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薇:為什么樂評人有時候對作品的評價,與普通歌劇觀眾完全相反?我讀過他們寫的歌劇觀后感,和我所看到的表演完全天差地別。
小瓊:好吧,那是因為觀眾也有不同的類型。有些人只是想聽一場歌劇,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即使是那些有經驗的歌劇迷,在評論時,有的人也會側重音樂旋律,而另外一些則會更關注特定的歌唱家。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專業的評論家,觀賞的歌劇越多,你的眼光就會變得更挑剔。
小薇:OK,我明白了。但是為什么評論家都喜歡將一部劇目像“肢解”一樣,例如只是評論旋律聽起來很優美,或者是故事情節很棒之類。這一切都讓人感覺過于復雜。
小瓊:從什么角度評論,要取決于評論家個人。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新的劇目來評論,如果是那些他們曾經觀賞過的或者是類似的演出,他們往往提不起興趣。但新歌劇或者是廣泛意義上的西方聲樂,通常會遇到另外的問題…
小薇:傳統的西方歌劇不是幾乎與普契尼一同死去了么?
小瓊:不,不是這樣的,甚至是在意大利。作曲家和觀眾們都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在20世紀前半葉,隨著科技和政治的發展,歐洲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革,更不必提兩次世界大戰了。音樂正反映了時代的劇變。現代主義風格依舊是主流且引人注目的,但它并不適合于歌劇。
小薇:所以觀眾們背棄了歌劇?
小瓊:很多人被商業電影中那些宏大的、令人心碎的故事所吸引。也正因如此,電影取代歌劇成為了最流行的娛樂方式。
小薇:但是你說作曲家們還在堅持著歌劇的創作。
小瓊:是的,有很多。特別是在美國,近年來新歌劇的創作比起百老匯新音樂劇的創作更為活躍。很多新作品在一些專業人士的推動下獲得了成功,例如大衛·高克利,在他就職于休斯敦大歌劇院以及舊金山歌劇院的任期內,委約制作了近50部歌劇。
小薇:哇,50部歌劇?他們聽起來怎么樣?
小瓊:這些作品涵蓋了各種風格:簡約主義、后簡約主義、新浪漫主義、無調性現代主義……他最新的制作上個月在舊金山歌劇院首演。這部根據德·西卡電影<烽火母女淚》改編,由意大利作曲家馬可·圖蒂諾作曲的歌劇作品《兩個女人》,是繼1918年普契尼為大都會歌劇院創作《三聯劇》之后的,第一部由美國歌劇院制作的意大利式的歌劇。《兩個女人》聽上去有一點像普契尼歌劇的風格,還有些類似埃尼奧·莫里康內的電影配樂風格。
小薇:評論家們喜歡么?
小瓊:你猜?他們討厭它。但現場觀眾們在謝幕時卻給予了長時間的起立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