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葉飛
摘要:海門山歌是民間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全國各地流傳的民歌一樣,江蘇海門也流傳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歌。2007年,江蘇省政府把海門山歌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海門山歌被國務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關鍵詞:海門山歌 傳承 創新
按照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16大分類,海門山歌歸屬于第四大類的傳統音樂中的民歌類。同樣叫山歌,江南的白茆山歌主要偏重于文學歌謠,所以它歸屬于第二大類的民間文學。由于海門山歌歸類于傳統音樂,所以,我們今天主要來探析如何做好海門山歌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的民歌大體分為以下幾個類別:山歌、號子、小調。全國各地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民歌,20世紀70年代后期,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民歌搜集工作(不同于后來80年代搜集的民間文學)。當時,江蘇海門縣組織了梁學平、陳衛平、崔立民三人采集組,在各鄉鎮文化站的密切配合下,深入南部沙地和通東地區民歌手的村組田頭,虛心請教,認真錄音,較系統的記錄了海門民歌的概況,編印了《海門民歌選》這本寶貴的資料,其中有幾十首民歌入選《南通地區民歌集》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由于當時海門民歌中,山歌的唱詞非常精彩,特別在南部流傳廣、影響大,所以許多人就把海門民歌稱之為海門山歌。在1985年開始舉辦的六屆南部沙地民歌和北部通東民歌共同參加的民歌會演,也統稱為“海門市山歌會唱”。
雖然叫海門山歌,實際上,海門山歌中仍然包括了號子、山歌、小調這幾個音樂的類別。最近,海門市文廣新局把海門南部沙地的民歌單獨編輯成《海門山歌》出版成專集,在第一部分的大量曲譜中,就按全國對民歌的統一分類,把海門山歌(準確的說叫民歌)分列為號子、山歌、小調這幾個門類逐一進行介紹。在第二部分的大量唱詞中,則按民間文學唱詞內容的分類進行介紹。
一、海門山歌的音樂特色
在討論海門山歌音樂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海門山歌的音樂特色。海門山歌之所以能成為“江海平原一枝花”,除了它在唱詞語言上生動的鄉土感染力外,最主要的在于它的音樂曲調的旋律,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一)海門山歌曲調的旋律規整溫和,便于廣大群眾接受和傳唱。如《山歌調》的基本音樂:
《山歌調》的基本旋律就這兩句,唱起來比較自由,大家也容易上口,所以也容易傳唱。至于那些四句頭山歌、六句八句頭山歌,乃至幾十句幾百句的長山歌或敘事山歌,也都是在這兩句基本旋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還有對花調等小調,基本旋律也比較簡單好學,便于傳唱。
(二)海門山歌的調式大都是小調式的羽調,它的主音是6,唱起來抒情的味道比較濃郁,有一種親切感。而通東民歌的調式大都是大調式的宮調,它的主音是1,唱起來明亮豪放。《山歌調》中的結尾大都是 ,音程的度數不高,但給人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海門山歌曲調的節奏比較平和,沒有大跳躍,這和沙地的語言,或者說和蘇南地區的纏綿細語有著直接的關系。除上面的“山歌調”外,還有“對花調”的音樂,“對花調”的音樂很平整規范,沒有激昂的起伏,特別每小節每拍組成的都是四分音,沒有動感的切分音,而且音與音之間大都是小三度的進行,旋律唱腔給人一種溫和親切的感覺,也使我們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小調中的慢板,特別是游湖調中三拍子的慢板,給人一種悠閑自得的感覺。
