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相關理論,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現階段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從宏觀金融環境和微觀銀行自身管理兩個方面提出了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流動性風險
一、背景意義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法提供足額資金來應付資產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債務的相關風險。流動性風險因其具有不確定性強、沖擊破壞力大的特點,被稱為“商業銀行最致命的風險”。由于商業銀行杠桿率較高的突出的經營特點,其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就成為商業銀行以持續經營為目的的經營管理重點部分。流動性風險問題解決的效果,決定了商業銀行在信譽和經營的績效。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綜述
(一)資產管理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前資產管理理論盛行。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最初認為負債是既定并且被動的,而資產業務可以由商業銀行進行主動的控制和管理,因此,資產流動性管理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點。資產管理理論認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在資產方面將其流動性以儲存起來的形式進行管理。[1]
(二)負債管理理論
負債管理理論認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主動負債在貨幣和資金市場上獲得所需流動性。一方面可以實現達到其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較低的成本從資金市場上借入資金。然而這種做法同樣存在較大的風險,一旦資金市場出現波動,則商業銀行就可能由于市場流動性緊縮或者借入資金成本較高而到期不能籌集到相應的資金,從而面臨難流動性風險。
(三)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
該理論主張滿足流動性的需求應從資產和負債兩方面進行,結合資產理論與負債理論的同時動態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并且將未來對流動性的需求劃分為預期與未預期兩部分。通過對資產與負債的不同償還期的錯配研究,計算各個資產及負債項目的成本及收益率水平,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銀行資產及負債產品的數量和期限的對稱聯系來交叉配置,將資產與負債結構調整至可持續提供流動性的合理狀態,實現信貸資金的優化配置。[2]
三、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
(一)不完善的金融環境導致金融效率低下
流動性風險同樣受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影響。在不發達的資本市場中,商業銀行很難以合理的價格變賣資產或者購買流動性,其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加。受我國分業經營的限制,商業銀行不能夠從事證券及保險業務,并且金融市場投資工具單一,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的空間狹窄。
(二)金融資產結構失衡
我國的金融資產結構是典型的大銀行特征,金融資產結構失衡,其限制了銀行存款的分流和資產的多樣化,從而我國經濟主體的金融資產選擇空間和渠道產生嚴重制約,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緩解有負面影響。
(三)資產負債管理仍然較片面
就我國現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現狀來看,流動性風險管理流于表面化,并且中央銀行的指標不能根據本行具體情況和業務特點來制定從而,執行結果并不能達到商業銀行的成本和利潤的最優配比,實現較合理的收益率,真正實現最優的流動性風險管理。[4]
(四)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計劃程序不成熟
我國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系統,缺乏流動性風險的預警機制以及危機發生時的應急危機救助體系。一旦流動性風險暴露出來,商業銀行采取化解危機的手段主要是動用準備金,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和同業拆借等,流動性風險的防范和規避能力較弱。
(五)監管體系尚待完善
由于目前的監管體系仍以靜態事后監管為主,并且處于發展階段,數據的失真、滯后以及統計數據的前后不一致性會影響評測結果的準確性,監管主體對流動性真實水平的測度受到干擾,使監管機構難以做出科學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決策。
四、加強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體系的建議
(一)宏觀層面
1.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提高流動性。商業銀行在一個健全的金融市場中,可以具有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并且發達的金融市場也有利于商業銀行改善資產負債管理技術和方法,提高資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資成本,使資金流向高效率的經濟部門。
2.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現階段經濟條件是利率雖然正逐步走向利率市場化然而并沒有完全放開,而利率市場化可以使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偏好和財務狀況進行資產和負債的定價,有利于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實施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形成具有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于一體的全面立體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系統。
3.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長期以來,國家信用承擔了存款保險公司的大部分功能,這種模式不僅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而且導致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的扭曲。存款保險制度可以通過建立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合理分攤因金融機構倒閉而導致債權人的損失。
4.監管體制改革。建立信息強制披露制度,明確規定信息披露范圍、內容、要點等,提高金融市場公信度;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狀況及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并鼓勵商業銀行設定內部預警指標;同時央行也應監控商業銀行流動性比率,促使銀行合理安排資產的運用,防止將流動性資產用于長期貸款。
(二)微觀層面
1.規避風險之間的轉化和傳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要防范其他風險向流動性風險轉化,首先應建立專業的金融征信共享信息系統,以供商業銀行為安全放貸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提供必要的信息,大力發展我國的資信評級系統。
2.改進流動性風險管理技術及手段。采取定量分析結果與定性分析手段的綜合運用和有機組合,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管理決策的可靠性,以及風險識別的及時性和風險計量的準確性。從而可以使商業銀行將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納入一套體系綜合分析,進行全面風險管理。
3.開發運用衍生品防范流動性風險。銀行可以適當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轉移,一方面增加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將流動性低的貸款轉化為具有流動性較高的現金形式,從而增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顯著降低了貸款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4.制定全方位的應急計劃。商業銀行應根據其業務規模、風險水平和組織框架等制定應急計劃,并根據經營和現金流量管理情況設定流動性預警指標,預設觸發條件來制定實施程序,觸發條件如因銀行評級調整而產生的流動性問題、市場大幅波動導致流動性枯竭等。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袁平和任杰等.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文獻綜述[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6).
[2]王文華,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管理策略[J].金融與經濟,2006.
[3]姚旭.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2006(l).
作者簡介:邱磊敏(1992-),男,西安交通大學金禾經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數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