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王保強+王建春+何海娟
摘 要:該文闡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系列問題,建議通過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加強技術培訓力度、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等措施,有效促進十三師紅棗產業的大力發展。
關鍵詞:十三師;紅棗;現狀;對策;新疆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14-03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ujube Industry in the 13th Division
Wu Ting1 et al.
(1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13th Division,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Hami 839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e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jujube industry in the 13th division,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suggested by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product structure,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training,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uppor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such as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13th division;Jujube;Situation;Countermeasures;Xinjiang
哈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平均為33.8mm,晝夜溫差大,平均日較差為14.8℃,極端最高氣溫43℃,極端最低氣溫-32℃,無霜期平均182d,生產優質果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基于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從1997年起便提出“南園北牧”發展戰略,其中將大棗以特色林果業的身份作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來發展,特別是多年來在建設節水型農業發展方面,更是加大了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隨著“十二五”退棉、保糧、增果、興牧、發展龍頭企業總體思路及“特色、高效、設施、精品”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提出,更有效地推動了紅棗產業的快速發展。
1 十三師紅棗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十三師位于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鑲嵌在哈密地區1市2縣版圖內。自20世紀90年代始建“萬畝大棗基地”以來,為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十三師連續制定多項優惠政策并加大扶持力度,使紅棗逐步發展成為十三師農業的支柱性產業。據統計顯示,至2013年年末,紅棗建園總面積達5 350.8hm2,總產量18 888t,2013年末十三師果類實有面積10 414.7hm2,產量134 854t,其中紅棗種植面積占果類種植總面積的51.38%。隨著紅棗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十三師積極招商引資,建成了擁有5 000t干果儲藏、保鮮、加工能力和50 000t鮮果保鮮周轉能力的龍頭企業新疆哈密瓜鄉果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整合全師農產品資源優勢,并提升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全面實行了“五統一”:即統一收購、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納入“天山嬌”、“絲路雪”品牌統一經營范圍,真正形成合力,利用龍頭企業推動十三師大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2 栽培管理標準化 哈密地區是嚴重的缺水地帶,因此近幾年在紅棗建園區已全面實行高標準滴灌栽培模式,并在各團場建設了一批紅棗精品科技示范園,新建園基本按照矮、密、早、豐的栽培模式,病蟲害實行統一聯防聯治,并實行了標準化栽植管理措施。通過內部抓好示范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措施保障了全師紅棗的正常生長。
2 十三師紅棗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主栽品種單一 目前,十三師種植的紅棗品種以哈密大棗為主,占紅棗栽培總面積的80%,駿棗占總面積的8%,其余各品種僅占總面積的12%(圖1)。由此可見,在品種結構上缺乏早、中、晚熟品種的合理搭配,以致紅棗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加劇了賣棗難的被動局面。雖然近年來先后引進和嫁接了梨棗、灰棗、冬棗、棗脆王、金昌一號等一些鮮食兼制干的優、新品種,但分布較為零散,不成規模,難以形成強勢吸引力。
圖1 十三師紅棗品種面積
2.2 品種退化嚴重 品種退化缺乏創新是發展紅棗產業的軟肋,加上哈密地區種苗市場比較混亂,缺乏良種壯苗基地,職工建園使用的苗木大部分是外引品種和品質退化的根孽苗,外引品種存在苗木適應性差,成活率低,且壯苗程度不高等問題,加上后期肥、水與農藥的使用不當及職工的粗放管理,嚴重影響了紅棗的品質和口感。
2.3 科研力量相對薄弱 十三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目前是支撐農業發展的唯一一家科研單位,但存在科研人員工資偏低,人才匱乏,基礎條件不完善,科研儀器陳舊,設施落后,科研手段嚴重滯后等問題較為突出。近幾年,雖然在人才引進,儀器設備更新等方面有一定進展,但仍受到人、財、物等方面的影響,致使科研成果和新產品相對較少;此外,由于科研人員中大部分從事傳統學科研究,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明顯不夠,科研人員的知識結構不能較好地適應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需要,農業科研創新原動力不足。
