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麗
摘 要:該文分析了“5+3”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思想認識不到位、過程管理難以把握、導師積極性不高、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加大宣傳,盡快形成共識;注重質量,規范過程管理;完善制度,調動導師熱情;統籌資源,加大經費投入的對策探討,以提高培養質量。
關鍵詞: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研究生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245-02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制度,更好地服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教育部等六部門下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教研〔2014〕2號)的文件,按照文件要求,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其臨床培養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即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但從2013年全國首批試點院?!?+3”培養模式改革的開展情況來看,仍存在不少問題阻礙了改革的推進。
1 存在的問題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
2009年來,隨著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逐步擴大,醫學研究生分類培養的觀念已得到廣泛認同。但是長期以來,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的培養模式,雖然部分院校進行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規合一”的實踐和探索,但在實踐環節,完全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學科建設導向的影響,產生了重科研、輕臨床的思想,不愿研究生“擠占”科研時間進行臨床實踐。另一方面,部分醫學教育工作者誤認為即將全面推進的“5+3”培養模式將放棄研究生的科研訓練,僅進行臨床技能培訓,將“5+3”培養模式簡單等同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1.2 過程管理難以把握
按照“5+3”培養模式的要求,研究生在臨床基地規定的科室輪轉培訓時間一般不少于33個月,而研究生在讀時間一般為34個月(第1學年9月入學至第3學年6月畢業),這就要求研究生入學后須立即進入臨床基地進行輪轉培訓,培訓過程大部分在(主)導師所在二級學科外進行,(主)導師作為導師組的主要負責人,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管很難做到及時有效,即使導師組信息溝通順暢,通常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師組制定的培養方案難以落實。另一方面,“5+3”培養模式要求研究生臨床能力訓練在省級及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基地培訓人員較多,加之大多數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臨床培訓基地數量較多且較為分散,監管難度較大。
1.3 導師積極性不高
“5+3”培養模式采取導師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讓導師(組)成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保證培養質量。但在實踐過程中,導師(組)成員的“導師身份”歸屬感和責任意識反而有所削弱,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要參加臨床輪轉,導師直接指導的時間較少,研究生為自己分擔臨床工作及科研任務的實踐和精力有限[1]。二是導師指導臨床研究生需投入精力安排研究生臨床實踐,增加了工作量,帶教研究生成了“任務”和“負擔”。三是臨床導師肩負著醫療和育人的雙重職能,他們既是醫院的臨床醫師,也是高校臨床學科的科研工作者,還是學生的指導教師,具有三重身份[2]。相對于臨床醫療工作帶來的豐厚經濟利益和科研工作對于個人成長和提升的促進作用,導師難免會在時間和精力上有所選擇和側重,出現“重醫輕教”或“重研輕教”的現象。四是高校和培養基地在職稱評審、績效考評等方面對導師(組)指導研究生臨床實踐的工作量缺乏有效的評估和應有的認可,導致導師(組)的帶教積極性不高。
1.4 經費投入不足
醫教協同背景下的“5+3”培養模式改革實現了醫改教改的緊密銜接,研究生規培身份得到了衛生部門的認可,但在實際運行中,研究生并未真正納入到地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培訓容量計算范疇,研究生不能享受中央財政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人員提供的經常性補助經費(每人每年3萬元),培養基地也不能享受地方政府的經費補貼,培養基地除承擔衛生部門下達的規培醫師培訓任務外,還需額外承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規范化培訓任務,培訓任務重,又缺乏經費保障,影響了培訓的穩定性、可持續性。
2 對策探討
2.1 加大宣傳,盡快形成共識
“5+3”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全面推進醫教協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也是提升臨床醫師培養同質性和診療水平的重要途徑[4]。加快推進“5+3”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各培養單位充分利用網絡、宣講會等途徑加大相關政策宣傳,盡快在思想層面形成共識,重點突破專業學位培養過程中“重科研,輕臨床”的傳統培養觀念,同時也要防止將“5+3”培養模式簡單等同為“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的偏差認識,明確改革目標和路徑,在培養目標、教育理念和質量標準方面形成共識,推進培養模式改革順利開展。
2.2 注重質量,規范過程管理
一是建立分流淘汰機制。嚴格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做好研究生階段考核,重點進行研究生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結業考核,并加大對考核環節的抽查力度,對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實行分流淘汰。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引進研發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管理及考核軟件系統,將研究生課程學習、臨床輪轉和考核、科研培訓等進行全程記錄和監控,實現培養單位、培訓基地、導師三級管理的信息交互,及時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最新動態。三是統籌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在基地培訓人員數量急速增加,基地容量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下,適度調控培訓基地的培養規模,防止因數量急劇增加而導致的教育監管缺失和教育質量滑坡。
2.3 完善制度,調動導師熱情
一是改革導師評價機制。改變單一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評價機制,把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技能培訓、思想政治教育等納入導師評價,鼓勵研究生參與對導師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5]。二是加強導師培訓制度。通過定期組織培訓,不僅能有效提高導師業務素養,使他們熟悉了解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制度,提高研究生指導水平,還能有效糾正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將“培養對象”視為“科研助手”的偏差認識,轉變部分導師“用人”不“育人”的不良風氣,增強導師責任感,提高師德修養。三是改革人事制度。改變以往單純看重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的評價制度,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基地臨床醫生職稱晉升和評定、科主任遴選等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相結合,引導和鼓勵優秀臨床醫生參與到“5+3”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四是健全導師薪酬制度。將導師帶教計入工作量,給予導師適量的業績補貼,尊重和體現帶教導師的勞動付出,營造公平合理的氛圍。
2.4 統籌資源,加大經費投入
“5+3”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高校踐行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功能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重要途徑,它的順利開展離不開人力、物力的有力保障和經費支持。一是政府應強化在醫學教育投入中的主體地位,加大經費投入。將“5+3”培養模式研究生真正納入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享受中央和地方財政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經費補貼,用于培訓基地和師資建設以及研究生補助。二是高校應根據自身優勢,加強與醫療行業的聯系與合作,由行業組織支付委培經費,為行業培養亟需人才,減輕院校經費緊張的壓力。
參考文獻
[1]黃云劍,張璟,趙景宏,等.淺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41-43.
[2]賈金忠,王志鋒,段麗萍,等.基于利益相關視角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4(5):58-61.
[3]全面推進醫教協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EB/OL].(2014-11-2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412/178981.html.
[4]劉謙.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為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5(1):15-16.
[5]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4-11-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syd/xsyd/lwtj/279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