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潔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可以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影響。社會發展后,人們對于數學教育的要求隨之提升。新課程改革也符合了當前時代環境下的需求,突出個性發展。可是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是否能夠正確的實行,還是需要看教師的觀念有無正確的轉變。教師要能夠以學生為本位,從新構建教學觀,讓中學數學課改可以繼續下去,讓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標準可以實現既定目標。
關鍵詞:數學 課堂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98X(2015)07(b)-0153-02
目前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創新和實踐的過程中對思維進行揭示。第一,充分講解數學概念的整體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比較、抽象、概括、分設、驗證、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過程,從中體會學習研究問題和提出概念的思路及方法。第二,要充分向學生講解結論的發現過程;讓學生經歷曲折的實踐、比較、歸納、猜想和檢驗等一系列探索發現過程,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結論的由來,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數學定理,還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第三,充分表達探索問題解決的思路過程;從數學教育的角度來說,某人對某一數學問題的解決是否屬于創造性,不在乎這一問題是否曾有人提出過,而在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及其問題的解決對解題者而言是否具有新穎性。教師如果想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應該在教學的時候履清學生的思路過程,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
1 問題的提出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數學的定義之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定量刻畫,然后逐漸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論,最后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該理念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都有一個較好的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體現了數學教學具有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等原則;重視數學與自然、社會、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具有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老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學習。
2 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概念
數學課堂教學即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教師要創造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參與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數學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特點,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運算、空間觀念、統計、解決問題等數學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思想方面的健康協調發展;不能只關注課堂教學的結果,還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以及質量。
數學課堂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再創造的平臺,這個過程需要對數學課程標準進行熟悉,把握住基本要求,以教科書作為創造的依據,對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再現。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能力、水平、素養、道德的綜合體現平臺。
3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意識
3.1 整體意識
一堂課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學科是一個整體,學科和學科之間的交織組成了整個教學內容,學生的思想觀念、品行素質和知識技能都是通過各門課程來實現的,因此學科不會是單一的,可以從其他學科中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科之間的共性進行強化,實現相互的滲透,這需要有整體意識。單一的學科,要在課堂中進行學術素養的培養,以整體為出發點,立足于整體性、全面性來制定教學目標。
3.2 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而且數學在生活和工作中隨處可見,其作用非常大。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卻沒有忽視了這一點,對數學知識點的來源以及應用講解比較少,學生雖然學習了知識卻不懂得如何使用。即使是講解數學應用題,也并沒有過多的涉及應用。大部分都是將編好的題目給學生去做,數字應是拼湊的。學生在千百道應用題中進行解答訓練,可是卻也只能形成模式化的解題思維,對這些數據的來源以及了解非常的薄弱。大多數學生只有在考場中才感覺到數學的作用,在生活中,很少去使用。課堂教學應該加深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意識,結合教育目的,對認知規律進行誘導教學,誘導學生應用數學的欲望,讓學生能夠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和實踐中,提升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3 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學生學習動力來源之一,也是其成長的基礎,需要有自我否定的意識,能夠打破思維的束縛,創造性的去開拓。
創造性的教學設計也是為了能夠讓教學目標更快更有效的實現,教學的時候對教學過程的優化能夠讓課堂教學效率獲得提升。對數學課堂教學現狀起到改善,雖然有一些教師比較刻苦的鉆研,但是其教學模式仍然缺乏創新,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
3.4 主體意識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數學教學中,體現主體性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給體現出來。現在的很多國家進行的教育改革都是要求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認可和體現,能夠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發展。但是未果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理性的承認這一點,說著要將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學生的主體性卻常常被教師所忽視。學生存在內在精神不足、自主性差、主動性差等一系列問題,不敢參與競爭,不敢表現自己,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課堂教學應該要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重新的審視,教師從思想上對課堂進行調整,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培養,不能夠只滿足自己,要對學生在幾十分鐘的課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和每個發展都給予關注、關懷。
3.5 效率意識和訓練意識
課堂教學的優化可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每堂課的時間有限,既要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完成,還需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提升和鞏固,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好效率。數學總是圍繞各種問題進行的,尤其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技能要求、運算能力、邏輯思維、空間想象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是需要通過訓練來完成的。因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教師有訓練意識,能夠把握好時間的分配。
3.6 反思意識
反思是對自己的一種批判考察,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目的、方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以及思索。反思不是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學目標后進行的事情,在教學過程中以及教學之前都要進行反思。先對教學目標進行反思,數學的知識構建、技能形成、發展、思維形成都是教學的目的,所以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反思是否能夠滿足這些目的要求;然后就是對教學程序和策略進行反思。對設置的題目和練習是否合理,進行反思,最后對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通過反思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4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方法
4.1 重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
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發揮,且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諧師生的關系還有助于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學生在平等、友好、民主的師生關系下才能夠變得積極和主動,所以良好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教師只有不斷完善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例如: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讓學生欽佩,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這樣感召力才強烈,學生的情感才能被喚醒,相互之間互幫互助,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不要隨意的打斷,要善于鼓勵和肯定,能夠讓學生的積極性保持住。
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要做好協調工作,滿足學生的展示欲望。比如,教師合理安排討論課,并精心設計好討論題,對學生細心耐心指導,學生間互相討論研究學習。這樣在活潑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又能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多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在新時代背景中,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群體進行研究討論問題,這樣的合作方式,可以融洽學習環境,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帶入感。學習的時候,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相互借鑒,碰撞思維火花,對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及看問題的角度都會有比較大的鍛煉效果,形成創新意識。
4.2 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問題情境是人思維開始的地方,問題情境能夠對學生提供吸引力,讓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點燃。數學教學對問題情境的設立非常重要,是學生學習激情的添加劑,能夠順利縮短師生距離,讓學生和知識的距離也更近。
4.3 重自主探索,讓學生“再創造”數學
數學知識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索和發現,能夠永久的存在其自身的頭腦中,學生如果是被灌輸式的教育,那么無法感受探索的樂趣,這樣的知識比較容易隨時間而遺忘。
所以,學生對于事物產生了興趣,有了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抒胸臆的將答案告訴學生,學生的暫時滿足無法對他們的認識潛能進行激發,不能夠讓他們養成探索和發現的習慣,在數學活動中喪失了觀察、猜想、驗證的過程,不能夠對他們的再創造提供幫助。
4.4 重生活應用,讓學生把數學付諸于實踐
數學源于生活,又將回歸于生活,生活中的各項事務和數學的聯系緊密不可分割。數學教學中,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數學回歸于生活。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正真應用于生活實際問題中,讓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感悟數學的魅力和作用,且能讓學生們正視數學價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愛好、以及信心、決心,習慣去用數學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讓學生使用數學知識去分析,用數學思想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中仍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和不足,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就是要對這些遺憾和不足進行反思,去彌補,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這些問題將會逐一被解決,隨之提升的就是我們的教學業務水平,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有很多不足,也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閃光點放大,懂得反思才能夠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王秋穎.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技巧初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2):120.
[2]王光明.高效數學教學行為的歸因[J].數學教育學報,2010(5):75-79.
[3]石頤園.關于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53-54.
[4]葉立軍,斯海霞.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