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凡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很友好說成你很朋友,老師給我們照相說成老師照相我們等等。留學生在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類似的語用上的失誤,再如:
有一次老師組織學生去極樂寺游覽,當老師聽說一個學生不去時,想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問:“XX,你不去嗎?”XX回答說:“不,我不去。” 學生的回答顯然是不合漢語習慣的。這不是語法形式或詞語用法造成的偏誤,而是其母語和漢語在對是非問句的應答“是”或“不”時的著眼點不同。漢語中回答是非問句時的“是”或“不”,是對提問者所說的話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對“你不去嗎?”的肯定回答是:“對/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誰說的,我去。”英語對是非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表達答話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則做肯定回答,“不去”則做否定回答,不考慮是否與問話者的語氣相承。外國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習慣套用漢語,在回答“你不去嗎?”時,就出現(xiàn)了以上的語用失誤。
那么什么是語用失誤,語用失誤的成因,即針對語用失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采取哪些對策呢?下面我們一一來進行分析。
1 語用失誤概述
交際雙方傳遞信息時,總是希望能夠理想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看法,希望交際對象能夠理解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使交際能夠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的。人們的言語活動千差萬別、錯綜復雜,大部分言語行為能及時發(fā)出并取得預期結果,但也有不少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不是被中止,就是受到挫折而未達到目的,造成語用失誤。有關語用失誤的研究也還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對于語用失誤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奧斯汀在其著作中有重要論述,他從分析言語行為成功的條件入手,找出失誤的原因,然后對語用失誤情況進行歸納分類。關于言語行為成功的條件,他歸納出三大項六條。在此基礎上將言語行為的失誤、不成功現(xiàn)象基本上歸為兩大類:卡殼和濫用。他的分析不能概括造成錯綜復雜的言語交際活動失誤的全部情況,但不可否認,他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
2 語用失誤的成因
人們的言語活動是豐富多變的,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失誤也是類型繁多,原因各異。從整體上看,引起語用失誤的原因可分為三個方面
1.母語的影響引起的失誤
不同語言系統(tǒng)具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形式,在使用漢語時,留學生必須使用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表達形式。若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如英語與漢語,在書寫形式、句式結構、語法規(guī)則等方面差異較大。所以,在使用漢語時,我們必須幫助留學生轉變語言習慣,使用規(guī)范的漢語表達形式。然而,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使用規(guī)范的漢語表達形式,而是套用了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形式,例如:“明天我要見面我的爸爸。”這樣的句子。導致言語不規(guī)范,令人費解。
2.忽視語言語境引起的失誤
有些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只記住了詞匯、短語的表面意思,卻不注重它們的內涵意義。在交際過程中,不區(qū)分其語境,僅憑其表面意思選詞,導致詞不達意。例如,有個韓國學生在作文中 用“發(fā)展”而不是“發(fā)達”來表示“肌肉”這個概念,因為在韓語中這兩個詞是沒有區(qū)別的,在寫作過程中,他不加選擇地隨意地用了一個表示“肌肉”的詞匯。
任何一次面對面的言語交際都處于一定的社交語境中,為了達到交際目的,交際雙方都必須了解本次言語交際的社交語境信息,如相關的社交模式和禮儀等,并按照語境要求進行言語交際。如果言語不符合語境要求,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
3.語用因素引起的失誤
由于語用因素而引起的失誤并不少見。日常生活中在行為環(huán)境、地點和它的目的之間存在著一些公式化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交際中,如果違反這種思維定式,即一方在說某句話時沒遵循這種定式,另一方卻仍按慣有的模式去理解,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有些情況下說話人與聽話人所理解的模式不同,這時也會引起語用失誤。如去河邊可以去游泳也可去捕魚。有時候交際對象不是對說話人言語行為的基本功能做出反應,而只是對其中的一段有反應,這時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我們在上課時,比如課堂討論,當老師介紹一個故事后讓學生發(fā)表見解時,學生常說“那是老師講的故事,我認為……”或者在談完自己的觀點后說:“那就是我的意見,我說完了……” 這里兩處“那”都使中國人感到別扭。“這”(this)是近指,“那”(that)是遠指。漢族中用于總結即回指時,把剛剛過去的當做“近”,因而習慣用“這”,如說了一段話后常說;“這就是我的意見。”英語則認為已經(jīng)過去的就是“遠”,所以用“that”,學生說漢語時也按照英語的思維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說成“那就是我的意見。”使中國人聽起來很不地道。
3 如何避免語用失誤
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在語用方面的失誤有些事因違反語法規(guī)則或用詞不當而引起的,更多的是使用漢語語言形式或詞語時因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或觀察事物的角度、范圍有差異而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上的失誤。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在脫離真實言語交際語境和缺乏交際目的的情況下習得漢語的,所以他們雖然擁有大量的語言知識,卻不知如何得體地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缺失的語境知識進行適當補充。
1.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交際能力不僅體現(xiàn)于使用語言的語法的正確性,而且,還表現(xiàn)于語言行為的得體性。在學習一種語言時,如果不學習這種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文化規(guī)約,在交際中就不可能正確地運用這種語言進行表達。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漢語語言知識,而且要傳授中國的文化知識。在講解文章時,教師除了應講解語篇中的生詞、語法,更應著重向學生介紹固定搭配以及其它熟語等,并傳授語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學生對某些文化現(xiàn)象感到困惑,教師可以將它與類似的學生母語文化現(xiàn)象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語篇的思想內容,也可以增長學生的跨文化語用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語境、利用語境進行交際的能力
句子語境能夠影響詞的認知過程,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記憶詞匯和短語。在使用漢語進行交際時,要根據(jù)語言語境選擇合適的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另外,在任何一次言語交際中,交際者都必須按照社交語境要求進行言語交際。如果言語不符合語境要求,就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達不到交際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根據(jù)不同語境進行言語交際練習,鍛煉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他們使用語言的得體性。例如工作會談、熟人聊天等社交語境中的言語交際模式各不相同,只有通過經(jīng)常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4 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語用失誤的原因比較復雜,但是只要我們重視它們,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留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語用能力,語用失誤還是可以避免的。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教學設備,讓留學生通過這些客觀有效的教學手段,再輔之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即可較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從而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說什么話,有效避免交際中的文化干擾,增強社會文化能力。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文化語境教學意識,積極進行文化教學,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意識。只要持之以恒 ,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語用學教程 索振羽,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宏黨 跨文化語用失誤與英語教學,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報,2001,(3)。
[5]黃 田,郭建紅 交際過程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及其對策,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