不利于民主管理、專家治校的實施,不利于和諧的學術環境、育人環境的形成。
高校的“校—院(處)—系—室”的四級科層化管理,各部門和院系負責人由學校統一任命,實行長官負責制,一級管一級,隸屬關系清晰,建構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形成科層明顯、關系復雜的“小社會”,造成人事管理制度僵化,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部門間職能重疊、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容易導致各部門人員之間的隔閡,專職教師與行政人員對立,造成互不信任的工作氛圍,不利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且使不合理的行政開支增加。
2.2 弊端
(1)辦學目標的偏離。高校按以行政思維辦學,只會導致大學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其本質發展。教育產業化的影響促使某些高校領導以賺錢為目標,不管社會影響和教學質量如何,不再尊重學術本身的自然規律,導致“計劃學術”和“量化學術”大行其道,制造了大量的學術垃圾。
(2)抑制學術原創力。由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的肆意橫行,學術精神成了“烏托邦”,關系和權位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香餑餑”。這種思想逐漸使教師以及管理人員 產生了變化,不在追求學術的高度和科學的管理方式,而是成為了“權力”的盲目追隨者。學術活動作為行政力量的附庸是高校僵化管理體制的根源,被捆綁在“泛行政化”上的高校會日益失去了生機活力,發展前途一片渺茫。
(3)高校成為腐敗力量的災區。例如,在學校自主招生方面,某些高校領導運用自己的行政權力,肆意妄為的大行腐敗之風;在人才引進以及職稱評定問題上,學術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卻往往成了“關系”及“人情”因素發酵的基地;學術研究以及教學活動也受制于行政力量的暴力干涉,不公正的現象比比皆是。
3 經驗借鑒:國外高校管理機構的設置
3.1 各國高校的管理模式
法國是中中央集權模式的典型代表,法國的高校管理機構主要由三個委員會來實施,分別是:行政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以及教學與大學生活委員會其中行政委員會負責批準編制和預算,授權校長處理事宜;科學委員會負責制定科研政策以及經費的分配問題;教學與大學生活委員會,負責學生的教育以及在校生活問題。法國的高校管理機構的特點非常突出,一是管理機構數量非常之少,但是每個機構的管理功能卻很強大。二是師生員工代表以及校外人士參與學校的管理,集思廣益。
地方分權的高校管理體制,其典型代表是美國。美國的高校大多具有很強的辦學主權,且管理機構不大,機構設置較少,但是職能責任清晰,大多分為8個部門,分管學術、規劃、行政、財務、開發、事務、學生和關系等工作。
日本是直線制管理模式,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從學校到學院,從事務局到各部、科、室,均實行垂直領導的方式。事務局則類似于我國高校中的校長辦公室,是行政管理的核心,事務局下設各部、科、室。每一機構實行首長負責制,以事設崗,如教務部、人事部、總務部、就職部、財務部、國際部、學生部等等, 從而避免了多頭領導、職能重疊、機構臃腫、職責不清、人浮于事等問題。
4 模式初探
(一)打破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模式
中國的教育改革具有相對的滯后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行政管理任然沿襲著五六十年代計劃體制下建立的層級管理制度,國家對不同的高校劃定了部級、廳級等不同的行政級別,且校內實行處、科級管理模式,使得大學這個本應遠離官場的場所披上了濃重的“官本位”色彩,這與大學追求知識、真理與學術創新的目標相去甚遠,是對教育及學術的最大傷害。
想要破除高校管理上的行政權化體制,強有力的措施是廢止學校與黨政機關“行政級別制”的對應,精簡高校的管理機構和職位人數,建立服務型的高校管理體制,以促進大學整體機制的改變。同時考慮取消校內的行政級別,不再套用國家公務員的行政級別,弱化行政性,強化學術性,使其還原為教學科研的學術性崗位;實行管理人員全員聘任崗位制,讓懂教育的管理人員走上行政崗位;加強管理隊伍的專業素質建設,樹立行政人員的責權、服務、競爭意識,讓各項行政工作為學術和教學服務。
(二)強化學術權,實行“教授治校”
高校要實行學術本位的管理,即實現教育家辦學的管理制度。蔡元培先生曾于 1912 年主持制定的《大學令》中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學校務管理原則,國外高校由教師群體(教授會、理事會、評議會等)決策學術事務的管理體制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如前面提到的日本為代表,實行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適當分離、學術權力起主導作用的高校內部管理模式。應當成立高校教授治教委員會,主要負責大學的教育和學術事務,使優秀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與高校管理工作,民主選舉擔任,通過合理的權責分配,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性。教授治教委員會將分設若干專門委員會,分別負責校內不同學科專業的教育和學術事務,如教學指導、學科規劃、成果評定、學位審定、隊伍建設、等。在橫向管理中,教授治教委員會應與平行的行政管理部門界定明確職責范圍,認真履行學校學術管理職責。在縱向管理中,學者治教委員會應當將權力下放,強化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職能,自主規劃學院的發展以及教學科研的組織形式,對于學科建設、專業發展以及教師聘任、職稱評定,課程設置、經費使用等,實現民主化的學術管理體制,確保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實現學術界的自主管理,避免了讓“一群不懂學術的人去管理學術”。
(三)實行校董事會管理體制,公開遴選職業化的大學校長
(1)建立大學董事會,董事會對學校的管理、建設和發展起支持、監督和聯絡作用。董事會應由海內外熱心教育、有實力、有信譽、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社團擔任,他們對學校戰略發展進行建議、決策。董事會的職責包括審議學校發展規劃和學校階段性工作報告;對大學重大改革與建設舉措提出意見和建議;籌集資金,對學校的重要建設項目給予支持和資助;舉辦校友活動,重視與優秀校友的聯系,使其為母校的發展更添一份力;促進高校和海內外優秀名校的學習以及合作與交流等。
(2)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府部門、社會賢達、知名校友、專家教授等共同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確定校長任職標準,面向學術界公開征選,經過民主投票確定人選后由理事會報教育行政部門任命。校長一旦被任命,就應是一個全職校長,退出所有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專心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實現行政部門對學術的服務型管理,這不僅確保高等學校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也可避免行政權力對學術的干擾和影響。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進激勵機制,調動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學校出臺的有關人員聘用、培訓、待遇、業績考評、職務晉升等方面的政策和評價體系要科學合理,充分發揮專家、學科帶頭人的作用,重視梯隊建設,加大教師對外交流力度,鼓勵人才流動,避免“近親繁殖”現象,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使青年教師盡快成才。
(四) 加強對學術權力的物質保障
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薪酬待遇,加大對學術研究、教學事項的資金投入,以此保障學術權力的行使。讓學術卓越、業績突出的教師拿最高的薪酬。如果行政的薪酬高于學術,難免會使部分教授不專注學術, 從而“搞關系”,憑借“人情”力量努力躋身行政管理層, 運用行政權力肆意斂財,逐漸成為了學術界的“敗類”,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性循環。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對人類教育最高的向往。可以斷言,中國的高校早日擺脫“官場”的桎梏,由“官本位”向“師生本位”、“學術本位”回歸,這不僅是大學理性與價值的重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征,更是中華人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樊未晨,謝洋.熊丙奇劍指中國高校行政化弊端 [N].中國青年報,2008-03-03.
[2]馬廷奇.論大學教學自主與教學責任 [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
[3]許麗華.新形勢下高校管理干部素質要求及其對策 [J].福建高教研究,2003,(6).
[4]王少青.我國高校經營管理專業化探析[J].江蘇高教,2004,(2).
[5]彭未名.高等教育管理權力結構問題及對策[J].高教探索,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