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寧
摘 要:提及“著作權”一詞,人們多會想到的文學、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而“建筑作品”的概念卻比較陌生。近年,隨著建筑產業的發展和著作權保護的意識的提高,對“建筑作品”的保護也逐漸開始為人所關注。本文旨在通過對“建筑作品”的概念的分析,明確作為《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建筑作品”的含義及范圍,并對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復制方式進行歸納和分析,明確應當認定為“建筑作品”復制侵權的復制方式。
關鍵詞:建筑作品;侵犯著作權;復制方式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建筑,建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提到建筑所承載的法律關系,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物權”概念,而事實上與建筑物相關的權利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建筑作品”的著作權。
1.建筑作品的概念
建筑,通常為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統稱。回顧人類的文明史,建筑的出現已有幾千年,但對于建筑作品的保護的歷史,卻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對建筑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最初始于1908年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柏林文本,該文本首次將建筑作品列為了著作權保護對象。
在我國,第一部《著作權法》頒布于1990年。該版《著作權法》中并未提及“建筑作品”,對于建筑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沒有明確的規定。其后,1991年頒布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分類分別予以定義,其中《著作權法》上的“美術作品”被定義為“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自此 “建筑作品”在我國首次被納入到“美術作品”的范疇,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此后,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進一步將“建筑作品”從“美術作品”中分離出來,并與“美術作品”并列作為“作品”中獨立的類別之一。次年,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明確的將“建筑作品”的含義界定為“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2013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仍保持對“建筑作品”這一定義未作變化。
2.“建筑作品”的界定
“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對于我國現行法律中對于“建筑作品”的這一定義,應當如何理解?又該如何界定“建筑作品”呢?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2.1“建筑作品”獨創性
“建筑作品”首先應當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判斷能否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的基本條件之一。“建筑作品”既然屬于“作品”的分類之一,自然也應當符合具有“獨創性”這一特征。何謂“獨創性”?簡而言之,獨創性可以理解為“獨立創作+創造性”,二者缺一不可。建筑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必然具有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居住需要的實用性,但僅單純的為實用目的而設計建造的建筑物(含構筑物,以下同),如普通的火柴盒形樓房,因其不具有“創造性”,不符合“具有獨創性”這一基本特征,不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也就無法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2.2“建筑作品”的范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1986年公布的一份文件中指出,建筑作品包括兩項內容:(1)建筑物本身(僅僅指外觀、裝飾或設計上含有獨創成分的建筑物);(2)建筑設計圖與模型。美國的著作權法將建筑平面圖建筑模型和建筑物同時列入建筑作品的范疇進行保護。在英國的著作權法中,建筑作品的范圍包括了建筑物和建筑模型,而設計圖則被列入圖畫作品的歸類當中進行保護。日本的立法則與英國大體一致。
在我國,“建筑作品”的含義范疇不同于前述國家,僅限于建筑物,并不包括為建筑施工的制作的建筑設計圖和模型,因此設計圖及建筑模型并不能作為“建筑作品”而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此有必要引申一點,設計圖紙和建筑模型并非被排除于著作權法保護之外。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對“作品”的歸類中,第十二項、第十三項分別為“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其定義分別為:“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而“模型作品”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體作品”。由此可見,對建筑設計圖和 “建筑模型”應當分別作為 “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予以著作權法的保護。
2.3“建筑作品”的內容
盡管在我國的立法上,“建筑作品”的范圍僅限于建筑物,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中對于建筑作品的范圍的定義不同,但后者所指出的建筑作品內容第(1)項“建筑物本身”對于建筑作品的界定-“僅僅指外觀、裝飾或設計上含有獨創成分的建筑物”,對于國內在關于建筑作品著作權侵權認定的司法實踐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北京保時捷中心訴北京泰赫雅特中心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權一案中,二審法院認為“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對于建筑作品所保護的,應當指該建筑作品在外觀、造型、裝飾設計上包含的獨創成分”,正是這一理論在我國的司法實踐當中的體現。建筑是以其外觀被人所認知,同時建筑物的外觀也正是設計師借以表達其美學思想的形式。作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建筑作品”,應只包括其外觀(例如建筑物的線條、色彩、裝飾等),而不涉及建筑物的內部特征。
3.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復制方式
《著作權法》對于“建筑作品”的保護,體現為“建筑作品”著作權人對其建筑作品享有的署名權、復制權等權利。而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進行復制著作權人的作品的行為,是最為常見侵權方式。復制的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四種方式,即從平面到平面、從平面到立體,從立體到平面的以及從立體到立體。
3.1 從平面到平面的復制
從平面到平面的復制,常見的為對建筑設計圖的復制。依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建筑設計圖應歸入“圖形作品”的類別,因此對建筑設計圖的剽竊、仿制并不構成對“建筑作品”的侵犯。但設計圖的著作權人,仍可以其對設計圖的“圖形作品”著作權受到侵犯為由,主張復制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3.2 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
如前述1.1中所述,建筑設計圖在我國的《著作權法》中是被歸入“圖形作品”的類別來進行保護的。未得到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或模仿他人創作的建筑設計圖來進行建筑施工的行為,構成的是對“圖形作品”著作權的侵犯,著作權人同樣得以“圖形作品”著作權受到侵犯為由,主張復制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3.3 從立體到平面的復制
對建筑物所進行的從立體到平面的復制,多體現為以攝影、錄像、繪畫等平面形式復制“建筑作品”外觀的行為。在判定此類復制是否構成侵權時,有必要考慮的是能夠以“合理使用”為由,排除侵權的可能性。《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筆者認為,在判斷是否能構成合理使用時,應當同時考慮對于復制使用的目的。如果是出于商業目的的復制使用,不應歸于“合理使用”,而應當認定為構成對該“建筑作品”著作權的侵犯。
3.4 從立體到立體的復制
對建筑物所進行的從立體到立體的復制,既包括仿造一座建筑建造另一棟建筑,也包括模仿一座建筑物的外觀制作的其他以立體形式表現的物品,如裝飾品、家具等。從立體到立體的復制,不屬于《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十)項“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這一合理范疇,除非復制人能夠證明該復制行為屬于“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或是為“時事新聞”“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外,均應當認定為屬于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復制方式。
4. 結語
綜上,我國的《著作權法》將建筑物、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分別歸入不同的作品類別,對其賦予著作權保護。但一座建筑物從設計到竣工,必然經歷設計圖紙、模型、到最終施工完成的幾個階段,對于建筑作品的創作而言,設計圖及模型都是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將設計圖、模型和建筑物相互割裂的做法缺乏合理性,也給對建筑物所涉及的著作權的保護及相關的司法實踐帶來了困難。令人期待的是,2014年面向社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對“建筑作品”的定義進行了修改,改為“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包括作為其施工基礎的平面圖、設計圖、草圖和模型”。如該項修改內容最終能夠得以頒布實施,因設計圖、模型和建筑物被互相割裂而造成“建筑作品”概念不完整、以及由此導致司法實踐困難這一現狀將有望得到改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M],2010年修正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M],2011年修訂
[3] 《北京泰赫雅特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與保時捷股份公司侵犯著作財產權糾紛上訴案民事判決書》(2008高民終字第3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