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娣
【關鍵詞】 語文教學;肢體語言;直觀;完
整性;情感;氣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047—01
肢體語言是通過身體各部分能為人所見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的,也可稱之為體態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手勢、眼神、動作及姿態等,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手段和補充。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及動作。近幾年,筆者有幸參加過多次省市及國家級的培訓,聆聽到許多名師及專家出色的課堂教學,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感觸良多,特別是發現肢體語言對教學效果、課堂氣氛、師生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肢體語言直觀形象,便于學生接受
有聲語言作用于人的聽覺,而肢體語言作用于人的視覺。肢體語言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陌生的事物與活生生的現象緊密聯系起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肢體語言是課堂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教師講課時附以適當的手勢,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還可以增加課堂的感染力。全國特級教師戴建榮老師在古詩“五步”教學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肢體語言配合忘情的吟誦,引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會場上聽課的教師跟隨戴教師學習了《登鸛雀樓》的肢體演繹,興趣之高實為罕見,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學生呢?
二、利用肢體語言的“暗示性”,保證課堂的完整性
小學生都很貪玩,有的學生偶爾會違反課堂紀律,此時教師若直呼其名大聲批評,一定會影響其他學生的注意力,破壞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更使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提問或是讀課文的巡視之機,走到該學生身旁,給其一個嚴肅而期待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從而起到勸止的作用。這樣,能在看似風平浪靜間,將一場暗潮涌動的風波化于無形,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另外,肢體語言表揚時同樣有著異于言語的功效。課堂教學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有時教師遇到學生的精彩表現時,在說完“好”和“真棒”后,再送給學生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個滿含贊許的目光、一個欣賞的微笑,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增進師生間的感情,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能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情感。積極肯定的肢體語言能在無意中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理解、肯定與尊重,從而更加親近與喜愛教師。“親其師,信其道。”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地學習,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堅定的學習意志。戴建榮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看似隨意地輕拍學生的肩膀,卻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簡單動作中的親切與信任。于永正老師更是趁學生上臺展示之機,站在學生身旁,將手搭在學生肩膀上,給學生以力量。教師在課堂上合理應用肢體語言,就是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教師的服務意識,更是對教師人格魅力的彰顯,同時也能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
四、有效利用肢體語言,活躍課堂氣氛
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富于變化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緩急變換的節奏,指引性手勢或加強性手勢,以及自覺變換的身體姿態和學生的空間距離,可以讓學生放松心情,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肢體語言帶給學生的感覺也許是一種親切感和卓別林式的幽默風趣,也許是母親般的溫暖和春風化雨的滋潤,也許是深刻到永遠的記憶。利用肢體語言輔助語文教學,能有效地組織課堂,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各個環節的教學,便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引導學生更多地投入語文實踐,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有效的肢體語言是學生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教學中起著“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能讓課堂達到“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的境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肢體語言,能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時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樂于學,勤于問,善于思,能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樂學”的態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