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趙律師,您好!近期我打算帶家人去香港自由行,有朋友向我大力推薦在香港購買人身保險,據說香港的保險很合算,但我也看到很多新聞報道說境外保單是地下保單,內地人在香港購買的保險不合法,內地法律不給予保護,未來真出了保險事故,要求理賠會很麻煩等等。想聽聽律師對此有什么建議?
咨詢人:李先生
A:李先生,你好!首先來看,什么是地下保單?對于何謂“地下保單”,其實缺乏一個明確的界定,它也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律術語。按照中國保監會在2004年4月6日《關于嚴禁協助境外保險公司推銷地下保單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內容來看,中國保監會所打擊的“地下保單”指的是境外保險公司在內地非法銷售的保單。地下保單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境外保險公司在內地向內地居民銷售的保單;境外保險公司派推銷人員到內地銷售保單,內地人員實施為境外保險公司銷售保單的行為。那么為什么境外保險公司在中國內地銷售的保單有可能是非法的呢?這是由我國的保險基礎立法所決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六條規定:“保險業務由依照本法設立的保險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保險組織經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保險業務”,該法第六十七條又明確規定:“設立保險公司應當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由此可見,在中國境內從事保險活動具有專營性質,即只能先獲得保監會的批準設立保險公司,再由保險公司來開展保險業務活動。
境外保險公司怎樣才能在中國境內合法展業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外資保險公司,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經批準在中國境內設立和營業的下列保險公司:(1)外國保險公司同中國的公司、企業在中國境內合資經營的保險公司;(2)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境內投資經營的外國資本保險公司;(3)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分公司。按照該條例第三十九條的規定,港澳臺地區的保險公司要在內地展業必須參照適用該條例。因此,一家境外的保險公司(含港澳臺)如果沒有按照前述的三種方式之一在中國內地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就不能在中國內地銷售任何保單。
2005年12月2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打擊非法銷售境外保單工作有關問題的復函》,在此函中除了“地下保單”這樣的用語,保監會同時使用了“非法銷售的境外保單”這樣的表述。根據該復函,“非法銷售的境外保單”是指所有在境內推銷境外保單的行為,包括:在境內開產品說明會或推介會,境外保險機構派人到境內推銷保單,安排或組織境內居民到境外辦理投保手續等。另外,對于境內個人或企業,為地下保單提供中介或其他服務的行為,中國保監會認定應當列入打擊范圍,但以行為人明知為前提;為非地下保單提供中介或其他服務的行為,性質上應屬商業保險業務或保險中介業務,若企業在未取得相關資格的情況下擅自經營此類業務,則應定性為非法從事商業保險業務或保險中介業務進行處理。
中國保監會和香港保險業監督處共同打擊的“地下保單”是指境外保險機構在中國境內非法銷售的境外保險公司的保單。對于中國內地居民通過旅游或出差等方式出境,在境外保險機構合法展業的區域認購保險的行為,并不在中國保監會打擊的范圍之內。換言之,如果中國內地居民去香港自由行,在香港購買了當地合法銷售的保險產品,該行為并不違反內地法律法規,更不會受到中國保監會的打擊。
至于出現保險事故后的理賠,在境外購買的保險確實可能會比在內地麻煩一些。比如,內地居民在香港買重疾險,保險公司是否認可內地醫療機構的疾病證明材料或公安部門的死亡證明,是需要事先詢問清楚的。患重大疾病很可能會被要求去香港鑒定。若選擇在內地就醫,只有就醫于香港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才能獲賠。而如果因保單理賠產生糾紛,由于必須適用香港地區法律,還必須赴港參加庭審,可能導致理賠過程費時費力。這些因素在您決定是否購買境外保險產品時也應當一并考慮進去。
Q2:趙律師,您好!我是某家銀行的貴賓客戶,因為工作繁忙,經常出差,沒時間理財,長期以來大部分存款都是活期存款。這家銀行的客戶經理經常給我打電話推銷理財產品,但每次我都因為忙于工作沒有購買。去年12月我去這家銀行取款時正好遇到了這位客戶經理,他邀請我到他辦公室,熱情地推薦了幾款理財產品給我,其中有一款銀行存款產品說是每年有10%的定期利息,分三年存入,三年后本金可以拿回來,但最低要買50萬。我覺得這樣低風險有保障的產品很好,所以就同意了。
當時在文件上簽字的時候,我看到有幾份文件是保險公司的,覺得有些奇怪,但是沒有細看就簽字了。前段時間股市很火,我就想把錢取出來炒股,但是銀行告訴我說,當時我買的不是理財產品,而是一份長期分紅保險,合同年限是10年,如果現在取出的話,本金會虧損20多萬元。我大吃一驚,去找那個客戶經理,但他已經離職了,銀行讓我去找保險公司解決。請問我該向銀行還是保險公司維權?
咨詢人:陸先生
A:陸先生,你好!根據現行的商業銀行法和保險法,具備保險兼業代理資格的銀行工作人員是可以向銀行的儲戶推銷保險產品的。業內把這類業務稱作“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俗稱“銀保業務”。根據保監會和銀監會共同頒布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銀保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保險公司委托,在保險公司授權的范圍內,代理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及提供相關服務,并依法向保險公司收取代理費用的經營活動。保監會和銀監會對于銀保業務提出了一系列的操作要求,比如:
要求商業銀行從事代理保險業務的銷售人員,應當符合中國保監會規定的保險銷售從業資格條件,取得中國保監會頒發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其中,投資聯結保險銷售人員還應至少有一年以上保險銷售經驗,接受過不少于40小時的專項培訓,并無不良記錄。
保險公司委托商業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應當是按照中國保監會保險產品審批備案管理的有關規定,經過中國保監會審批或備案的保險產品。保單封面主體部分應當以顯著的字體印有“保險單”或“保險合同”字樣、保險公司名稱等內容,保險合同中應當包含保險條款及其他合同要件。
通過商業銀行網點直接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員,應當是持有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的商業銀行銷售人員;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
銷售人員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當以書面形式向投保人提供保險監管部門要求的投保提示書、產品說明書,應當引導投保人在投保單上填寫真實完整的客戶信息,并在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投保書上抄錄有關聲明,不得代抄錄有關聲明或代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簽名;對投資聯結保險產品投保人還應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不得將投資聯結保險產品銷售給未經過風險測評或風險測評結果顯示不適合的客戶。
銷售人員不得進行誤導銷售或錯誤銷售。在銷售過程中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推出”、“銀行推出”、“銀行理財新業務”等不當用語,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將保險產品的利益與銀行存款收益、國債收益等進行片面類比,不得夸大或變相夸大保險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諾固定分紅收益。
對照以上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當初那位客戶經理在做產品宣傳時明顯違背了保監會和銀監會對于銀保業務的要求。他不但沒有如實披露您所購買的是分紅保險產品,反而故意用“利息”、“本金”等用語將保險和存款混淆起來,讓您誤以為自己購買的仍然是銀行存款類產品。此外,他也沒有讓您在投保單上完整抄錄人身保險新型產品投保書上的聲明,使得您失去了發現自己被誤導的最后機會。
在前述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中,銀監會和保監會明確要求:“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投訴、退保等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積極處理,實行首問負責制度,不得相互推諉,避免產生負面影響使事態擴大”。因此,涉事銀行“踢皮球”的做法是違背行業規章的,其首先應當對自己前員工的誤導銷售行為向您承擔責任。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