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苗 方鵬騫
摘 要:目的:對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前后的情況展開對比研究,從而為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可靠依據。方法: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前后兩個階段,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我市農村居民展開入戶訪談調查。結果:經追蹤調查發現,農村居民兩周的患病率從之前基線調查的62.8‰上升至87.1‰,而未住院率則由11.82%降低至1.16%,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極大程度上促進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的增加,在降低應住院而未住院率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住院服務利用,為農村居民的就診提供了充分保障。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比較研究
2002年,在全國農村衛生工作大會上,黨中央作出了有關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并逐步在各省市的農村地區建立起由政府或集體等多方籌資,由農民自愿參加、由政府組織,且以大病統籌為主的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也即我們所說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NCMS)[1]。NCMS的建立在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統籌發展,減輕農民醫療經濟負擔,促進其健康保障水平提高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2]。為深入探討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受到NCMS的影響,本文對比分析我市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在實施NCMS前(即2008年的基線調查數據)以及實施NCMS后(即2010年的最終調查數據)的情況,從而為促進NCMS提供有效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的來源
本文資料均來源于2008年以及2010年現場問卷調查的結果。
1.2 抽樣的方法
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我市農村居民展開入戶訪談調查。基線調查方法:于2008年隨機抽取我市5個鄉鎮,在每個鄉鎮中抽取3村,每個村中抽取50戶,共對650戶,2620人展開調查。追蹤調查方法:于2010年,對2008年抽中的650戶展開回訪,一共調查2513人。
1.3 調查的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家庭各個成員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醫療保障等社會人口學特征;其二,衛生服務需求信息:對成員前一年內患慢性疾病的情況以及前兩周內患者的情況展開調查;其三,門診服務利用方面的信息:調查并記錄兩周內實際就診以及應就診而未就診的人次數;其四,住院服務利用方面的信息:包括實際住院人次數、應住院而未住院的人次數及其沒有住院的原因等。
1.4 統計學處理
文中所有數據采Epdata2.1進行錄入,經過審核差錯后,再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包對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2.1 樣本資料
2010年,我市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為94.6%,顯著高于2008年的78.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次調查樣本在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衛生服務需求情況
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經基線調查為98.9‰,追蹤調查時降至82.7‰;此外,兩周的患病率則從之前基線調查的62.8‰上升至追蹤調查的87.1‰,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門診服務利用分析
在兩周就診率方面,基線調查與追蹤調查的結果分別為8.07%與8.61%;在兩周未就診率方面,基線調查與追蹤調查的結果分別為26.3%與33.8%,組間差距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住院服務利用分析
在居民住院率方面,基線調查與追蹤調查的結果分別是3.21%與3.83%,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而在未住院率方面,則由基線調查的由11.82%降低至追蹤調查的1.16%,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展開分析,男性居民未住院率由基線調查的15.47%降低至追蹤調查的0,45歲以上居民由基線調查的22.31%降低至追蹤調查的2.47%,已婚居民由基線調查的14.02%降低至追蹤調查的1.43%,參加合作醫療組的居民的未住院率則由基線調查的9.47%降低至追蹤調查的1.26%,組間數據差異均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5 農村居民在實施NCMS前后未住院的原因
在基線調查結果中,共有13例居民應住院但未住院,原因具體為:7例(占53.8%)沒有時間住院,3例(占23.1%)覺得沒有必要住院,2例(15.4%)因經濟原因未住院,另有1例(占7.7%)原因不明;在追蹤調查中,共有1例應住院但未住院,主要為經濟方面的原因(占100%)。
3.結論
3.1 基線調查與追蹤調查結果的可比性
兩次調查的結果具有可比性,主要原因如下:一、兩次調查結果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經擬合度檢驗,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兩次的人口學特征相接近;二、在2008年至2010年間,我市具備完善的衛生服務功能與健全的衛生服務體系,且未發生重大疫情;三、我市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水平在2008年至2010年間未出現比較大的波動;四、經調查,農村居民合作醫療的參加率由2008年的82.9%上升到了2010年的94.7%。
