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臣
摘 要: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社會保險起步晚,面臨著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相比其他國家更為復雜,既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問題,又有新體制遇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并且存在著區域差異。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差異導致了社會保險制度區域差異性的存在,社會保險制度的特殊性導致了制度本身在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也必然會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互影響。
關鍵詞:社會保險;區域差異;統籌;隱性債務
1 社會保險區域差異的現狀
1.1 各省參與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存在差異
社會保險的覆蓋面能夠明確的反映出該地區所有社會成員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待遇情況。社會保障各項目的覆蓋面是衡量社會保險區域差異的重要指標。我國各地區參加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三大基本保險的人數差異較大。通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0》的分析,我國各地區參加社會保險的人數有著較大的差異。中國東部地區,人口總數占全國總人口大約38.5%,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人數分別占到了全國參保人數的54.21%、52.03%、53.28%;而在我國中部地區,人口總數占全國總人口的31.52%,其參保比例分別為27.45%、25.35%和28.23%;在我國人口相對稀少的西部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 27.51%,參保的相應比例也相對較低,分別為 18.05%、21.32%、18.6%。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參與社會保險的人口比重要遠遠多于東部地區人口比重,而在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參保比重都低于該地區的人口比重。
1.2 我國東、中、西部社會保險水平存在差異
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決定了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社會保險水平在東、中、西部各個地區表現出的極大不平衡,客觀上又進一步拉大了東西部差距。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險總體規模、相對規模以及覆蓋范圍等方面。我國東部地區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金收支累計結余大約占到了全國的61.88%和61.57%,領取失業保險的人數也占到了51.2%。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在這一數據上占得的比例相應較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結余僅占到了全國的16.62%和19.53%,領取失業保險的人數也只有全國的18.92%,大大低于東部所占比例。由此可見,我國社會保險水平存在著東部、中部、西部梯次排列的格局,社會保險水平差異較大。
2 社會保險區域差異形成的原因
2.1 省際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均
我國的區域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很明顯的表現出了非均衡發展趨勢,基尼系數在這一時間區間內逐年擴大,早已超過了國際警戒線的標準,經濟的發展也在促使這種差距在顯著地擴大。首先,社會保險制度的需求水平直接取決于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收人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公民更為關注較高層次保障需求,如醫療和養老;而人均收入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人民貧困人口眾多,很明顯他們會更加關注基本溫飽問題。省際間經濟的不均衡發展是導致東中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差異性的主要原因。其次,經濟發展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各地區資金籌集能力、資金規模和保障水平。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擁有相對穩定的社會保險資金來源,社會保險制度的給付能力也會更強,區域內的保障水平也會更高。相比之下,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省份的社會保險基金沒有充分的資金來源,相對的社會保險水平也相對較低。
2.2 地區間統籌層次不同
我國在9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時間里建立了統賬結合的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并在此基礎上一直在積極地促進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改革。95年到99年這四年間,國務院發出了多條通知并同時將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改革方向定位為“統賬結合”的方式。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在《失業保險條例》中規定要努力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其中主要體現在規定了在直轄市和設立區縣的市實行全市統籌,但這次統籌改革并沒有包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中央政府雖然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的改革,但改革的進度十分緩慢。全國在08年底實現省級統籌的省份才僅有17個。其余省份的養老保險仍舊停留在縣市統籌的層面。
2.3 地區間歷史性隱性債務的影響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在最開始采取的是現收現付制度,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央開始探求新的改革方向。90年代初我國養老保險體系逐漸向部分積累制的轉變。養老保險費從此遵循個人、企業、國家三方共同負擔的原則。能夠從現收現付制逐步向部分積累制改革體現了我國在養老保險改革方面的決心,但改革也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隱性債務。由于轉制前參加工作的人民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這些人在這段時間內的養老金空帳也隨之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養老保險隱性債務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并由此成為阻礙養老保險正常運行的絆腳石。由于在之前的政策的決定上中央本著減少財政負擔的原則,沒有實行中央統籌的社會保險制度,而是將權力下放到地方,實行地方社會化統籌,由地方確定繳費比例。當中央政府意識到社會保險還需要實行中央統籌,但地方統籌的格局已經形成,想要改變這個格局就變的不是那么簡單了。
參考文獻
[1] 劉雄:社會保險通論[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
[2] 余明勤:區域經濟利益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 高書生:社會保障改革何去何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9-271
[4] 呂翠蘋:中國社會保障的區域性差異及調整對策[J].中國發展,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