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摘 要】京津冀貨運快運列車的開行,從辦理快捷、價格便宜等多個層次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實現了京津冀地區零散貨物的快速運輸,拓寬了北京鐵路局管內的“白貨”市場,創新了鐵路貨物運輸模式,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鑒于該運輸產品的開發實踐,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貨運運輸新產品研發的模式與方法,并且從開行方案的確定、新設備及新技術的投入、產品的營銷、人員的管理、效益與風險的評估5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利用該方法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無序性,縮短研發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關鍵詞】模式與方法;開行方案;新技術;營銷;效益與風險
0 背景
隨著鐵路貨運的深入改革,隨著電子商務刺激下其他運輸業的迅猛發展,鐵路運輸在兼顧大宗貨物運輸的同時,積極地探索與研發新的運輸產品來拓寬市場,進一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釋放其應有的市場活力。
鑒于鐵路貨物運輸新產品的研發沒有現成的、系統性的模式與方法可供參考,作者根據京津冀貨物快運開行實踐,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研發的模式與方法,并且從開行方案的確定、新設備及新技術的投入、產品的營銷、人員的管理、效益與風險的評估5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為研發更多貨物運輸新產品提供參考方法。
1 開行方案的確定
1.1 前期調研及準備工作
企業相關部門從外部市場的需求和企業自身供給力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前期的調研工作,科學地評估客戶和企業二者的供需關系,做好產品研發的可行性研究。
根據研發產品的情況,制定詳細的信息收集調查表。通過利用多種途徑和渠道,對已有的客戶群及潛在的市場進行調研,粗略地估計貨物運輸的需求量;對企業能夠辦理貨物運輸的車站的基本情況掌握清楚(車站設備情況股道信息、站臺、庫房、雨棚、裝卸機具等及人員情況等),確定企業的供給能力。
1.2 徑路的選擇
按前期確定的辦理業務的車站后(包括始發站、終到站),按照最短路徑和作業站全覆蓋的原則,制定出若干個較優化的運行徑路,并劃分出繁忙區段及較空閑區段。可供參考的徑路模式有環形徑路和線型徑路。其中,雙向環形列車的開行由運輸需求量大小、客戶對時效性的要求、企業運輸成本的控制等因素共同決定。
1.3 編制列車運行時刻表(列車運行圖)
列車運行圖是鐵路運輸綜合性的圖表,車、機、工、電、輛等多個工種協調工作的基礎。
新列車的開行需要在現有運行圖的基礎上進行編制修改。在編制過程中,需要考慮較多的綜合因素,從繁忙區段開始向較空閑區段進行鋪畫,并不斷地反復修正、優化。其中,除車輛技術檢查時間、機車的換掛、車務員換班等列車運行圖編制過程中需考慮的常規因素外,仍需要考慮的因素有:
(1)明確新增列車等級,為列車避讓提供依據。
(2)多趟列車在集散地進行貨物的交換的方式及時間銜接問題。其中,交換方式包括車輛甩掛或貨物分揀、交換。
(3)考慮列車開行需要待避天窗、客車群的問題。
(4)基本站臺裝卸的因素。列車停靠基本站臺進行貨物裝卸時,需要切割正線,影響其他列車的到達、出發。即上行(下行)列車進入下行(上行)股道的情況。
1.4 對機務及車輛的考慮
根據編制好的列車運行圖后,確定出機車周轉圖、車底交路圖,確定需要的機車數、乘務員班數及車底數。
根據運量的大小,確定列車的編組輛數;為了快速地裝卸可以對車輛進行分組,實現貨物的區域裝卸,提高作業效率;根據列車開行的實際情況,可以加掛臥鋪車廂等。
1.5 檢驗修正開行方案
為了保證方案的嚴謹性,在正式運行前,通過試運行進行模擬演練,發現開行方案的不足,并進行修正。
2 新設備及新技術的投入
在貨物運輸過程中,為了實現相關運輸產品設計的目標,需要對相關的機車、車輛、辦理站等軟、硬件設備進行更新改造,以提高作業效率,壓縮停站時間等。例如對辦理站需要配置叉車、托盤等裝卸機具,對站場雨棚、庫房、汽車通道等的改造與新建。
同時,要實現鐵路運輸物流化的發展,信息技術同鐵路運輸結合的潛力不容忽視。鐵路信息化的發展不僅要替代原有的純電話聯系、紙筆記錄的作業模式,建立事物處理型系統,而且要實現對各系統采集的龐大運輸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為領導層面的決策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針對鐵路運輸信息系統的共性,諸如在網上實現同客戶辦理業務、貨物的實時追蹤、企業內部對運輸相關信息實時掌握,實現車輛、人員、貨物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計劃編制的質量、提高裝卸勞力組織的效率、加速貨物的配送等。為此,提出相關信息系統的“概念性”功能為:
