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
(長興縣人民醫院腦電圖室 浙江 長興 313100)
結核性腦膜炎作為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發的中樞神經感染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由于該病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且極容易出現誤診和漏診的情況,從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1]。相關文獻顯示,腦電圖檢查有助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病情評價以及療效觀察。本研究就48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分析情況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48例患者均為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5年經臨床病理學分析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炎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在7~68歲之間,平均年齡38.7±7.6歲。所有患者均在發病后7~15天入院,臨床表現為頭痛、高燒、精神不振等,其中有23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6例患者伴有精神異常,有26例患者有過密切的結核接觸史。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天內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腰穿,腦脊液送檢生化和常規。并對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儀器選用BCC-21OS型腦電圖儀,并按照標準的10/20系統放置法安放電極,對患者進行單、雙級描記,描記時間為20~30min。之后采用睜閉眼以及過度呼吸等方法對清醒配合的患者進行誘發試驗。
對48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腦電圖檢查、腦脊液檢查結果以及臨床表現進行觀察比較。參照相關評定標準制定具體的腦電圖診斷標準,具體如下:輕度異常:以8~10Hz有節律的α波為主,伴有少量4~7Hz的θ波出現,少數患者出現少量的δ波;中度異常:以4~7Hz的θ波為主,并雜以2.5~3.5Hz的δ波;嚴重異常:以1~3Hz的高幅紊亂δ波為主,同時伴有4~6Hz的 θ波[2]。
研究中出現的所有數據均以百分數來表示,同時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48例患者當中,有9例患者處于邊緣或正常狀態(18.75%),其余39例患者表現為異常狀態(82.25%),其中輕度異常有23例,中度異常12例,嚴重異常4例,從腦電圖的異常類型上來看,有35例患者表現為彌散性異常,其余4例表現為局限陣發性異常。
從意識狀態、腦脊液成分、腰穿壓力以及病情變化方面對腦電圖異常率進行比較,發現腦電圖異常率存在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腦電圖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的關系
結核性腦膜炎主要是由于腦脊液中存在結核桿菌以及相關毒素引發一系列的變態反應性炎癥,結核桿菌從顱底沿著腦裂隙的血管進入腦實質,從而引起腦膜炎,腦血管受到炎癥的影響而受到損傷[3],導致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形成血栓,引發腦部組織出現壞死,致使腦部放電頻率發生顯著改變,從而導致腦電圖出現異常變化。
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電圖的主要變化為頻繁的θ波和δ波活動[4],本研究對48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后發現,有39例患者表現為腦電圖異常,異常率為82.25%。而意識障礙作為晚期結核性腦膜炎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患者在臨床上的意識障礙越重,其腦電圖出現的異常變化就越明顯。在本研究中,共有13例患者表現出嗜睡或昏迷癥狀,而這13例患者均表現為腦電圖異常。通過比較患者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發現,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與意識障礙、腦脊液成分異常以及顱內壓升高都有著密切聯系,腦電圖的異常變化與病情變化呈現出平行發展的趨勢[5],腦電圖檢查能夠作為早期診斷結核性腦膜炎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多數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腦電圖檢查結果表現異常,腦電圖檢查能夠為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以及病情評估提供客觀的理論依據。
[1]袁杭,王安龍,林上奇等.結核性腦膜炎磁共振的診斷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3):3085-3087.
[2]噬菌體生物擴增法與常規方法對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意義對比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2):4112 -4113,4123.
[3]楊曉軍,葉創新.結核性腦膜炎合并隱球菌性腦膜炎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22):78 -80.
[4]張濤,陸卉,任寧等.結核性腦膜腦炎患者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特點及預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7):4200-4202.
[5]李倩.地塞米松聯合醒腦靜注射液輔助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藥房,2013,24(20):1873-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