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經營的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商業銀行也是如此。為了讓這一目標實現,商業銀行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安全,合理的對風險進行規避,還要對資產負債結構進行調整。筆者在本文中深入的分析了國內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加強銀行經營管理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 經營管理 問題 策略
一、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自有資本金不足,風險資產規模較大
唯一可作為法定存款準備金上報的只有現金資產,同時由于資本充足率水平較低資金流動性大,而且資金補充渠道基本只有個人儲蓄和企業財務儲蓄,渠道較窄,能夠為各個分行細分配置的資金相當有限,不能為大規模的風險敞口提供足夠的資本支撐,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分支機構風險與資本匹配失衡。地方融資平臺風險是目前被市場和監管層重點關注的風險,由于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來源不穩定,所以平臺貸款仍然存在重大的風險隱患地方融資平臺存在著權責上的不明晰,不僅受到公司法的約束而且背景上又有一定的政府性質在內,再者土地資源方面的收入是支持地方政府財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這部分財政收入要依靠房地產收入支持,風險也是比較高的。
(二)資金自給能力不強,營運周轉困難
各地銀行多強調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少考慮自身經營效益,出現重貸輕存,存款少,貸款多。有的行長期陷于貸差,造成資金緊張,所以有時會占用匯差,常常靠拆借資金維持,自我發展能力差,資金營運周轉較困難。
(三)盲目追求攬存數量,忽視資金成本
各地銀行須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因而把存款作為拓展業務的“立行之本”,以增加資金周轉緩解資金供求矛盾,為了完成基本存款任務或者爭取到更多的存款資金,違反政策私自提高存款利率,甚至以接近或高于貸款利率基準利率的手段去整取更多存款,所以儲戶或企業財務人員意志不堅定,存款會在各個銀行之間搬遷,這樣以來,就整體社會來說,不僅存款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游資”的“游資”。實際上是增加了儲戶的利息支出,基本上形不成經營利差。
(四)非生息資產占用不合理,資金浪費現象多
固定資產投資的超比例,擠占了生息資產。各金融機構為樹立自己的形象,只注重外延建設,忽視內涵發展,沉重的費用負擔壓得金融企業喘不過氣來,嚴重影響著信貸資金的生息和流動性。另外,備用金、庫存現金、應收利息占用大:庫存現金占用多,損傷券積壓處理不及時庫存現金占用多,損傷券積壓處理不及時有些基層行處不計資金成本,盲目經營。
二、應對策略
(一)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的觀念,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組織
首先,銀行應保證風險管理能夠控制所有業務和所有環節中的風險。然后管理不同類別的風險并進行識別和歸類,銀行需要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各類風險都要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使銀行全體員工牢固樹立全員、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意識。其次,公司治理結構必須要完善,建立相互獨立的、完整的風險管理體系。董事會及下設戰略規劃委員會、風險審計委員會負責銀行整體風險監測、風險管理效率評價,督促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銀行中高層管理人員、關鍵崗位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管。
(二)優化資產配置,降低不良貸款率
其一,銀行對資本運作的水平進一步提升,銀行資產中的中長期貸款比例要合理的配置,科學的防范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強化金融創新,增加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種類,鼓勵銀行提供差異化的理財產品和層次,從而讓信貸資產比例降低,讓銀行資產配置趨于科學。其二,采取有效措施,實行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讓審款、放款、貸款管理等流程持續完善,在銀行內部要有科學的獎懲機制,同時設立單獨的內審機構,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持續增強信貸的管理水平,不斷減少不良貸款,走出惡性循環。
(三)正確平衡風險與創新的關系
運用創新手段讓流動性風險降低。首先要創新負債業務,主動型負債是其重點,讓負債的流動性得到加強。其次,創新資產業務,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優質信貸資產比重,還要減少信貸資產總量占比,逐步增多低風險的中、短期投資業務等。最后,創新中間業務,不斷讓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水平提升,保證其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不斷推進各種委托代理和中間服務業務,讓資產負債的總體流動性水平不斷提升。
(四)商業銀行要提高危機的快速反應和應變能力
在國內,經歷過金融危機的企業很少,這就導致面對危機時企業沒有及時做出反應的能力,也就意味著面對金融危機國內企業不能快速的做出反應,沒有超前的消息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一些和市場有較遠的距離、剛成立不久的銀行反應速度更慢。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需要具有較強的危機意識,在銀行內部有面對危機的快速反應機制,這有利于商業銀行的有效發展。
(五)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
各個銀行要加強信息搜集和學習,強化業務發展能力與風險把控能力。在拓展公司信貸業務時,要積極搜集、學習相關行業政策措施,正確理解目前行業所處市場地位和發展階段,行業進一步發展趨勢作出比較正確判斷,努力找準市場營銷和風險防范的平衡點,增強業務發展能力與風險把控能力,努力做到同步發展,確保各地銀行信貸業務更快更好地發展。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國內商業銀行在預測、妥善處理風險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國際銀行業相比其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進入新世紀后,國際金融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同時金融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這就要求國內商業銀行要讓自身風險預測、控制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年志遠.王相東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問題的制度性成因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4(02).
[2]滿菲,穆彤.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0).
[3]李志遠,周潔.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經濟視角(中旬).2011(12).
[4]杜云.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監管制度的完善[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4(05).
[5]高洪滿,閻志鵬.第三方支付牌照與銀行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新金融.2011(09).
作者簡介:李煒(1976-),男,回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畢業于內蒙古財經大學本科學歷,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就職于內蒙古金輝后勤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