(1)貨物承運信息的管理。貨物的承運按既有的貨運改革已確定的若干種方式辦理,貨物承運等相關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客戶同企業間的關聯、貨物ID的創立。
(2)辦理站庫存信息的管理。對庫存信息的管理,為當日及次日裝車計劃的編制提供了依據。
(3)列車貨物信息的管理。對列車貨物信息的管理為卸車計劃的編制提供了依據。
(4)列車運行信息的管理。通過既有的TDCS系統(列調指揮系統)實現對列車運行信息的采集,為客戶及相關運輸人員提供準確的列車預計到達、出發時刻。
(5)列車車輛信息的管理。由始發站輸入列車車輛編組信息,為相關人員提供查詢車輛信息的依據。
(6)其他信息管理。如客戶信息的管理、站車信息管理、運輸產品相關企業人員信息的管理。
(7)統計分析的功能。系統實現按日、月度對運量、收益及詳細運輸信息分析的功能。通過數據的日常的積累,實現對運輸產品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
3 產品的營銷
企業要意識到營銷的重要性,樹立全員營銷的觀點,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部門。任何一個部門、一個員工的過失,都可能導致喪失客戶。在運輸產品向市場投放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產品營銷,抓住市場需求欲望,以最好的方案進行推廣,營造需求的氛圍,并進行目標銷售,達到廣告效應,樹立品牌。在手段和方式上要不斷創新,可以通過電視、平面廣告、網絡、QQ、微信等媒體、新軟件進行宣傳,吸引市場潛在的客戶群。
同時,相關銷售人員要熟練掌握本產品的特點,清楚了解本產品同其他運輸方式相比的優勢、劣勢所在,在向客戶推銷產品的時候,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客戶。
4 制度完善及人員管理
4.1 組織機構的建立
根據運輸產品的投放的時間長短、項目的大小,確定是否成立新的組織機構(包括研發及運行),以便有序組織、協調運輸生產活動。組織機構建立時,以組織目標為出發點,以運輸活動分析劃分為依據,制定部門的職能、權利、責任;明確該項目組織機構同固有的組織機構的關系,便于工作的開展。
4.2 規章制度的細化補充
根據運輸產品的實際操作需求,在既有規章如《技規》、《行規》及其他文件電報的基礎上,補充擴充相關的規章制度。
4.3 相關作業標準建立
根據運輸實際情況,該產品有關的所有崗位需制定作業標準,樹立全局意識、服務意識,尤其要突出多工種間的結合點,避免扯皮推諉,降低工作效率,影響了企業形象。
4.4 激勵機制
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個體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根據不同的個體特質,采用不同的激勵機制,實現企業利益同個體利益的完美結合。
5 效益與風險的評估
在運輸產品投放于市場前、后,根據市場的變化對該產品進行科學合理的效益與風險的評估。依據評估的結果對產品的合理性、投入與產出進行不斷地修正完善。
5.1 效益評估
效益評估分為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其中,社會效益等非量化的指標,此處不進行討論。經濟效益的考核可以按產品自身利潤及同類運輸產品的比較。
(1)產品自身效益的評估。產品投產后的利潤=產品的收入-產品的投入。產品的投入包括人力成本、設備投入、材料成本(燃油、電力)、設備損耗成本等。
(2)與同類運輸產品效益比較(即新開行列車占用既有的列車運行線的問題)。由于鐵路運輸通道能力固定,新產品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對其他運輸產品產生影響。
若通道能力富裕,新產品投放對其他運輸產品不影響,只要對產品自身效益評估即可;若通道能力有限,新產品投放必然要減少既有的運輸產品,為此需要對二者效益進行比較。
利潤差=新產品的利潤-∑新產品影響既有列車的利潤
產品真正的收益需要用時間來驗證,決策者敏銳的市場判斷力、研發者對市場潛力的預測都至關重要。
5.2 風險評估
運輸新產品的風險評估,考慮的關鍵出發點為“對客戶承諾的兌現”。究其風險源來自于企業自身、第三方企業及其他外部不確定因素。不確定因素主要為對運輸業有影響的天氣因素等;內部因素主要為新產品帶來運輸作業模式變革、施工影響、設備故障等。為此,需要在風險發生前,制定相關的應急方案,將風險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6 結語
綜上所述,鐵路貨物運輸產品從研發到實施可以參考本文中提到的5個關鍵方面進行,避免研發的無序性、盲目性,縮短研發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武,主編.行車組織(鐵路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知識叢書)[M].
[2]朱舟,編.人力資源管理教程[M].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