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俳句是日本特有的短詩,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是江戶時代著名的俳句詩人,他們代表了江戶時代各時期俳句的最高成就,在俳句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三位俳句詩人都寫了青蛙的俳句,但是風格各不相同,從他們“蛙句”中所體現出的不同風格可以窺出他們俳風的迥異。
關鍵詞:蛙句;俳風;不同
1 緒言
俳句被稱為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是日本特有的短詩,共有17個音節,分為五、七、五三句。日本江戶時代出現了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三位著名的俳句詩人,他們創作了大量的俳句,形成了不同的俳風。據統計,芭蕉寫有徘句約一千首,蕪村約有三千首,一茶將近兩萬首,產量最豐。松尾芭蕉是俳句的始祖,被尊為“俳圣。以他為首形成的宗派稱為“蕉門”。與謝蕪村蕪村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在近世后期大力倡導“蕉風的回歸”,推動了俳諧中興。一茶的徘句,用語生動多姿,善用口語、俗語、方言、擬態語、擬聲語、疊語等,創立了“一茶調”。
青蛙是啟蟄動物,集于水邊,出入水中,為自己繁殖新的子孫。齊白石的《聽哇》:“青青淺草水邊生,聒耳無知遠近鳴。不聽鷓鴣三十載,要來北海聽蛙聲。” 可見它給人們的印象是聲音聒噪。在我國,青蛙入詩的并不多見,在日本的俳句中,青蛙是夏季的季題,季題就是與四季有關的題材,與春夏秋冬四時變遷有關的自然現象及人事都包括在內,每首俳句都要有一個季題。芭蕉、蕪村、一茶都寫了青蛙的俳句,特別是松尾芭蕉的“蛙句”成為俳句中的典范。雖然三位俳句詩人都寫了“蛙句”,但是風格各不相同,從他們“蛙句”中所體現出的不同風格可以看出他們俳風不同。
2 芭蕉、蕪村、一茶的“蛙句”
“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 這是松尾芭蕉的名作,古池是幽靜的,在這極幽靜的情境中忽然傳來了青蛙躍入而響起的水聲,這聲音打破這幽靜,水聲過后,古池四周又恢復了靜謐。古池、青蛙、水聲,三者巧妙的配合給讀者留下余韻裊繞的無窮回味的境地。芭蕉類似的俳句還有“寂靜里蟬聲滲入巖石”,表現了幽寂、閑情、余情、纖細。以水聲和蟬聲反襯了周圍的寂靜,動與靜達到完美的結合,與梁朝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蛙句”通過“閑寂”的獨特表現力,產生藝術性的風雅美,是芭蕉徘諧理念的典型集中。松尾芭蕉(1644-1694),號蟬吟、桃青,也叫甚七郎,他37歲時,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和在俳壇上的地位。松尾芭蕉豐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為典范,構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黃金時代。松尾芭蕉以前,俳諧是以卑俗、滑稽為主旨的,芭蕉把俳諧從貞門派、談林派由文字游戲所造成的困境中解放出來,將詼諧的俳諧才上升到高雅藝術的層面,將“俳諧”的詩體提升為“俳句”,創立了正統的、高雅的韻文學,因而松尾芭蕉被尊稱為“俳圣”。他的閑寂、恬靜、古雅等這種俳風放稱作“蕉風”。芭蕉以一種寂靜清澈的心境來審視自然,讓情與理完全消融在自然景物的藝術形象中,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感悟到句中雋永的藝術情趣。