3.2 農村居民的衛生服務需要得到顯著增加
我市農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經基線調查為98.9‰,追蹤調查時降至82.7‰;此外,兩周的患病率則從之前基線調查的62.8‰上升至追蹤調查的87.1‰,對其原因展開分析,主要是因為農村居民在NCMS的實施下,轉變了對疾病的觀念,有效延緩了各種慢性疾病的發展;此外,人們對自身健康重視的程度也隨著NCMS的實施而不斷加大,其紛紛將之前壓抑的衛生服務需求給釋放出來,從而提高了兩周的患病率。由此可知,農村居民的衛生需求在NCMS的實施下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3.3 門診服務利用方面變化不顯著
作為門診服務利用的重要指標,兩周就診率及兩周未就診率經基線與追蹤兩次調查,不存在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我市采取合作醫療政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市大面積實行以市、鄉、村、個人四級籌資,市、鄉兩級進行管理的統籌型農村居民合作醫療制定,對住院醫藥費超過500元進行分段補償,補償的對象僅為僅為精神病、糖尿病、惡性腫瘤以及器官移植后接受抗排異治療的餐和病人等,其門診醫藥費可看作住院醫藥費進行報銷。
3.4 住院服務利用的人群特征出現明顯改變
其一,經調查研究而導致,我市農村居民的住院率從2008年的3.21%到2010年的3.83%,比全國合作醫療試點縣的平均水平要略低一些,但均高于對照縣的水平[4]。此外,在未住院率方面,則由2008年的由11.82%降低至2010年的1.16%,均比全國合作醫療試點縣的平均水平更低[5]。其二,不同性別農村居民的未就診率隨著NCMS的實施,發生顯著降低。經過兩次調查,發現相比于男性居民,女性的住院率發生顯著提升,因而可知NCMS為促進女性住院利用提高的一項重要措施。其三,隨著年齡段的不同,居民住院服務利用也存在比加大的差異。在實施NCMS前,45歲以上居民具有最高的未就診率,而實施NCMS后,其未就診率得到顯著下降。由此可知,NCMS的實施將中老年患者住院服務利用不足的問題進行了有效解決。其四,婚姻狀況不同的居民,其住院服務利用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比于未婚群團體,已婚組的未住院率得到更為明顯的下降。其五,醫療保障不同的人群,其未住院率也發生明顯下降,究其原因,NCMS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居民住院支付能力的提高。
3.5 應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發生變化
在2008年的基線調查中,農村居民應住院而未住院的主要原因包括:沒有時間、認為住院沒必要以及經濟方面的原因,而在2010年的追蹤調查中,僅有1例居民因經濟方面的原因而未能住院。這一結果不僅表明NCMS的實施提高了人們對疾病預防與治療的認識,也說明影響農村居民住院服務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經濟原因。
4.建議
為促進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的進一步提高,筆者建議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促進NCMS預期收益的全面提高。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對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并以此為依據,將財政投入的力度進行合理增加,適當提升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準。同時,還可設立大病救助基金,給予超過報銷封頂線患者再補助,從而促進NCMS大病風險抵御能力的增強。
(2)促進NCMS即期收益的全面提高。從醫療需求增加這一現狀出發, 在努力解決農村居民大額醫療費用負擔的同時,對受益面也給予一定的照顧,通過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賬戶,使其在門診的小額醫藥費用補償中發揮作用。與此同時,還可對參合的農村居民進行免得的體檢,使其切身感受到NCMS的實惠與好處。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極大程度上促進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的增加,在降低應住院而未住院率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住院服務利用,為農村居民的就診提供了充分保障,因而在促進農民健康保障水平的提高,減輕醫療費用負擔,緩解因病致貧等方面,發揮出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衛忠.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前后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性比較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8(02):111-113.
[2]方麗霖,袁兆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前后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26(05):6-8.
[3]袁兆康,周小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醫療服務需要與利用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25(05):7-9.
[4]何義林,馬李,胡愛香,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地區衛生服務公平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4,33(12):283-284.
[5]朱冬梅,金國平,吳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前后住院衛生服務利用變化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3,16(03):261-263.
簡介簡介
何苗苗(1982-),女,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衛生管理。
方鵬騫,男,法學博士,衛生政策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