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瑩
摘 要:世界一流學科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支撐,因此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頭號工程。學科作為高校履行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平臺,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建設。然而高校作為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資源來源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采用績效管理的方式能有效促進學科建設績效的提高。
關鍵詞:學科建設項目 績效管理 績效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a)-0234-02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目標。是否具備一流學科是衡量高校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從1995年開始,國家和地方政府就開始實施“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等,采用項目的形式給予高校學科建設經費和政策支持。高校自身也會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開展學科建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并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快學科建設速度,進一步提升學科水平,是擺在國內高校尤其是走在發展前列的C9高校面前的現實問題。
1 學科建設項目及其特征
學科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基地和平臺。它是由學者、學術信息和學術物質基礎三類資源有機融合的資源共同體。學科建設項目就是政府和高校立足國際前沿、國家和地方需求,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有目的有計劃的投入資源,以立項建設的形式對高校部分學科進行重點建設的項目組織形式。學科建設項目具有如下特點:
1.1 全面的建設內容
以“985工程”為例,其建設內容包括學科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術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建設、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涵蓋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學科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整合資源,改善學科發展的軟硬件條件,從而提升學科的整體水平的過程。
1.2 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異質性
學科實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學術聲譽、科研水平、師生比、國際化水平等方面。在學科建設項目上投入的資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人員費用,主要用于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購買、維修儀器設備、建造和修繕物理空間等;三是開展學術活動的必要支出,包括會議費、講座費等。這些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不是不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關系,它直接產出的是教師學術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師的學術能力轉化成學術成果才是真正的產出。在這之間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體現了學科建設項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間接性與滯后性。同時這種產出又是難以量化的,例如學科聲譽的衡量就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2 學科建設項目的管理過程
學科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通過評價的方式對項目進行管理。首先是立項審批,即對項目申報時提出的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進行評價,其次是動態控制,即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分階段評價,最后是總結驗收,即對項目完成后總體執行情況進行評價。按照評價對象不同可以分為業務考評和財務考評。業務考評包括目標的合理性、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目標完成進度、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施項目帶來的可持續性影響等。財務考評則主要包括經費落實情況、財務管理狀況、資金執行進度和實際支出是否符合財務規定等。例如在“985工程”建設中,教育部、財政部作為國家“985工程”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專家對高校提出的總體規劃和改革方案進行審核和批復,對學校“985工程”建設情況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驗收,按照建設成效和年度資金使用情況的考核結果對學校的建設項目和年度預算進行動態調整。
3 學科建設項目績效管理與績效考核
高等教育是一項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的公共事業。單就學科建設而言,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優質科研成果產出、優秀人才培養都需要大量的資源保障,然而學科建設是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學科建設項目也應當是螺旋式上升并且不會終止的工程。對高校績效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相關的文獻數量呈快速增長并趨于穩定的趨勢。然而與學科建設績效管理相關的研究文獻較少,更多的是圍繞學科建設績效考核開展研究,有的文獻以績效管理為標題,但是實際上討論的確實績效考核,有混淆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之嫌。這一情況側面反映出實踐中存在“重考核輕管理”的現象。
