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朋
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取得較快發展,金融投資也越發受到人們青睞。金融投資行為理論的基礎是有效市場假說,而我國的實際情況并不符合有效市場假說的基本假設。文章根據我國個人投資者的特點,針對我國特有制度下所形成的有效個人投資行為,探討如何將金融投資理論與個人投資行為有機結合。
關鍵詞:個人投資;行為分析;金融投資理論
1 金融投資行為的相關理論
現如今,我們所耳聞目染的金融理論主要是以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以及資產定價模型為基本基礎,同時將心理學與行為金融學納入其中,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模型。
第一, BSV模型。該模型由Barberis、Shleffer和Vishny于1998年提出,其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時,往往存在兩種偏差,分別是選擇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選擇性偏差指的是投資者對數據的總體特征不重視,而對于數據的近期變化過分重視,而這會導致股價對于企業收益的變化反映不足。保守性偏差是指投資者并不能根據數據的變化修正股價的預測模型,從而使股價過度反應。這里所說的反應過度與反應不足均是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產生時可能做出的兩種反應類型,如果投資者將某些表面特征相似但是實質內容卻不同的信息歸為同一類,那么他們會采用相類似的方法進行投資決策,但是由于信息的實質是存在差異的,使得這樣的快速處理方式存在偏差,這說明投資者對于舊信息使用過度;如果投資者對于某些信息產生行為錨定效應,那么容易對實質類似的信息反應不足。
第二,DHS模型。該模型是由Daniel、Hirshleifer、Subrahmanyam等于1998年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釋為何在進行資本定價時會出現短期動量與長期反轉現象。他們認為,沒有信息的投資者并不存在投資判斷的誤差,而有信息的投資者往往存在過度自信與自我歸因的偏差。隨著公有信息的不斷擴大,最終使得行為偏差不斷縮小,對私有信息存在過度反應而對于公共信息反映不足,從而使得股票價格反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歸因偏差是產生短期動量以及長期反轉的主要原因,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如果進一步對歸因偏差進行解釋的話,其實質是,當投資者發現自己的投資決策與某事件比如股票的上漲或下跌相一致時,他會將這樣的一致性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所致,較高的個人能力產生了這樣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當投資者發現他們的行為與某事件產生不一致的情況,此時他們并不認為是由自己的能力所致,更多的是將原因歸結于外在因素。也就是說,投資者往往將事件的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這樣的歸因偏差對投資者的個人決策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也正是由于歸因的慣性作用,進一步使市場在短期內現慣性作用,即持續瘋漲或持續下跌,同時這也使得投資者更加確信自己有能力對市場進行充分的判斷,投資時的過度自信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
第三,統一理論模型。該模型觀察視角重點在于不同參與者的作用機制。該模型將參與者分為信息觀察者與動量交易者,二者都存在其局限性。信息觀察者的局限在于對當前與過去的價格均不依賴,動量交易者的局限在于對過去的價格過于依賴。
第四,羊群效應模型。所謂羊群效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從眾心理,當個人的觀點或者行為受到群體的影響,那么個人可能對其行為或心理產生懷疑,為了能與大多數人一致,從而使其發現轉向,不論個人是否有意識到這樣心理的存在,群體的行為都會在有意或無意中影響到個人的心理或態度,從而使個人失去一定的理性判斷。該模型認為,投資者存在羊群行為,在交易的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當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進行同向操作時,他們也認為可能是存在某些私人信息,使得市場進行同向變動,因此容易盲目跟風,而失去理性的判斷。具體來說,投資者往往會在群體壓力下采取非理性行為。對于有序列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采用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音和其它的決策中獲得相關信息,其決策集存在一定的序列相關性。而非序列的非理性行為,投資者無法從決策信息中并不會得到零點對稱和單一形態。
2 個人投資行為制約因素分析
2.1 社會保障因素
社會保障會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到個人投資行為,第一,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個人收入差距增大,導致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因素。第二,不穩定局面的產生使得個人選擇采用金融投資,以實現自我的保障。由于傳統的社會保障并無法對個人產生強大的保護,使得個人對于傳統社會保障的依賴性越來越小。第三,人們采用貨幣化的方式對收入進行精打細算,要想自己的生活質量不下降,那么不得不利用金融投資,以實現對未來的保障 。
2.2 民族及文化因素
民族及文化對于個人投資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傳統文化中合約的思想使得人們對金融投資行為產生極大的沖擊,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會受文化因素的影響。第二,人口的加速膨脹,使得社會經濟越來越不堪重負,個人的投資行為容易在此之前存在缺失或者鈍化,影響投資決策。
2.3 投機心理因素