(三)道白式的排比疊句,給人以緊湊的感覺。這種音樂節奏一般出現在全曲結尾之前,將要表達的道白式的排比句內容,像數來寶或唱金鈴塔那樣,一口氣似的越唱越快,到最后一句舒展的突慢放開,把全曲推向高潮。
原生態的海門山歌,是鄉村的民間歌手隨口即興哼唱出來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特別是號子山歌,同樣的唱詞,唱第一遍和唱第二遍的音樂旋律就有不同。在我市的民間藝術節上,有好幾個民間歌手都是沒有伴奏的清唱,就因為是即興哼唱無法伴奏,這就是真正的原生態的民歌。
二、海門山歌的挖掘傳承
幾十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下,在廣大群眾,特別是關心熱愛民間文化人士的努力下,海門山歌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傳承。1931年,管劍閣在民間搜集整理海門山歌,在上海大廈大學(今華東師大)校刊上發表了《江口情歌》。1990年,進入八十高齡的管劍閣先生,又將后來搜集整理的資料編印成《江海民歌》。五十年代,海門縣舉行多次民間文藝會演,許多民歌山歌節目上臺演唱,特別是把民間流傳的長山歌《搖船郎》,改編成小戲《淘米記》,一直唱到了北京,為1958年成立海門山歌劇團打下了基礎。
六十年代初,海門縣開展了民歌的搜集,許多山歌在全縣文藝會演中演唱,并發表在《海門文藝》上。七十年代起,海門文化館每年都搞山歌新作的培訓,并參加南通地區民歌創作節目文藝會演,推出了許多海門山歌新作品。如:《金銀山上歌聲脆》《我就是愛唱棉山歌》《唱百花》《棉鄉兒女懷念周總理》等等。在演唱的同時,還編印油印的《海門民歌》,鉛印的《海門民歌選》,1979年,經過采集整理后,一大批原生態的海門民歌,進行填表附曲譜后上報并留存海門縣文化館。八十年代,文化部門舉辦多期山歌教唱培訓班,通過面對面的口授教唱,為各鄉鎮推選來的100多名青年文藝骨干,教唱了填上新詞的山歌調、對花調等山歌新曲目。然后,他們回到鄉鎮,組織文藝隊排練后到各鄉村巡回演出,把山歌聲傳到了最基層。
特別是從1985年起開始舉辦的六屆全市的山歌會唱活動,為全市從小學生、青年到老年朋友普及傳唱海門山歌,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展示交流平臺,涌現了一大批山歌新作品,推出了一大批唱山歌的新歌手。2003年,海門市文化局和教育局又聯合編輯出版了《海門山歌》普及教材,同時舉辦了各鄉鎮文化站長和各中小學音樂教師參加的為期三天的“海門山歌培訓班”,局領導親自報告動員,由崔立民和鄒仁岳等進行山歌音樂和山歌唱詞等一系列的教唱培訓,最后,通過山歌知識考試和山歌現場演唱考試,使這次山歌培訓班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接著,文化局組織十多位工作人員,分別到通東和南部沙地采集海門山歌及通東民歌,通過不懈努力、日夜奮戰,終于編輯成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近65萬字的《中國海門山歌集》,它不但是海門幾十年來最齊全的民歌音樂資料,更是為海門山歌2008年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而翔實的資料準備。2011年起,在海門市文廣新局的組織安排下,又派崔立民等同志到通東地區和部分沙地農村,在田野、河邊、宅頭,和農民老歌手談心交朋友,采訪了100多位民間歌手演唱的原生態的號子、山歌、小調及民間樂曲,收集整理了1979年和1982年采集但未面世的民歌,耗時三年、重新整理編印了近百萬字的《海門文化大觀》之《海門山歌》卷、《通東民歌》卷。
