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東
杜牧的《赤壁》,現在被編為八年級下冊二十五課的《詩詞曲五首》。詩詞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但是它的寫作藝術和表達的詩歌主題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談論的話題。
在教學中過程中,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記誦好詩句。然后我帶領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理解這首詩:簡介作者和創作背景。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他用畢生的經歷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絕句不但占有相當數量,而且藝術成就最高,也最為后人所欣賞。清人吳喬說:“杜牧詩,惟絕句最多風調,余不能。”(《圍爐詩話》)杜牧的絕句,無論是借景寫情,還是吊古抒懷,其風格都可以用“清新俊逸”來概括。我認為《赤壁》一詩,是他七絕中的上乘之作。他的七絕,總是以生動而含蓄的形象和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取勝,這些特色體現在杜牧那些“詠懷古跡”的“史論詩”中,他的《赤壁》就是一首傳誦久遠的“史論詩”。
赤壁位于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它北臨大江,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戰場。公元208年,曹操親自率兵八十萬,以銳不可擋的氣勢,完成了一統中國的大業。孫權為了抵抗聯和劉備組成了兩萬多的聯軍,在赤壁迎戰曹操。東吳年輕將領周瑜指揮大軍用火攻,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六百年后,詩人杜牧來到赤壁,憑吊這個古戰場遺跡,寫下了這首詠懷古跡的詩,詩的題目叫《赤壁》。
一、充分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內容
本詩開篇沒有直接描寫赤壁之戰火攻的壯烈場面,也沒有直接表現戰爭中的杰出人物,而是劈頭點出“折戟”二字。用個別的典型事物表現巨大的歷史場面,這是傳統的“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這柄折斷了的戟,是赤壁之戰的標志,也是曹操損兵折將大敗虧輸的象征。因此,細玩“折戟”兩字,不難想見當時雙方激戰的場景,以及曹操潰不成軍的沮喪之態。接下來的“自將磨洗認前朝”七個字又如一組電影鏡頭,攝取了詩人拾鐵戟、磨鐵銹、洗沙土、作鑒定的動作。我們可以從這連貫而又迫切的動作中,體會作者此時此地內心的活動和情緒的變化。詩人來到赤壁,只見洶涌的江水,陡峭的懸崖,其它一無所有。他在徘徊,在深思,總想找到一些當年戰場的遺物,突然發現一只斷戟,自然欣喜若狂,于是陷入沉思,引發出低回的吊古之情。
詩到了第三句陡然一轉,大發議論,最后又用犀利明快的筆鋒點出主題。讀來猶如出匣之劍,光芒四射,咄咄逼人。赤壁之戰,周瑜用火攻,趁著一股東風,大破曹操水軍,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而詩人卻反說其事:假如當時東風不為周瑜提供方便,戰局又會怎樣呢?這里運用“反說其事”的翻案法。提出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性前提,不僅給人一種劈空而來的感覺,而且使本來枯燥無味的議論,更具生動的形象性,發人深省,耐人咀嚼。清代吳景旭說:“余以牧之數詩,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銅雀春深鎖二喬”則是承上句推論的結果。“銅雀”指“銅雀臺”,是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銅雀,在這座樓臺中,住著許多曹操的姬妾歌姬。“二喬”指“大喬”和“小喬”,是當時東吳的一對美人,前者是孫策的夫人,后者是周瑜的夫人。“二喬”代表著東吳獨立政權的尊嚴。詩人巧妙地把筆墨落在“二喬”身上,讓我們從她們的遭遇中去想象東吳失敗后的屈辱和曹操勝利后的驕態;而嘲笑周瑜的僥幸成功,又表明了作者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獨特見解。以議論入絕始于杜甫,杜牧繼承了這一傳統,并加以發展,寓議論于形象之中,寓議論于意境之中,因此這樣的議論毫無抽象和空洞之弊端。
二、賞析詩中重點精妙的用詞
1.本詩開頭為什么從“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由“折戟”寫起,引發后文對歷史的詠嘆,為后文的議論做好鋪墊。
2.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一句中“東風”指的是什么?并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在赤壁戰役中,周瑜是用火攻以寡敵眾,而此妙計的應用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3.“銅雀春深鎖二喬”中,“春深”和“鎖”二詞的各有什么含義?
“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三、準確把握詩的主題
縱觀歷史,關于這首詩的主題眾說紛紜。在教學中我采取了傳統的說法: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詩人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也表示了對晚唐命運的深深憂慮,充分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鄉情懷。
四、拓展研讀
課下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回答問題:
杜牧的《赤壁》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現的主題有什么不同?杜牧的《赤壁》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題材一樣嗎?杜牧對周瑜的態度和蘇軾有什么區別?杜牧的《赤壁》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寫法有什么區別?你更欣賞誰的作品,為什么?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