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哲+黨杰
三里屯小學從1985年開始進行攝影教育,在“方寸光影詮釋精彩歷程”的特色理念指引下,逐步形成“立足小課堂、走進大自然、面向全社會”的攝影教學課程文化。在發展學校特色項目的同時,探索研究攝影校本課程,以及學生責任感教育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以發揮課堂渠道為主,學校、家庭、社會的結合為輔,按照“知、情、意、行”的思路,在原有基礎上,借助攝影紀實表達功能,開展環保責任教育研究;借助攝影人文功能,開展社會責任教育研究;借助攝影特有元素,開展對己、對人的責任教育研究,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在欣賞風光攝影時,不只是簡單欣賞山河的秀美,而是深入探究其創作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明確自己如何律己,以及自己在家庭、班級、學校中的責任。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我校在“讓童年更精彩”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提出“培養對自己負責的快樂人”、“對父母負責的孝心人”、“對他人負責的愛心人”、“對集體負責的文明人”、“對社會負責的公益人”。并借助“責任教育”形成良好班風、校風,達到完善學生的修養,規范學生的行為,實現“健康、樂學、尚美、求新”的育人目標。
1.基于教育本質面提出
《中共中央同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公民道德素質,是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本質則體現在育人的理念上——培養一個人的遠大志向和做人的道德準則。
2.基于學生現狀而提出
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缺乏對他人、集體、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如在對自己方面:學習沒有明確目標,作業馬虎、拖拉;對身體健康不負責任,沉醉于游戲和網絡中,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任,連書包整理等事項都需要大人幫忙、在對他人方面: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同學,不關心家庭成員;同學間不懂得謙讓、斤斤計較。在對班級和集體方面:不能主動承擔班級事務等。
3.基于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而提出
通過課題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們發現:責任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培養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并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承擔不同角色應有的責任。要讓他們“說負責任的話、做負責任的事、當負責任的人”——這是每個人的立人之本。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訓練學生的責任行為,是實現“健康、樂學、尚美、求新”學校育人目標的基礎,是學校德育給作的首要目標,也是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
二、研究的主要特色與創新
2011年5月,我校《以攝影校本課程為載體,開展責任教育的研究》課題,經過前期調研和論證,依據學校特色和前期研究的成果,構建《三里屯小學方寸·精彩攝影校本課程體系》、規范攝影校本課程內容、明確培養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設計有目的、有計劃的“以培育和發展學生責任感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過程,將課堂教學與責任課題研究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
1.“方寸·精彩”攝影校本課程是開展責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三里屯小學從1985年開始進行攝影教學實驗研究,經歷了形成、積累、規范、發展等階段,積淀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課題組本著“生活——實踐——體驗”的宗旨,重新完善了攝影教育課程體系,即“攝影技能學習類課程”、“攝影實踐活動類課程”、“攝影學科拓展類課程”。我們提煉了攝影校本教材《愛在我眼中》所蘊含的有關責任教育的因素,凸顯學校的攝影小記者,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關注敏感話題的環節;通過科技調查,關注環保問題;通過好習慣的評比,關注班級和學校的和諧有序等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的體現。
2.“課程育人”是開展責任教育的重要途徑
根據我國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學校積極探索攝影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整體構建校本課程體系。踐行“學習與生命同行,精彩與成長相伴”的課程開發思路,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資源,打造“愛與責任同行,童真慧眼看世界,方寸精彩悟人生”的攝影校本課程文化,促進學校優質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1)立足課堂教學,在校本課程中進行“四愛教育”,形成責任意識
在攝影校本課程中,學校研發了《愛在我眼中》等校本教材。教學內容分為“我愛我家、我愛學校、我愛家鄉、我愛國家”四個主題。
《愛在我眼中》的每個章節,通過學生攝影作品和攝影日記的賞析,責任教育小故事,名人名家的事跡、歌曲、童謠、名人名言,使學生對家庭負責、對集體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國家負責的內容更加清晰。如與爸爸媽媽一起看兒時的照片、給爸爸媽媽拍一張照片、畫國旗等。
(2)在學科教學中細化責任教育
