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文
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應該把握的方向性原則,那么,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才能做到“貼近”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認為應該善用學校、學生、家長等各類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感知,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挖掘學生資源,增強教育力度
課標強調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盤活學生資源,是盤活課堂教學的關鍵,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這一教學資源。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是學生本身,學生這一教育資源用活了,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了。
1.課前注重學生資源的儲備
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生活,而學生周圍的一切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學生注意和學習的對象。品德與社會的很多內容是要課前儲備的,所以教師應注重課前學生資源的儲備,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自然和社會,努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和學習習慣。教師在課前應布置學生尋找、搜集相關的生活資源,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豐富知識儲備。
2.課堂巧用學生資源
學生有的擅長唱歌,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表演,有的擅長寫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采取唱歌、畫畫、講故事、朗誦、游戲、辯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激活課堂,開放學生的雙手,開放學生的眼睛,開放學生的頭腦,開放學生的嘴巴,讓教學活動吸引學生,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品德與社會課堂活起來。教師還可以通過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行為表現,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抓住學生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邊的典型“小事”,通過小組交流、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優良品質。比如,針對亂花零用錢、愛打鬧等現象,可以聯系品德與社會課培養社會責任心和文明行為等知識進行教育,更具說服力,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把握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亮點。
二、整合學校資源,增強教育深度
學校是學生每天生活學習的地方,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件設施、每一項活動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是最方便、最快捷、最能靈活運用的教育資源。這種教育資源就在校園里,就在學生的身邊,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關的學校教育資源有效加以利用,從而增強教育的深度。
學校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第二課堂。近幾年來,學校德育辦、少先隊廣泛組織開展了“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學校的班會課能找到最恰當的結合點。例如,在教學《愛美麗的生命》這一單元時,我聯合班主任開展了一次“學會感恩”的主題班隊會,學生感觸很深。又如,教學《大自然發怒的時候》這一單元時,我利用班班通這一現代媒體,播放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可怕的自然災害,然后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這一重要教育資源,帶領學生到圖書館查借科普類知識的書籍,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的了解,并學習絕處求生的本領,有效提高他們學會生存的能力。
三、挖掘家長資源,增強教育可信度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和第一所學校,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家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對孩子來說也是最直觀、最形象的,家庭教育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的養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學校教育最強有力的后盾。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是和家庭教育分不開的,我們應努力取得家長的配合,使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讓學生把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行為。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來了解父母的辛苦,從而學會孝敬父母;通過參與家庭管理,可以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培養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應引導孩子經常參與勞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錘煉艱苦奮斗的良好品德。
例如,教學《愛美麗的生命》這一單元時,我充分利用家長這一鮮活的教育資源,將家長請進課堂,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參與教學,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事先給家長寫了一封信,請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內容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付出有多少以及母親十月懷胎時的感受。在上課時,把這些信交給學生,在《感謝你》的背景音樂中,學生認真讀著母親寫的信,有的學生流下了眼淚,告訴大家母親是多么不容易。在主題班會上,我將學生的家長請到了課堂上,請學生說說父母愛自己的事例,并隨機采訪了幾名家長。其中一名家長介紹自己幫助孩子記錄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十年不間斷地為孩子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成長記錄冊,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憶,對在場的孩子和家長都是一次教育。還有一位母親講述了孩子一歲時生病,孩子父親不在身邊,母親抱著孩子在風雨夜中看病的事,講到激動處淚流滿面,孩子們聽得入了神,老師和家長們的眼睛也濕潤了。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學生充分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疼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要把品德與社會課程由封閉式教育變為開放式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在豐富的感知中體驗和思考,增強教育力度、深度和可信度,使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受到影響,得到啟迪,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