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錚 李垚
摘 要:佛教誕生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隋唐時期隨著封建統治者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密切交流,各國使節的頻繁來往,佛教廣泛傳播到我國,佛教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佛教在我國的發展歷經了多次變革,歷經了多次曲折,在“五四”運動后佛教文學思想開始向現代化轉型。
關鍵詞:“五四”運動;中國佛教文學思想;現代轉型
很多人提起佛教會想起戒備森嚴的清規戒律,佛教所宣揚的思想觀念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佛教體系中一些關于文學典籍的著作對后世的影響深遠,現代化的發展,佛教文學思想也向現代化轉型,對現代社會的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 傳統的中國佛教文學思想
我國的佛教出現于西漢,興盛于隋唐時期,佛教文學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封建時期,無論佛教怎么發展,都是在封建階級下的支持下而發展,受制于封建統治制度,成為一種控制民眾的思想工具,把民眾變成思想牢籠中的奴役。隨著“五四”運動的開展,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逐漸瓦解,一些纏繞捆綁在民眾身上千百年來的腐朽思想也逐漸被摒棄,人們逐漸推翻封建主義沉重壓迫下的大山,這個時期的佛教文學推動了佛教事業的發展,傳輸了新時代的思想內容,對現代化的文學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自從佛教傳入到我國,統治者宣揚容忍教義,廣大熱衷于佛教事業的僧人信徒、佛教文化愛好者紛紛抓住佛經大量傳入到中國的時機,開始翻譯、介紹闡述大量的佛經,自己也開始嘗試自主創作佛經著作,表達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信仰程度,與自己對于佛經的獨特見解,繁榮了傳統思想文化。唐以后提出了“不立文字”的主張,佛教文學創作執著于字句的運用,對用詞用句的推敲方面更加注重。魏晉南北朝以后佛教更是達到了巔峰,著名詩人謝靈運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這個詩句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興盛程度。隨后封建制度開始沒落,佛教文學因循守舊,“不立文字”得到推廣,但是沒有發生根本上的改變[1]。
“不利文學”宣揚遠離文學、文字,多入身修行,這種因循守舊的制度下,教徒們全身心投入到修身養性方面,對人間疾苦與拯救天下蒼生毫不顧忌,這就使佛教失去了群眾基礎。傳統的佛教文學得到了文人們的大力推崇,每當遭受到艱難的仕途,人生不如意的時候,他們都會運用佛學文學思想進行文學創作,對消除“不立文字”的不利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2 “五四”后中國佛教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
2.1 “五四運動”時期佛教文學思想的變化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個時期一批年輕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國救民的運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在文學領域又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佛教文學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信奉佛教的青年積極接受新思潮,加以新的形式改變傳統模式。隨著各種文學刊物的出現,宣傳佛教思想的刊物也隨之出現,佛教刊物的代表有《新佛教》、《佛化新青年》等。佛教文學在這個時期不再以傳統的文言文為主,而是以一種接近于現代的更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代替,總而言之這個時期的佛教文學以宣傳救國救國為目的。
這個時期的文學語言以白話文為主,通俗易懂,接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普通話,文人志士們也積極效仿其他國家的文學寫作模式,受到印度泰戈爾的詩歌與日本俳句的影響,佛教文學發展到也可以像抒情詩那么唯美,讓人感覺即不那么深奧,枯燥乏味,又讓人體會到其中所宣揚的佛學思想。“我在這里參禪,我在這里神秘地參禪……向著念佛的人說法”這是超一所發表的詩作《花禪》里的節選,詩中提到蝴蝶與小鳥這些自然生物,體現了佛家一花一草萬物皆有靈性的思想,在詩作的結尾處“要放開我的慈心”、“顯露我的本色”、“向著慈悲的佛發笑”等句直接體現出了佛家慈悲為懷的基本思想理論,對那個時期人們修身養性,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具有重要作用[2]。
2.2 抗日戰爭時期的佛教文學
每個時期的佛教文學都是體現著每個時代的背景,抗日戰爭時期佛教文學宣傳的是那種大愛人間的佛學思想,救苦救難,發揚佛家慈悲為懷的傳統,關心幫助在戰爭中遭受疾苦的平民百姓。不少具有高深佛教理論的法師熱衷于創辦報刊,宣傳佛學思想,大力推進了佛教文學的發展,著名的佛教刊物有惟賢法師創辦的《大雄》,巨贊法師創辦的《獅子吼月刊》等,為鼓勵人民群眾英勇抗日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新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期間廣大佛教人士聚集佛教精英創辦刊物,從思想上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一方面開展募捐活動,救濟難民。
抗日戰爭時期比較著名的佛教人士太虛法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僅飽讀佛家經典著作,還曾親自到訪歐美國家,親身感受到了戰爭給人類造成的迷惘的精神,體會到科學技術、民主自由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他對儒家人士推崇的“本位文化”進行了強烈抨擊,提出了“現代中國文化”的思想;1943年他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佛教徒應著眼于中國當前現實,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著眼于新文化建設,加大力度創辦佛學刊物,加大佛學刊物的印刷量[3]。
長達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浩大的劫難,一些佛教文學中不乏體現群眾艱難的生活困境,體恤民情的作品。如《如意歌》與《老婢歌并序》都體現了勞苦民眾的痛苦生活,體現了佛家蕓蕓眾生世間百態的思想。
3 結語
從西漢時期開始,佛教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發展,許多佛學著作留存于世,對于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五四運動”后佛教文學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采用白話文,隨著不同的時代變化而變化。新時期我們應該更應該發展佛教事業,通過佛教文學使更多人增加對佛學的認識,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培鋒. 孫昌武教授與佛教文化研究——以《中國佛教文化史》、《禪思與詩情》為中心[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04:95-100.
[2]張子開,李慧. 隋唐五代佛教文學研究之回顧與思考[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75-80.
[3]鐘仕倫. 雙重擠壓與世紀難題: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J]. 當代文壇,2012,06: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