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蘭
摘要:長笛演奏姿勢是演奏者演奏的基礎,也是影響長笛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正確的長笛演奏姿勢不僅可以規范演奏者的演奏行為,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演奏效果,同時也可以提升長笛演奏的視覺效果,進而達到提升長笛演奏質量的目的。本文從長笛演奏的姿勢入手,就其對長笛演奏的重要性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長笛 演奏姿勢 重要性
長笛作為一種樂器,既可單獨演奏,也可以與其他樂器配合演奏,并且以獨特的演奏風格和特色而被人們所喜愛。但是部分初學者在剛接觸長笛的時候,沒有按照規范的操作來進行練習,所以實際演奏長笛的過程中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這種不良長笛演奏習慣又會進一步影響長笛的整體演奏效果,因此,規范長笛演奏者的演奏姿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就長笛演奏姿勢及其重要性進行了探究,以期給后續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長笛演奏姿勢分類
長笛演奏姿勢可以根據演奏環境和演奏形式的不同而分成兩個主要的類型,即站立式和坐式。其中,站立式主要適用于長笛日常訓練或者獨立演奏長笛中;而對于初次接觸長笛的學者來講,他們必須要采用站立式的演奏姿勢來進行長笛的吹奏,這樣有利于使他們養成正確的演奏姿勢。下面分別就站立式和坐式這兩種演奏姿勢的具體內容進行探究。
(一)站立式長笛演奏姿勢
首先,長笛演奏者的雙腳要分開,位置大約與肩同寬,左腳在前,腳尖要指向觀眾席的中間方位,并要保持身體重量平均的分不到兩個腳上,左腳可以適當高于右腳所承擔的身體重量,同時身體在重力作用下要適當向前傾。然而,這并不是絕對而言的,在長笛演奏者具備較強的演奏能力后,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來合理分配身體的重心,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的情感。但是演奏者身體重心的移動要緩慢,不可過快,否則觀眾在視覺上會產生暈乎的感覺。另外,演奏者通過交替在雙腳上移動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音樂的強弱變化。比如,演奏者身體重心位于前腳的時候,其身體會適當前傾,這時候演奏者的腹肌比較容易發力,所以演奏強節奏音樂比較方便,同時也會給觀眾營造一種良好的視覺情境。
(二)坐式長笛演奏姿勢
坐式長笛演奏姿勢主要適用于管弦樂或者室內音樂的演奏中。與站立式演奏姿勢不同,坐式長笛演奏姿勢實際上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分初學者認為坐式演奏姿勢是為了節省演奏者的體力,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應和演奏環境和形式的需求。坐式演奏姿勢不同于電影院那種背靠式的坐,否則這種松懈、慵懶狀態的演奏姿勢無法使演奏者合理控制演奏節奏,同時也會降低長笛演奏的實際效果。因此,正確的坐式長笛演奏姿勢必須要在腰部以上部位保持同站立式演奏姿勢相同的姿勢,而臀部僅僅占據椅子的前半部分,而雙腳的放置方式也同站立式演奏姿勢類似,而演奏者身體的中心也需要放在雙腳上,而不應該放在臀部。這樣一來,演奏者腰部部位保持挺直后可以更好地控制腹肌,從而有利于控制演奏者的呼吸和肺活量,從而有利于控制長笛演奏的效果。
二、長笛演奏姿勢的重要性
正如上文所述,規范的長笛演奏姿勢可以規范演奏者的演奏節奏,控制演奏者的肺活量,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演奏者實際的表演質量。下面就長笛演奏姿勢具體的重要性進行闡述。
(一)控制演奏的音色
音色是決定長笛演奏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而音色的好壞則需要依靠演奏者正確的呼吸口型來維持,所以音色與演奏者氣息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長笛演奏者要想提高演奏的效果,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正確的呼吸方法往往可以增強長笛演奏音色的幅度、顫音以及完整性。通常而言,長笛是當前眾多管弦樂器中對肺活量要求最高的一種樂器,這也意味著演奏者需要耗費大量的力氣,而更為關鍵的就是氣息的把握。但是氣息的掌握則需要演奏者按照標準的呼吸方式來進行練習,從而不斷增強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這種姿勢也是長笛演奏姿勢的基礎。因此,長笛演奏姿勢的好壞直接決定長演奏者的演奏音色,進而會影響長笛演奏者演奏的實際效果。
(二)影響運指流暢性
長笛體積比較小,部分聲樂教師常常忽視學生把持長笛的方式以及長笛的重量對于部分小學生是否過重等問題,從而致使部分初學者養成錯誤的手型和把持姿勢,而這種壞習慣會直接影響長笛演奏者演奏的效果。人們手指的運動大都需要通過人體的筋脈來進行控制,所以不合理的肌肉引導會對實際長笛的演奏產生影響,這進一步會反應在長笛演奏的實際效果中。因此,必須要規范長笛演奏者的演奏姿勢,使他們可以靈活運用手指來進行相關樂曲的演奏,同時需要增強他們運指的流暢性,不斷提高演奏質量。
總之,長笛演奏姿勢是長笛演奏者演奏的基礎,也是確保長笛演奏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的長笛練習或者演奏中,教師需要不斷規范長笛演奏者的演奏姿勢,尤其是那些初學者。只有這樣,長笛演奏的質量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翔燕.長笛的演奏姿勢和重要性分析[J].學術研究,2015,(03).
[2]彭卉.長笛的演奏姿勢及其重要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3).
[3]尹濤.淺談長笛演奏姿勢及其重要性[J].科學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