“青蛙蛙游泳時,仿佛無依靠”這是與謝蕪村的“蛙句”,季題是青蛙。一只形影孤單的青蛙在水池彷徨地游著,它左顧右盼、徘徊不前,不知道停靠在哪里,也許是因為找不到止息的地方,詩人由此想到這可能是一只沒有依靠的青蛙。與謝蕪村(1716—1783年),本姓谷口,名長庚,字春星,別號宰鳥,夜半翁等。蕪村不僅寫俳句,還會作畫,是日本文壇難得一見的天才,29歲時用“與謝蕪村”在畫上署名。他的徘句顯出濃淡相宜的色彩美,樹立離俗的丹青美風采。蕪村常在畫中題句,類似我國詩人王維,所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因此他的很多俳句都帶有寫生意味。比如“牡丹花謝了,重重疊疊飄下來, 一片二片三片。” 蕪村的漢文修養很高,比如“蕭簌吹秋風,黍葉易驚動”來自南唐李中的“門巷涼秋至,高梧一葉驚”詩句。“盛開的黃色的菜花,東面月亮,西面太陽。” 寫四月菜花盛開的春景,據說來自陶淵明的“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在“蛙句”中,表現了他細膩的觀察力,在青蛙的動作中注人了生命的靈魂,顯現了一幅靈動的畫面,此句傳遞出繪畫無法言盡的情感。其觀察的細膩和手法的精湛,后人難出其右。與謝蕪村的徘句意境寬闊、瀟灑華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著名的徘句詩人正岡子規,對于他的徘句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說“比起芭蕉來更愛蕪村。”作家上田秋成說他是用日本的假名寫漢詩的詩人,
“可憐瘦青蛙,挺住千萬別言輸, 一茶來后援。”這是小林一茶的“蛙句”。有人說這是一茶在回憶自己六歲時的情境所吟的俳句。前言寫道:“四月二十日,見蛙斗。”這里的“青蛙”是蟾蜍。蟾蜍到交尾期時,集中到一個池塘里,雄性為爭奪雌蟾蜍展開激烈的爭斗。一茶看到身材瘦小的雄蟾蜍寡不敵眾,于是發出了“一茶來后援”的聲援。從他這首關于瘦青蛙的徘句,我們可以看到在那樣少的字句里,強勁地表達出自己同情弱者的心態。小林一茶,本名彌太郎,別號記橋、菊明、一茶坊等。他生于一戶農家,從小受盡繼母虐待,少年時來到江戶謀生,嘗盡人間冷暖。52歲時方才結婚,但又在9年后遭受喪妻之痛,繼而三兒一女全部天折。一茶不幸的一生使他對人世間乃至動物世界的弱者都表示同情。坎坷的經歷決定了一茶的俳風不同于芭蕉和蕪村,而是別開生面、自成一家。他的徘句一般取材于日常生活,用語生動多姿,善用口語、俗語、方言、擬態語、擬聲語、疊語等,形成了“一茶調”。他以“博愛”之心把動物看做生命主體,其吟詠小動物的俳句很多,有大雁、螢火蟲、杜鵑、蝴蝶、黃鶯、蟋蟀、貓、麻雀等,甚至還有人們討厭的蒼蠅、蚊子。比如“來和我一起玩吧, 沒有親娘的小鳥。”“蝴蝶飛遠,似乎不企望這人間。”“黃昏月升時,田螺在鍋里哭泣。”島崎藤村很賞識一茶,說:“一茶的社會性格,成為獨特的美。”
3 結語
芭蕉、蕪村、一茶的青蛙俳句風格不同,表現各有千秋。如果說芭蕉的“蛙句”是聽覺的藝術,那么蕪村的“蛙句”是視覺的藝術,而一茶的“蛙句”體現了“物”與“我”的統一。他們三人在俳句史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芭蕉為徘諧正風之祖,把徘諧升華為真正的文學,走進藝術的殿堂。蕪村是中興徘壇的第一人,對徘諧的復興和天明時期新風的樹立做出光輝的業績。蕪村與芭蕉的清寂、細致、質樸無華的風格不同,不像芭蕉那樣把自我融化在大自然里,而是從花鳥風月中發現感性美的境界,具有藝術至上主義的唯美情趣。而一茶處在徘諧相對衰退的時期,一茶的徘風,從內容、主題、題材、語言都富有自己的個性,他主要從自己和周圍充滿痛苦的生涯體驗出發,吟詠人生的苦澀、世事的艱難,在俳句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民欽, 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賞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05
[2] 彭恩華, 日本俳句史[M],學林出版社,2004.04
[3] 松尾芭蕉等著;林林譯,日本古典俳句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01
[4]葉渭渠, 日本文學思潮史[M],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03
作者簡介
林秀珍(1971—) 女,福建省連城縣人,福建農林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