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敦芳
詞語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以詞語為突破口,是培養低年級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最好途徑。現以本人執教的蘇教版第四冊第24課《問銀河》為例加以闡述?!秵栥y河》這篇課文,許多老師通常是一段一段地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線式”的教學既費時,又不利于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嘗試進行“面式”的教學:在讀通讀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學習像“清澈的河水”這樣偏正式的詞組,最后再回歸全文。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針對課標對其“了解”詞句意思的要求,我用生動活潑、簡單易行的方法引導他們探究詞語。
一、聯系舊知,比較近義探究
新知識的建構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順應學習規律,引導學生積極聯系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進行正面遷移,進而比較探究近義詞的異同,深入了解詞義。如探究“清澈的河水”時,我先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受到這是沒被污染的干凈的河水,再引導學生回憶本冊第3課《月亮灣》中的“清清的”和第21課《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中“清凌凌的”這兩個詞語,從而明白“清清的”“清澈的”“清凌凌的”這三個詞都說明河水很清、很干凈。接著,我圖文結合出示三句話:1.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摘自《月亮灣》)2.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魚兒和水草嗎?(摘自《問銀河》)3.我想變一條小魚,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摘自《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詞語調換一下行嗎?為什么?他們在語境中朗讀比較,再借助句旁對應的三幅圖,終于明白“清清的”是指河水很干凈,能倒映周圍的景物;“清澈的”河水更干凈,能看見水里的魚兒和水草;“清凌凌的”河水最干凈,是透明的、流動的,還晃動著光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詞語意思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學生成串地積累詞語。
二、借用工具,查尋資料探究
對于一些名稱性的詞語,空洞的講解不如直觀地看,教師的講不如學生的查,因此,我引導學生學習查找圖片資料,一目了然。如“伸著大鼻子的貨船”“雄偉的斜拉橋”等,我們山區的學生大都沒有見過,當他們質疑時,我不急著解釋,而是引導他們課后借助電腦、手機或圖書去查找有關圖片,并試著畫一畫,下一節課再展示。學生們興趣盎然,第二課時展示時一個個都成了小老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此基礎上我再補充播放有關資料,如上海的南埔大橋等,我一邊播放一邊簡要介紹,學生們觀看時不禁驚嘆:“哇,這么高,這么長!”這時我適時引導:這就叫——(學生馬上領悟回答)“雄偉!”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們說說:你還見過雄偉的什么?學生們想到:“雄偉的夏林苑大廈”“雄偉的白水洋紀念碑”“雄偉的雙溪古城樓”“雄偉的廣播電視塔”。這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學生自行發現,自行創造,自行建構,他們不僅習得了方法,提升了能力,而且體會到了成功。
三、巧畫簡筆,直觀對比探究
有些詞語雖然意思相近,卻不能等同使用,該怎樣引導學生探究其細微區別呢?我巧妙地使用了簡筆畫這一直觀易行的辦法。如“寬闊的河道”和“寬廣的河面”這兩個詞組,河道”和“河面”分別是指河的什么部位?“寬闊”和“寬廣”有何區別?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河流橫切面的簡筆畫,請學生把“河道”和“河面”這兩個詞語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貼在畫中的相應位置上,然后進行評議。接著朗讀這兩個詞組,引導學生思考:“寬闊”和“寬廣”這兩個詞有何區別?結合簡筆畫學生就會明白:“寬闊”是指長條形的東西兩邊很寬,“寬廣”是茫茫的一片,指四面都很寬,比寬闊更寬,更大。然后我讓學生分別說說“寬闊”和“寬廣”還可以與誰交朋友,他們想到了:寬闊的河流、寬闊的馬路、寬廣的天空、寬廣的海洋……在運用中加深了解體會。這樣化空洞的講解為直觀的探究,借助簡筆畫,細微的區別就會可觀可感。
四、刪除對比,詞語關系探究
正如有些東西失去了才越發覺得它的可貴,有些詞語刪去后就更能體會它的重要。在探究了解詞組的意思后,我整齊地豎著排列這些詞組,先讓學生們讀讀,再刪去“清清的”“伸著大鼻子的”“雄偉的”“寬闊的”“寬廣的”等起修飾作用的形容詞,僅剩下“河水”“貨輪斜拉橋”“河道”“河面”等中心名詞,讓學生們對比朗讀,感受它們之間的關系,體會到有了這些修飾的形容詞可以使中心名詞更形象具體。接著我打亂修飾詞和中心名詞的順序,故意問:“這樣行嗎?”學生們連忙搖著頭說:“不行!不行!這樣就亂七八糟的了!”從而讓學生們明白前面的形容詞要根據后面名稱詞語的特點來加。然后我乘勢讓學生們幫忙給詞語找朋友,詞語搭配正確后再讓學生們讀讀,進一步感受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由扶到放,讓學生們學著說說“( ?)的魚兒”“( ?)的沙灘”“( ?)的( ?)”。這樣學生們沉睡的詞語被激活,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興奮地說了許多偏正式的詞組。平時單一的詞語,立刻變成了一串串生動多彩的詞組,成為他們言語表達的鮮活元素。
“閱讀、思考、表達”是以能力為導向的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讓我們以詞語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關注各種詞語,思考探究,積累表達,從而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探究學習的能力。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