2.4 流通體系不健全 紅棗種植戶主要以制干銷售為主,團場果品銷售壓力巨大,且質量參差不齊,精品包裝能力也幾乎為零,大部分紅棗種植單位仍采取坐等靠的銷售方式;此外,企業對市場不夠重視,營銷投入少,未能打造出拳頭產品,難以發揮品牌效應,再加上固定經營人員少,缺乏相應的銷售服務網絡,市場信息不靈,在紅棗集中上市時,容易出現欠年價漲,豐年價跌的局面,如2014年的一級紅棗從往年30元/kg的價格下跌至10元/kg,因此造成棗農和加工企業增產不增收現象越來越明顯。
2.5 產業化水平較低 龍頭企業是發展和推動農業產業的核心,從十三師目前情況來看,能帶動紅棗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僅有1家,則是剛剛起步的新疆哈密瓜香果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生產的商品主要有加工原棗系列產品,棗茶、棗飲料等,從近幾年的營銷方面看,雖然逐步打開了市場局面,但是其產品主要仍以初級加工為主,包裝能力較低,沒有達到多層次、多形式、高檔化的包裝,因此很難占領國內外市場。
3 紅棗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綜合十三師紅棗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認為紅棗產業應該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支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多方籌資以加大投入,加快良種選育推廣,推行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果品的產量和質量。扶植壯大龍頭企業,加強紅棗采摘后商品化處理和深加工能力,全力推進十三師紅棗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3.1 調整優化品種結構 通過與疆內外科研院校的交流與合作,依據哈密氣候特征選育和引進鮮食兼制干的名、特、優等新品種,篩選出性狀相對較好的棗品種如灰棗、冬棗、棗脆王或十三師農科所自育的哈密王棗等,通過大田試驗示范逐步推廣和輻射,從而豐富十三師紅棗品種,有效緩解集中上市的弊端。
3.2 加強技術培訓力度 充分利用科技之冬,科技特派員下基層服務等活動,有計劃有重點的對團場技術人員及農戶開展林果管理技術的培訓,并不斷探索豐產栽培技術,通過定期召開精品示范園的現場技術交流會,盡快培養出一批掌握現代管理技能的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使每個團場的作業區或者連隊都有幾名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按照大棗育苗、栽培等高標準技術,做好技術指導和推廣。此外,科技人員還應實行包作業區、包連,從栽植到管理實施全程服務,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通過現場會等提高果農的綜合素質。
3.3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以科技推動紅棗產業發展 要構筑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人才培養,支持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研發平臺,以加速棗業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比如,充分運用河南對口援建哈密的契機,共建十三師各團場、師農科所與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農大等紅棗科研平臺,全方位為紅棗產業實現優質、豐產、高效三大目標提供技術支持。大力支持紅棗行業的技術升級,積極鼓勵團場改進品種和開發新產品,建立企業新產品孵化基地及成果轉化基地。
3.4 加強信息技術服務 把紅棗產業服務信息全面滲透到棗產業的各個環節和相關領域,包括科技、生產基地、專家、求助信息和棗文化信息等全方位服務,積極建立和利用互聯網技術、廣播、電視、報紙等廣泛開展科普知識和實用技術的普及,增加科技輻射量,以強化紅棗產業化服務,使我師的現代大棗產業真正做到布局(下轉130頁)(上接15頁)區域化、種植規?;?、品種優質化、管理規范化、產品商品化、經營產業化的良好局面。
3.5 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深化棗產品加工 無論是種植還是加工都應該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通過企業實現規?;?、集約化經營。目前十三師的紅棗加工業只有哈密瓜香果業股份有限公司,其產品以真空包裝等初級加工居多,應通過河南援疆的契機,與河南當地有實力的企業如“好想你”、“奧星”等合作或開展控股經營,有針對性開展精深產品的研發,如在零食和保健品上對紅棗加工進行新的探索,在企業自身競爭力不強的情況下為企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共同開發紅棗中、高端市場。
3.6 加快品牌戰略的建設 進一步加大對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如十三師的“天山嬌”、“絲路雪”品牌,支持企業爭創地方名牌,以品牌做大企業,以品牌占領市場,以品牌提高競爭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流通國內外市場,加強地方品牌的保護,通過新聞媒體,展覽會,網絡,物流配送及公共平臺等多種手段,提升行業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開拓潛在市場,擴大紅棗消費區域。
3.7 加強棗產業文化的宣傳 聯合哈密地區共同挖掘整理和創新開發哈密大棗等其他品種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藥食文化、工藝禮品、文學藝術等文化,不斷增加棗業文化的厚實度和擴張力,不斷增進棗鄉風情的濃郁度和感染力。精心打造以紅棗博覽園、棗業文化博覽館和棗鄉特色步行街等為主的重點區域景觀群,將紅棗文化的傳承與旅游結合起來,著力打造哈密乃至全國紅棗名城。
參考文獻
[1]王磊.佳縣紅棗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部大開發,2003(2):82-83.
[2]卡哈爾,閆懷峰.哈密大棗生產和加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機化論壇,2003(5):10-11.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統計年鑒[M].2014:75-84.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