要傳承海門的民歌,演唱非常重要。作為傳統音樂的民歌,由人來演唱民歌是最好的傳承方式。江蘇海門市為了弘揚地方的特色文化,使海門的民歌山歌得到更廣泛的傳承發展,文化主管部門專門舉辦了全市民歌山歌的演唱比賽,并在每年開展的“海門之春”、“激情江海風”、“海門之夏”、“江海文化展示周”等重點品牌文化活動中,大力支持鼓勵海門山歌節目的創作和演出。海門山歌與通東民歌的傳承人還和有關學校結對,建立傳承基地,讓非遺傳統音樂走進校園,向年輕一代傳承海門的優秀文化。如:省級非遺傳承人宋衛香和通源小學、麒麟小學結對,南通市級傳承人崔立民和南通大學、正余小學結對等,這些學校在非遺成果展示演出中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海門山歌曲調的創新發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海門山歌,如何進一步做好保護和傳承發展,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研究課題。海門山歌、民歌是江海平原民間獨有的藝術珍品,我們除了把民間傳統的唱詞和曲調傳給下一代,更需要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是最好的保護。海門山歌創新發展的內容非常豐富,在這里從幾個新創作的海門山歌,就海門山歌曲調的創新發展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山歌曲調的填詞
以上面舉例的《游湖調》為例,看起來這個曲調很平常,但就是這個平常的曲調,二十多年前被影視音樂界的專家們看中,為這個曲調重新填詞,作為4集電視連續劇《她從鄉下來》的主要插曲,在中央電視臺和上海電視臺播放。他們用普通話演唱,加上配樂,非常優美動人。崔立民同志記錄下來,取名為《想你呀老家》,我們從這首海門山歌的應用中去品味、學習,也為海門山歌的進一步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索。
(二)幾種山歌曲調的有機組合和轉調
以1973年施天雄作曲、集體作詞的山歌對唱《金銀山上歌聲脆》為例。開頭用抒情慢板的山歌調作領唱,中間用小調中的《對花調》作男女聲的對唱。在這里,如果男女聲用同調演唱也行,巧妙之處在于作者十分恰當的處理了男女聲的轉調演唱,這里的轉調使男女聲的音域得到充分的發揮,使觀眾的聽覺產生一種新的享受。
(三)改變節奏,縮短拉長同時兼用
這里以《山歌之鄉》為例,在以正常節奏唱完“秧田里飛翔”的延長音后,曲調壓低音高,縮短音樂的節奏,以快板式的節奏唱起“山歌抹上口紅在歌廳里上榜,山歌披上時裝在銀屏里亮相,”然后用切分音拉開節奏,把音域推到最高,反復突出了“山歌之鄉,山歌之鄉哎。”山歌曲調中原本四平八穩的《月月節》小調,通過這樣改變節奏,縮短拉長同時兼用后,就活躍了情緒,把山歌之鄉的美景,活靈靈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變換節拍,進入另一個情景
如海門籍的著名作曲家龍飛為梁學平作詞的山歌新作《淘米謠》譜曲,在四二拍子以后,用八四拍和八三拍來舒發心中的感情,最后,仍然回到四二拍子的原調來結束。
(五)改變曲調的速度,使音樂感情得以充分發揮
如海門山歌作曲家陳衛平為梁學平作詞的山歌新作《我就是愛唱棉山歌》譜曲,各類山歌名稱越唱越快,最后,唱到“笑出酒窩窩”時開心笑了,音樂也回到了山歌調的羽主音結尾。
(六)運用二聲部唱法,增加氣氛
如湯炳樞為鄒仁岳作詞的《繡品城情歌》譜曲。
(七)運用切分音,加強音樂的動感
如崔立民寫的《姑娘搖船水上走》。這是用對花調為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新歌,在前每個小節的后兩拍都運用了切分音,產生了搖曳感,符合船在河里左右搖擺的形象。
從以上分析可以體會到,首先,對海門山歌進行創新發展,始終不能離開傳統音樂中原始曲調調式這個母體,要始終圍繞主音去發展。其次,要根據唱詞內容的需要,選擇用哪一種手法去變化發展,比如說節奏的改變、結構的擴充與縮減、調式調性的改變等等。在利用民歌的音樂素材進行創作中,曲作者自己一定要熟悉、領會豐富多彩的民歌種類,各種風格迥異的號子、山歌、小調等等。
關于如何運用傳統音樂的曲調創作新民歌有許多的方法,本文只是舉了幾個例子來拋磚引玉,更有待于大家共同去研究討論和實踐提高。所以,我們平時要多聽多唱多學習,既要有理論,更要在實踐中去演唱。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煉,才能使自己的音樂創作及理論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才能寫出更多更好的山歌新作品,使海門山歌這朵非遺之花越開越鮮艷,閃耀出更加久遠的迷人光彩。
參考文獻:
[1]葉秀娜.閩北(武夷)山歌的傳承與創新[J].武夷學院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