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芳
應用題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低年級小學生的各種能力都比較弱,使得應用題教學難上加難。如何提高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
2003年我有幸成為五市第一批課改教師,有機會學習一些先進的課改理念,便把學到的課改理念逐步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課堂實踐中,我首先做的是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內心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堅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回答問題時間。在課堂上經常會有這樣的師生對話:“你們想怎么做?只要合理,就采取你的方法。”“你的方法真好!”“想一想,看看誰的方法最獨特?誰的方法最好、最簡單?”通過師生平等的語言交流,學生們在課堂上活躍起來了。“老師,請讓我說……”“我還有意見!”有這樣一個情景:出示問題,學生讀題。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朗讀理解的情景,我這樣激勵學生們:“你讀得真好!原本一道難題,讓你這樣一讀,這道難題同學們都覺得不難了,我真佩服你啊!”這時教室里一片熱烈的氣氛,高舉的小手和開心的笑臉告訴我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學生大膽提問、大膽質疑、大膽回答也給了我鼓勵和教學的熱情。這種師生關系的轉變,徹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們在課堂中暢所欲言,自由交流,創新的火花不斷涌出。這種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最基本的條件。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差。低年級學生的學法指導要具體、生動、形象,創設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情境進行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比較喜歡聽故事、做游戲,喜歡新鮮的事物。在課堂中要利用學生的特點,可以在講故事中掌握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同時還要多利用直觀教具,多讓學生提問題,多進行有趣的練習和游戲,多舉典型事例,應側重于具體學習技能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主動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不能強求一律,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樂,教師的教學才能教得輕松。
三、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
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解決應用題需要學生有讀題、思考、分析和列式的能力。作為小學老師,我們都知道應用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難學,許多小學生對應用題望而卻步,面對應用題,感到困惑,甚至害怕。教師要重視對低年級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進行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訓練。低年級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首先,老師講解的例題要和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尋找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然后要求學生反復多讀題,通過讀題,使小學生理解題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編數學故事。在故事中學生理解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知道問題和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通過分析和綜合,找到解題的方法和途徑,最后列出算式后。列出算式后,還應該讓學生講解列算式的依據,這樣的講解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如一年級的圖文應用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然后讓學生根據圖畫講數學故事,故事中必須帶有數學信息,學生通過看圖、講故事、說算理,理解了題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如“一年級有7名男同學,8名女同學,這個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對于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很順利地解決,但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我把這道題改編成:“一年級有15名學生,再來多少名學生,這個班的學生就正好是20名了?”學生中舉手的明顯減少,這時,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而應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化難為易,畫圖理解,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加強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四、理解含義,加強學法指導
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很多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一段時間學習加法應用題,學生會把所有的應用題都做成加法;如果學習的是乘法應用題,也會把所用的應用題都做成乘法。如果四則應用題放在一起進行練習,有的學生就會無從下手,解題時會發蒙,會胡亂解題。這是很多學生存在的普遍現象,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理解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真正含義。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含義學生需要在一年級至三年級進行學習,需要三年的學習過程,這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含義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含義。學生理解了,解題就容易了。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抓住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及聯系,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能掌握基本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