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蘭
摘 要:隨著觀眾對電影語言熟悉程度上的變化以及技術的進步,過去一些不常用到的影視剪輯方法、技巧和思想觀念在今天已經司空見慣。例如人們開始追求正常情況下的互反運動能被觀眾理解等。中性鏡頭也成為一種運用于影視畫面方向改變的最常見的形式。本文主要從中性鏡頭的概念及影視畫面中方向保持和改變的重要性出發,論述如何采用中性鏡頭來改變畫面中的方向而不會引起觀眾視覺上的不適合和心理上的不解,以促進和優化中性鏡頭在影視剪輯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性鏡頭;方向
為了避免觀眾視覺的疲勞或追求拍攝上的方便性,經常需要對影視畫面中的方向進行改變。改變的方法有很多,中性鏡頭是最常見的一種,而中性鏡頭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縱向運動鏡頭、靜止鏡頭及弱背景運動鏡頭等。
1 何為中性鏡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方向一詞,例如左右上下等。方向是個相對的概念,離不開特定的參照系。影視畫面中也經常提及方向一詞,但此方向肯定不同于物理意義上的方向。影視畫面中的方向是指畫面中物體相對于畫面四條邊框所表現出的位移和指向,它的參照系是畫面的四條邊框。
中性者,無方向性也。中性鏡頭即在畫面中的四條邊框的參照下,沒有表現出明顯位移和指向的鏡頭。畫面中如果物體絕對靜止,那肯定是一個中性鏡頭,但如果物體有運動,也可以表現為中性。例如人物奔跑時,他沒有從畫左跑向畫右,也沒有從畫上方移動到畫下方,而是從后景跑向前景。這時相對于畫面的四條邊框,他沒有表現出上下左右的方向,因此可以視之為中性鏡頭。
2 影視畫面中方向的保持
畫面運動方向的保持是指在影片中某物體的運動方向在各種不同的鏡頭中始終保持基本的一致,其優點在于對觀眾來說方向感始終清晰,這特別是在有追逐運動或者相互沖擊的情況下。保持某一移動對象運動方向的同一,可以使觀眾清晰地知道故事的進展,否則,可能會使觀眾產生錯覺。
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影片《十面埋伏》(2004)中就有很多保持畫面物體運動方向一致的片段。當男女主角一場爭論和誤會之后,兩人結束結伴同行。在接下來的鏡頭中,女主角騎馬奔向畫右,而男主角騎馬跑向畫左,導演以兩個相反的方向體現他們的背向而馳。而最終男主角放不下女主角,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掉頭跑向畫右,此時和女主角的運動方向一致,暗示了男主角和女主角同生共死的決心。
為了保持畫面中物體的運動方向一致,在影片拍攝中,攝影機拍攝的位置必須始終保持在運動物體的一側,這就是同側機位法[1]。因此,拍攝地點的選擇一定會經過精心考慮,在能夠滿足劇情所需要的各種條件的同時也滿足物體運動方向的要求。
3 利用中性鏡頭改變物體運動方向
通過中性鏡頭改變畫面中物體的運動方向是指在兩個不同方向的、無法連接的畫面之間,只要出現一個中性鏡頭,這兩個畫面就會相安無事。中性鏡頭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縱向運動
在前面談論方向時,已經提到從前景到后景或從后景到前景的運動不顯示方向性,這種縱向運動是中性鏡頭一種最常見的形式,因為它是不以完全阻隔物體的運動為前提的。盡管在中性鏡頭出現的時候喪失了方向感,但是運動的強烈程度卻并沒有因此而大幅度減弱[2]。在表現追逐的場面中,經常會利用中性鏡頭來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
例如,在前一個鏡頭中,追逐者和被追逐者都朝向畫右運動,后一個鏡頭中追逐者和被追逐者朝向畫左運動,在中間可以插入一個模擬追逐者主觀視線的中性鏡頭。這個鏡頭表現的是縱向行駛的視野,相對于畫面邊框來說沒有方向性,因此可以作為兩個運動方向相反的鏡頭的過渡。
2、靜止鏡頭
完全靜止鏡頭可以作為中性鏡頭連接在有運動方向的鏡頭之后,然后,改變了運動方向的鏡頭可以和這個靜止的鏡頭銜接。例如,在表現運動會場合時,前一個鏡頭運動員跑向畫左,后一個鏡頭運動員跑向畫右,在兩個鏡頭中,可以插入一個觀眾席上觀眾觀看比賽的靜止畫面。顯然這時,靜止鏡頭起到了間離的作用,所以后一個鏡頭可以毫無顧忌地改變運動方向。但是完全靜止鏡頭是以運動被徹底破壞為前提的,如果作者想要保持運動的感覺,選擇完全靜止的鏡頭作為中性鏡頭顯然不是上策。
相對靜止鏡頭是指看上去是靜止的,實際上卻是運動的鏡頭。如在影片《生死時速》(1994)中,在前一個鏡頭看到了向畫右行駛的公交車,而接下來是一個顯示車速的儀表,第三個鏡頭表現的是一輛追逐公交車的吉普車,這輛車從畫右猛然沖出,同第一個鏡頭中公交車的運動方向正相反。第二個鏡頭作為一個相對靜止的中性鏡頭在前后兩個鏡頭之間起到了阻斷運動軌跡延續的作用[3]。
3、弱背景運動
背景運動就是攝影機移動跟拍運動物體所得到的畫面。在這些畫面中,運動物體相對畫面邊框保持靜止,運動依靠背景的移動表現出來。在背景運動中,能夠作為中性鏡頭的,即那些相對靜止或背景運動較弱的鏡頭。
在背景運動中,運動主體在畫面中占的面積越小,運動速度越快,其動感就越強;運動主體在畫面中占的面積越大,運動速度越慢,其動感就越弱。當我們掌握了背景運動這一特性,便開始大膽地將那些動感較弱的背景運動鏡頭用作中性鏡頭,將它們插入方向完全相反的運動之中,利用它們來達到變換運動方向的目的。
4 小結
中性鏡頭是電影剪輯語言中常見的一種鏡頭語言。中性鏡頭往往是在運動和對物體運動進行阻礙之間尋找平衡點,或從物體朝左和朝右的視線方向之間尋找平衡點。為了使運動能夠從反方向進行,中性鏡頭的任務是要阻斷前面鏡頭中某一方向的運動,因為只有這樣,新的運動方向才能為觀眾所接受。
但我們在使用中性鏡頭時,還要注意物體運動的連貫性,這就是為什么完全靜止的中性鏡頭不適合運用在運動速度較高的運動方向的改變的場合中。在物體運動的連貫性和運動軌跡的阻斷之間尋找平衡點,是運用中性鏡頭改變物體運動方向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唐·利文斯頓.《電影和導演》[M]. 陳梅、陳守枚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版.20頁.
[2]肖平. 《流暢的畫面剪輯和紀錄片敘事方式的認知》[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三期.
[3]聶欣如.《影視剪輯》[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