學科建設項目的績效管理就是指運用績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來指導學科建設,從選擇建設內容和目標、提出計劃申報、立項實施、控制與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的系統管理,綜合協調多個目標,從而推動項目整體績效提升的管理模式。例如“985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持續重點支持,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每個985高校根據這一總體目標結合自身特點制定了與自身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發展目標,并根據“985工程”學科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引進和造就學術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提升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分別制定具體目標,同時在五大類建設內容下更進一步細化出了一級項目、二級項目等的建設目標。協調好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多個目標才能有效推進“985工程”總體目標的實現。所以學科建設項目績效管理應當是緊密結合整個項目管理過程的績效計劃、績效輔導、績效評價、績效反饋的循環管理過程。學科建設項目績效考核則是指項目主管部門根據工作目標和績效標準,采用科學的考評方法,評價項目的實施情況。因此績效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績效考核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由于績效考核結果往往與相關利益掛鉤,相比于績效管理的其他環節,人們更重視績效考核,將管理重點放在挖掘考核指標,制定復雜的考核體系并嚴格執行方面。這種“重考核輕管理”的傾向會使績效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片面的強調結果,側重于從結果中獲取信息,這樣急功近利的做法與學科建設應當重視積累,厚積薄發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學科水平的真正提升。
4 基于項目管理的學科建設項目績效管理
目前高校實踐中,對學科建設項目一般采用項目化管理方式,實行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如學校主管部門根據要求將“985工程”建設內容和經費以項目的形式逐級落實到基層的院系、實行項目化和績效考評的管理模式。項目管理旨在確保項目能夠按時保質的完成,而績效管理則更側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使項目績效最大化。在現行的項目化管理模式中融入績效管理可以從績效計劃、績效輔導、績效考核和績效反饋四個方面入手。
4.1 績效計劃
績效計劃是是主管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雙方進行溝通,明確項目實施應當實現的績效的過程。學科建設項目要進行績效管理,也應當有績效計劃。計劃的制定需要高效結合自身特色和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具體包括學校主管部門與具體實施學科建設項目的院系、學科、項目負責人之間的計劃溝通、目標確定和KPI關鍵指標的確定。
4.2 績效輔導
績效輔導是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一起討論有關工作的進展情況,發現存在的潛在問題和障礙,采取措施進行解決的過程。績效輔導有利于確保項目的實施按照計劃中預定的目標和時間進度進行。在學科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一般會采取要求項目實施單位提交年度報告、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中期考察等方式對學科建設項目進行過程管理,以便及時發現、糾正和改善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然而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科建設項目主管部門確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各項目實施單位提交年度報告,但是主管部門作為行政單位,難以對學科建設項目提供學術層面的建議和意見;召開中期考核報告會時,主管部門通常組織相關學科的學術專家來聽取項目負責人的匯報和提出意見建議,但是項目實施單位是否真正落實會議精神,在后續建設中予以改進無從得知,許多問題在下一次考核中會又一次被提出來。
4.3 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的核心環節。績效評價標準就是一桿引導前進方向的大旗,學科建設項目實施單位和教師為追求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會嚴格按照評價標準來推進工作。例如,科研論文數量和質量一度是衡量高校學科水平的重要指標,誠然這一指標對學術聲譽的影響較大,但是不同類別的學科發表科研論文的難易程度不同,依照這一指標進行資源分配會造成不同類別學科之間的不公平,同時也營造了“重科研輕教育”的氛圍,不利于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所以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才能使學科建設項目的實施真正推動學科的發展壯大,反之則極有可能導致學科發展走彎路并造成資源浪費。
4.4 績效反饋
績效反饋是指主管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就績效評價結果進行溝通的過程,是績效管理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理論上這一環節要求主管部門與實施單位能夠就評價結果進行面談,討論和查找導致項目實施不足的原因,并就此協商確定改進方案。然后實踐中往往忽略這一環節,使績效考核未能發揮其真正作用。績效管理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為提高學科水平這一目的服務。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人才隊伍建設,抑或是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次性的項目,應當是循環往復同時螺旋式上升的向前發展的建設進程。要使學科建設績效能夠持續上升,就必須及時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所以績效反饋這一環節是開展績效管理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陳晶.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2] 唐瑾.“211工程”績效管理初探——對高等教育發展重點建設管理的思考[D].上海:復旦大學,2007.
[3] 琚成明.基于項目管理的高校引智工程績效管理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3(20):135-136.
[4] 沙震.建立高校績效考核體系項目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9.
[5] 龔裕,楊松令,余霞.高校績效管理模型初探[J].會計之友,2014(18):102-105.
[6] 葛曉琴.論加強高校績效管理的邏輯與思路[J].河北學刊,2010,30(6):232-235.
[7] 徐來群.哈佛大學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