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培
摘 要:眾多學者對行政法的發展與展望,成就的取得,體系與架構等做出了諸多精當的概括與總結。于是社會的熱點,事件的難點,學者的觀點,學生的看點,又在腦海中頻閃。但作為一名法科學生,我想粗陋的從行政→行政法→新行政法的思路,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關鍵詞:行政;行政法;新行政法
中國日新月異,時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時期,行政管理實踐和行政法制實踐也悄然發生很多變化,導致典型事件層出不窮,實務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也常感到無所適從。在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發展演進的過程中,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將不會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將與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的進程交互影響、相互促進,與其他的公法方面形成合力,在國家的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以及社會生活層面等各個方面產生廣泛和深入地影響。行政法作為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法律部門,日益深刻的影響我們的社會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有必要提高行政法律意識,增強行政法律知識,不斷提升運用行政法的能力,全面促進依法合規的行政。
1.如何認識中國新行政法
作為一名法科學生,不僅希望在課堂上吸收理論的養分,培養法律意識,更想學有所用,以所學去分析法律現象,以所知處理疑難復雜的法律問題,在能力所及、條件適當的情況下為國家效力、為法執建設建言。
在中國的法學院,法學教育的目標是把法科學生培養成為一法律人,自覺追求公平與正義,維護國家主權與完整,享有民族尊嚴,崇尚個人自由,明法之要義與價值,致力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樂于創造和分享社會的福利。法科學生應當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自覺護衛法律的規則,尊重法律的價值,實踐法律的精神,法律人應當學而有用,用而有益,益于己,益于家,益于國。這當然首先涉及的是我們學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即如何用所學解決問題。
談論中國新行政法,久思未能落筆,不知如何談起,眾多學者對行政法的發展與展望,成就的取得,體系與架構等做出了諸多精當的概括與總結。于是社會的熱點,事件的難點,學者的觀點,學生的看點,又在腦海中頻閃。但作為一名學生,我想粗陋的從行政→行政法→新行政法的思路,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行政做名詞解釋,本義是指社會性的組織或團體,在其管轄的范疇內開展的各種組織管理、控制管理、協調處理、監督監控等專門措施,這些措施作用于社會的管理活動,總稱為行政。第一,行政是公務行為,不是非公眾性的社會組織的行為,當然更不是個人的行為或任務,行政的公務行為屬性應在國家的范疇內給予關注。第二,有國家的政府,其權力才是真正行政權力,其他非政府的組織和機構即便有國家賦予的權利但都是不是行政權力,如司法權、立法權均與行政權利不同;第三,行政權是一種執行權,要求國家行政機關或組織履行國家賦予職能必須是按照特定實體法權限和程序法要求而實施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即應嚴格遵循行政合法原則,要求奉行法律優先與法律保留原則。
關于行政法,我們可以認為是指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或行政主體與行政法制監督機構之間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當然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也應當包括其中;行政法應當是上述各種相關法律規范的總稱。行政法由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包含了設定行政主體和行政權的規范、行使行政權的規范行政行為、運行行政權程序的規范以及監督行政權的規范。
“只有認識歷史,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現在、更準確地預測未來。”莫于川教授曾講過《沙漠玫瑰的開放》的故事很有啟發:是否知曉一個事物發展的完整過程的人們對其具有截然不同的價值判斷。對于我國的法制建設,對于我國的行政法(行訴法)的發展,對于許多事物的發展,當作如是觀。現代行政法的產生發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是因為產生行政法的重要前提是行政活動必須服從一類有別于私法的公法規范。其產生發展軌跡:僅有行政→管理法→控權法→平衡法→服務、給付、指導法。
2.我國行政法的發展
我國封建法時期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法律僅是統治階級的統治管理工具,解放后歷經2000余年的封建統治思想不可能徹底革除,時至今日官本位思想依然嚴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蜿蜒曲折,行政法治建設也不例外。實際上,在新中國建國之初,行政法在一定程度上已在我們國家有了的發展。從1949 年到1956 年,一大批行政法律、法規相繼頒布,充實和完善了國家關于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規定,對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等范圍內涉及到的公共管理權限及管理的方式提出了規范性要求,也明確了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活組織的職責與工作原則,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流程等。但1957年后的十年期間,浩劫開始,國家的政治生態受到重創,極不穩定,民主與法治的建設受到不斷的沖擊,當然,行政法的命運也是與國家的命運一樣跌宕起伏,行政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的破壞,出現了倒退。在黨的堅強領導下,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法制的春天再次來臨,民主與法治的建設逐漸恢復,法制建設得到強力支撐并發展迅速,行政法也開始了復興發展之路。
