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珍 孫何榮
摘 要:隨著全球空氣污染的惡化,為了使人們返回于自然,樹木栽植受到了關注度越來越高,通過種植大量的樹木,不僅可以改善空氣的質量,還可以對土壤進行有效地保護,從而給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美麗景觀的享受。由于樹木的成活率對園林景觀具有直接影響,并且影響著整個園林景觀的觀賞效果,為了提高樹木的成活率,相關人員必須對樹木栽植技術進行更好的掌握,加強施工人員栽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做好園林樹木的管理工作,從而提高樹木栽植技術水平,促進我國園林工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本文將對園林工程中樹木栽植技術的應用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園林工程;樹木栽植技術;應用
1 樹木栽植遵循的原則
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園林樹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光照、土壤、水分、溫度等環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進行種植設計時,必須要滿足生態性原則,合理配置,才能使其長勢良好、生長健壯。設計者首先需要對設計場地的環境條件進行勘測和綜合分析,才能制定具體的種植計劃和方案。適地適樹是把樹木栽植到適合它的地域環境中去,有利于樹木栽植的成活,發揮其功能效益。一般鄉土植物可以作為城市園林綠化的主要樹種,它們在長期的生長進化中對周圍環境有高度的適應性,并且體現著當地主要特色。
2、以人為本,符合功能性原則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使綠化更好的服務于人們,在進行園林樹木的栽植時,樹木具有改善、防護以及美化環境、經濟生產等方面的多種功能,所以在植物的分配中對樹形美觀、抗污染、病蟲害少、耐鹽堿等功能要進行考慮,注意樹種之間的搭配關系,最大限度地滿足園林植物的適用和防護功能,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力求創造環境宜人,景色迷人,為人所用,親切近人,人景交融的親情環境。
3、景觀生態性原則
在進行樹木栽植時,園林樹木除了供人們欣賞外,則更重要的是能創造出適宜的生態環境。樹木具有吸音除塵、降解毒物、調節溫濕度等生態效應,如何使這些生態效應得以充分發揮,是景觀設計的關鍵。在設計中,應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結合區域景觀規劃綜合分析設計地區的樹木特性,以發揮其景觀生態性。
4、經濟性原則
對于園林工程而言,樹木在滿足使用功能、保護環境以及美化城市的情況下,還應該控制好成本的投資。應該依照經濟性原則進行樹木栽植,通過最少的資金來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這樣就可以改善城市的綠化環境,還可以使居民的生活得到提高,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另外,在園林的設計方面,應該考慮到節約成本、科學合理地使用名貴的樹木進行栽植,選擇具有經濟價值的觀賞植物,如設立果樹專類園增加游園的趣味性。
2 園林工程中樹木栽植存在的問題
1、 苗木的質量和規格良莠不齊
一些施工單位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在選擇苗木上經常以次充好。為了應對因管理不善出現的苗木枯死現象,綠化公司會去山野中移植大規格油松等。但是,這類樹木由于側根須不發達,在用于園林工程后存活率依然不高。
2、 苗木沒有合理有序地進行栽植
綠化公司在進行苗木栽植時,對于它們的生長特點和生長習性缺乏周密的考慮,很多時候會將萌芽較早的苗木栽植在萌芽較遲前面,常綠樹栽植在落葉樹后面。這就很可能造成苗木成活率偏低的現象,從而增加施工的成本。
3、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
一些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施工工期和投入工程的勞動力,并未對土壤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將樹木直接栽植在上面,從而使得苗木在栽植后不能正常生長,成活率不高,還給后期的園林養護工作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3 園林工程中樹木栽植技巧
1、樹木栽植前,樹冠必須經過不同程度的修剪,以減少樹體水分的散發,保址樹勢、平衡以利苗小成活,修剪量依不同樹種及景觀要求有所不同。
2、落葉喬木,特別是長勢較強、容易抽出新枝的樹,如楊、柳、槐等,可進行強修剪,樹冠可減少至1/2以上,這樣既可減輕根系負擔,維持樹體的水分平衡,也可減弱樹冠招風、體搖,增強苗木栽植后的穩定性。具有明顯豐干的高大落葉喬木,應保持原有樹形,適當疏枝,保留的主側枝應在健壯芽上短截。常綠針葉樹,不宜多修剪,只剪除病蟲枝、枯死枝、生長衰弱枝、過密的輪生枝和下垂枝。用作行道樹的喬木,定干高度宜大于3m,第一分枝點以下枝條應全部剪除,其上枝條酌情疏剪或短截,并應保持樹冠原型。珍貴樹種的樹冠,宜盡量保留少剪。
3、在種植季節種植樹木時應該采取的措施:苗木必須提前采取疏枝、環狀斷根或在適宜季節起苗用容器假植等處理。苗木應進行強修剪,剪除部分樹枝,保留的側枝也應短截,僅保留原樹冠的三分之一,修剪時剪口應平而光滑,并及時涂抹防腐劑,以防水分蒸發、剪口凍傷及病蟲危害。
4、栽植時將混好肥料的表土,取其一半填入坑中,培成丘狀。裸根樹木放人坑內時務必使根系均勻分布在坑底的土丘上,校正位置,使根頸部高于地面5~10cm左右,珍貴樹種或根系欠完整樹木應采取根系噴布生根激素等措施。然后將另外一半摻肥表土分層填入坑內,每填一層土都要踏實,并同時將樹體稍稍上下提動,使根系與土壤密切接觸。最后將新土填入植穴,直至填土略高于地表面。帶土樹木必須踏實穴底土層,而后置人種植穴,填土踏實。
5、對栽植的樹木進行進行灌水,這也是提高樹木成活率的重要方法,特別在春旱少雨、蒸發量大的北方地區尤需注意。樹木栽植后應在略大于種植穴直徑的周圍,筑成高10~15cm的灌水土堰,堰應筑實不得漏水。坡地可采用魚鱗穴式種植。新植樹木應在當日澆透第一遍水,以后應根據當地情況及時補水。粘性土壤,宜適量澆水,根系不發達樹種,澆水量宜較多;肉質根系樹種,澆水量宜少。秋季種植的樹木,澆足水后可封穴越冬。澆水時應防止因水流過急沖裸露根系或沖毀圍堰,造成跑漏水。澆水后出現土壤沉陷,致使樹木傾斜時,應及時扶正、培土。澆水滲下后,應及時用圍堰土封樹穴,注意不得損傷根系。
6、樹木栽植后,因土壤松軟沉降,樹體極易發生傾斜倒伏現象,一經發現,需立即扶正。扶樹時,可先將樹體根部背斜一側的土挖開,再將樹體扶正,將土踏實。特別對帶土球樹體,切不可強推猛拉,來回晃動,以致土球松裂,影響樹體成活。樹木栽植后,因灌水根際土壤下沉出現坑洼不平現象時,應及時平整,以使根部受水受肥一致。新植區,在平整樹盤的同時,應結合垅道園路的整理,使其整齊劃一、美觀清潔。
4 結束語
園林工程的建設不但改善了城市生活質量,也同樣對市容市貌的起著美化作用。其中樹木栽培的成活率對整個園林工程有著重大意義,成活率的提高不僅使園林工程的利潤增加,也推動著園林工程的進步和發展。本文通過對樹木栽培的四個環節的技術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希望引起園林工程樹木栽培的注意,推動栽培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偉.寧夏平原綠化樹木反季節種植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2(2):101-105.
[2]李龍輝.園林工程施工中樹木栽植實踐探究[J].綠色科技,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