投機的心理會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股價的波動性符合人們的賭博心態,他們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而進一步推動股價的波動性,一旦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就容易高估自己,采取冒險的行動。第二,我國投資者投機心理較為嚴重,比較明顯的是冒險心態與短期行為,不僅如此,由于我們投資者多以中等收入者為主,其收入來源多為工資,并沒有接受過具體的證券投資的訓練,缺乏相關意識,也沒有足夠的投資經驗,因此可以發現我國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一旦出現波動加劇,多數投資者容易出現風險隱患。
2.4 知識結構因素
知識對于投資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投資是一門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完成的博弈游戲,這也是投資者需要真正面對和積累的,也是個人與機構的差異。第二,我國投資者的相關知識多來源于非正規式的教育,比如股評、報紙、網絡等渠道,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并非依據專業知識進行判斷,而是根據相關推薦或小道消息進行盲目投資。第三,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并沒有進行專業的投資分析,甚至很多投資者并不知道如何分析,只是憑借個人判斷進行投資,這種過分看重自己的判斷或者過分看重消息的方式,容易導致投資失誤。第三,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反思時,往往將失誤歸結于外界因素,并不善于從自身去發現問題,總結投資經驗,對于投資的新產品或新的金融品種認識不足,從而容易造成錯誤投資。
3 個人金融投資行為的策略
3.1 具備良好的風險意識
投資者應對市場風險有自己的清晰認識,只有當認識到股市真的有風險,沒有永恒的收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風險意識。在進行投資時不要報有過于僥幸的心理,認為可以通過投資很快獲得財富。相反,投資者需認真意識到,要加強相關知識的了解給你學習,積累成功經驗,對市場與公司有著較為清楚的認識,只有當知識與信息都充分占用時,在投資時才能不盲目跟風,才能獲得收益。
3.2 確定回報范圍
證券市場往往存在較大波動,不可能長期上揚也不可能一直下跌,投資者不能過于貪心,需要充分意識到投資回報范圍的重要性,避免過于短期的投機行為。比如,投資者可以劃定合理的止盈與止損范圍,當市場到達止盈點時,可以及時止盈,以鎖定收益,當到達止損點時,也應當及時止損,只有確定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確定合理的止盈止損范圍,才能長期在證券市場中獲得收益而避免過大風險。
3.3 崇尚理性投資
投資者進行投資往往存在一些感性投資的因素,主要表現在:第一,盲目跟風。投資者往往會出現跟隨市場的風氣進行投資,盲目聽從專家或者媒體的觀點,而沒有自己的認識,缺乏足夠的意識與投資理念。第二,過于自信。投資者對于自己的投資方法與相關信息過于相信,使得其對于投資過于自信與偏執,因此投資者需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抱有懷疑的心態,才能不被自己所迷惑。總的來說,投資者需要善于學習,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打破心里定勢,采用逆向思維。在投資時要保持客觀的心態,總結經驗教訓,分析自己的投資思維并對自己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3.4 降低心理局限與認知偏差
以往的研究發現,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往往容易犯兩種錯誤,一是存在嚴重的心理局限,使得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會受到心理的嚴重影響。二是存在認知偏差,知識的局限性以及經驗的不足,容易產生認知偏差,使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對于現有信息或者知識準備不足,從認知上產生偏差。因此,投資者采取適當的策略,針對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利用某些規則進行自我約束,針對自我的弱點進行逐一的克服。并且不能具有僥幸心理,認為一時的盈利是自己能力的體現,在實踐中需要嚴格的進行參照,選擇嚴格的投資策略。當然,如果投資者認為自己并沒有準備充足,那么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交由基金或者其它公司代予操作,以便實現良好的投資循環。
4 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個人投資是金融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質量不斷的提升,給我國個人投資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契機與機遇。為此,作者在本文中主要從個人投資的角度入手,基于傳統的金融投資理論對個人投資金融行為展開了研究。并且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之上的,但是我國金融市場中存在太多政策以及操縱等現象,有效市場假說很大程度上并不適用于我國當前的市場環境,也使得傳統金融理論在我國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實施和應用。同時,由于我國個人投資者存在諸多特點,使得個人投資行為常常偏離理性狀態,因此,需要在金融市場的現實基礎之上,通過提高投資者的個人投資能力,最終形成有效投資,提高個人收益。
參考文獻
[1]攀登,施東暉,曹敏,中國個人投資者采用股價趨勢交易策略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3,(11):71-80
[2] 彭星輝,汪曉虹,上海股民的投資行為與個性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1995,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