1979年國家決定改革開放,改革之初,國家面臨各種復雜局面,各級國家行政機關運不暢,需要盡快恢復穩定混亂的社會秩序。為此,國家穩定為先,立法先行,制定一系列的迫切需要的法律法規,但當務之急是制定新憲法,這是適應新時期急切需求,這將決定國家的政權組織形態、鞏固和穩定社會秩序,是當時新形勢下的首要任務。因此,這一關鍵時期,在行政法的發展歷程上應運而生了一批具有重要意義的立法,如頒布了82憲法并開始實施,制定了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條例)。此外,一批行政管理法律法規也相繼頒布。這個階段的行政立法,主要是關于行政管理機關對組織和行政方面管理的法律和法規,著力于重建行政機關和政府權力,確認與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
1989 年,我國行政法治建設的重心發生重大轉變。當年,行政訴訟法在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標志行政法治建設從行政權的重建向行政權的規范和監督邁進和轉變。因確立了“民告官”制度及程序違法無效原則而載入我國法治建設的史冊。
1996 年,行政法治建設邁上了新臺階。行政處罰法頒布實施,行政權由事后的監督提前到對行政進程的控制。自行政處罰法頒布之后,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立法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相繼頒布實施,一大批規范行政程序的法規也由國務院先后制定。自此開始逐漸加強以程序立法為重點的法制建設。
3. 行政法建設是法制建設的必然需要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法制建設初期的重實體輕程序的建設思路得到很大改觀,我國法制建設的思路已經逐步調整為實體與程序并重發展,最終走上法治建設之路。程序法律建設是實體法律建設的護航員,不管是民主建設還是法治建設,必須依靠全面有效的程序保駕護航。在原有的傳統法律認識中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嚴重,認為違反程序不算違法,問題不大,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痼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程序的重要性已廣為人知并被廣泛認同,淡漠法律程序的觀念正在為人所摒棄,這在我國不斷豐富和發展行政法律和法規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印證和體現,依法行政行、照章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
我國加入WTO后,行政法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了建設法治國家的題中要義。政府也開始重新定位,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再到服務政府,開始了身份角色的轉換。
4.行政法應當發揮的作用
公權力來源于民眾私權利的讓渡,因此公權力集中,私權利分散,如何約束公權力的同時,又保障公權力的有效、有序行使,以充分維護私權利,這就要求政府作為行政法的執行者就是要管住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嚴格奉行法律優先與法律保留原則。同時,要求行政程序合法更要合理,要堅持比例原則。行政程序形式上垂直,是一個流程,像水流,“水”甜與不甜,往往只有行政相對人喝得到,執政管理者即公權力的行使者不喝“水”。要想使行政程序日趨合理,有必要建立水流循環機制,管理者自己也要喝到體制流程之水,品水甜水苦。不僅是問責、行政效能監察,還要建立行政救濟等后續配套措施,使公權力歸于公平合理,行使權力符合正常理智。這對行政法制的執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視行政管理者的法治理念的灌輸與學習。但凡是呼吁的必然是有所欠缺的,任重而道遠。
行政法最終由行政管理者執行、實施,被管理者評價,雖離評判甚遠,但雖不至,心向往之。行政法的發展,立法是重中之重,執行也是重中之重,關鍵是行政管理者心里把什么放在第一位,人民的利益,有點虛?我認為至少應讓行政管理者把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合理訴求放在第一位,堅持行政效率原則,相對于被管理而言,行政管理者是專業的,且是威嚴的,是靈活的而不是隨意的,讓被管理者可以充分、明白的選擇行使自己的權利,及時有效的行使。依法行政,范圍很大,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才會對行政權的行使效果作出直觀的判斷,作用才能彰顯。行政不僅要合法(最低限度的要求、標準)更要合理(較高層次的要求),合理原則實質上是合理化原則,是一個動態的原則,而不是合理性原則、不是一個硬性的標準。正如我們常說的現代化而不說具有現代性,應為有了界定就應該有標準,但這個標準很難。行政合理原則很難界定,無法制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方向上的指引。
5.結論
為人民服務,構建和達成合理的福利政策,確保國家發展的張力,將是我們國家的社會發展總趨勢。這需要政府建設要向服務型方向發展轉變,勢必對政府在給付行政、保育行政和服務行政等方面的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同時相應立法保障也將有更大發展,用以確保的行政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總的來講,行政法將在21世紀的中國迎難而上,合理發展,以期盡早實現憲政理想,健全我國的法制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的行政執法制度》莫于川教授的講座
2.《走向民主、科學、規范的中國行政法》莫于川教授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