面對責任教育的豐富內涵,通過課題研究,引領教師結合學校責任教育的總目標和年級目標,挖掘教材中的責任教育重點,制訂本學段、學科的責任教育目標,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教學活動,避免硬性貼標簽,將責任教育引領滲透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落實在教育教學的細節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攝影實踐活動是開展責任教育的有效訓練方式
在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訓練責任行為方面,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主題教育活動課——結合學校育人目標,由少先隊牽頭,以育人為目的,全員參與,通過開展攝影主題教育活動,以外顯的形式彰顯教育目標和教育效果。
(2)科技教育活動課——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科之間的配合,發揮攝影攝像的紀實功能,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科學常識,培養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建立科學價值觀。
(3)攝影實踐活動課——建立學生攝影活動社團,以課題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敏銳新視角,以及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和繼承、創新的習慣。
(4)班級特色活動課——主題教育活動與攝影教育緊密結合,依據不同年級特點,確定不同主題來開展活動,形成主題教育活動體系。
(5)國際交流活動課——通過與國際學校開展年級之間的專題交流活動,組織兩校學生互訪、競賽、語言學習、動手操作等,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加深學生的國際理解,在活動中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三、課題研究的成果
我們認為,培養小學生責任意識的關鍵,就是要在提高認識、誘發情感的基礎上指導其行為,使學生將責任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1.結合“精彩學生”評價,我校形成了立體育人環境
攝影課程元素已融人學校的環境建設,逐步形成了鮮明而獨特的校園文化。“光彩展示墻”、“星光人道”體現精彩的教師、學生責任踐行事跡;“學生個人攝影展”成為學生對己、對人、對事、對集體的一種責任意識的表達……
2.借助攝影校本課程,形成了系列課程體系
如《班級教育實踐類校本課程》總目標,就是通過開展班級攝影活動,引領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熱愛家庭和熱愛社會的情感以適應社會需求。而班級活動攻略,就是運用“活動育人、榜樣示范、精彩展示”的基本策略,以“近、小、實”為基本原則,以“必修+自主設計”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生參與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等活動為一體,構建家校合作、班級活動、走近社會等系列主題教育、專題研究、特色活動,構建立體、開放的教育空間,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3.學生能夠自主管理,形成了責任習慣
學校通過開展“人人是主人,處處有責任”的主題教育活動,設立責任崗,如圖書管理崗、紀律檢查崗、黑板保潔崗、電器開關崗等,倡導學生自主管理,真正故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學生在工作中得到自信,增強了對集體的責任感。
4.提升了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識
攝影教育為學生創建了“四有”,即有了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新視角);有了一種創造學習的能力(攝影技能);有了一種詮釋生命(記錄表達)的載體(圖片影像);有了一個繼承、創新思想的種子(生命價值思想)。在教育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使其逐漸懂得了感恩,認識到了生命的價值。
5.走進社區,成為負責任的小公民
三里屯小學與三里屯社區密切合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學生作為社區公民,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八一建軍節”慰問活動;清理小廣告;做好小樓門長;與三里屯街道辦事處共同主辦“感知三里屯、感憶三里屯、感動三里屯”攝影展活動等等,
6.走進社會大課堂,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
小攝影記者外出采風活動,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將原有單純的采風活動和社會大課堂活動相結合,聚焦責任專題,開展研究性實踐活動,時刻用相機追隨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專題研究已經走過全國29個省市,在提高學生攝影技能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社會、關注文化、關注他人的責任意識。其中小記者的社會實踐有了多個“第一”:第一批采訪全國“兩會”的小記者;第一批進駐汶川災區采訪拍攝的小記者;第一批為兩南干旱地區捐獻飲用水的小學生;最早關注希望工程的小記者;在2012年通過“圓夢”活動又一次關注了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
7.提高了學校的綜合競爭力
學校多次在全國、市區級會議中介紹攝影教育經驗,與法國國際學校,以及國內的浙江、貴州、張家口等外省市學校進行交流合作,舉辦了北京市中小學生攝影大賽,受到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國少年報、中國教育報、北京少年報、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等多家媒體宣傳。學校編輯出版了全國第一本適合小學使用的兒童攝影技能類教材《小學生學攝影》,收集出版了學生作品《童真慧眼看世界攝影作品集》,以及近十年學生優秀攝影作品《兒童攝影畫冊》……
俗話說:“習與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習慣之中”。學習攝影也如此,就是要“習慣于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自己所在地的變化和發展,從而達到揭示哲理、一圖勝百言的目的”。這種責任便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