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張筱晨
權力變化: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選擇
南昌大學張筱晨
摘要:中國雖然一直以來都是東亞大國,在權力支配中占主導地位。但是在舊中國,甚至建國后的三十年里,中國在東亞及周邊地區的權力地位一直受到挑戰。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才讓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權力支配得以扭轉。權力格局的變化,使得中國不得不做出適應中國國際地位的周邊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而主動的周邊外交戰略是每一個地區權力大國的固有方式,當然中國也包括在內。
關鍵詞:權力;周邊外交;戰略;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46-02
根據國際關系的現實主義理論,一個國家的實力就是國家權力[1]。目前的中國,綜合實力正在迅速增長,權力天平不斷向中國傾斜,雖然中國的權力還不足夠在全球范圍內對美國的權力進行挑戰,但是在中國周邊地區,卻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權力“金字塔”結構,這對于中國的外交戰略的選擇取到決定性作用。
中國崛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直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很多西方學者和官員視中國崛起為“中國威脅”。盡管中國實力的高速增長和打破了原有的地區權力結構都是不爭的事實,可中國每一次的周邊外交的調整都是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安全的。
1、中國實力迅速上升
中國改革開放30多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不僅讓世界感到驚訝,同時也超出了中國自身的預期。目前中國經濟還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中國的實力將會進一步提升。
經濟上,到2013年的8.3萬億美元,三十三年增長了8萬億美元。2013年中國GDP位居世界總量第二位,僅次于美國。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政治上,通過參與國際機制的建設和地區秩序的構建,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不斷提升。近年來,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也隨之增多,參與的力度也不斷加大。
軍事方面,中國軍事力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軍事現代化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防預算,中國軍事發展迅速,不僅具備了長距離投放能力,而且在遠程打擊能力方面,以及深水海軍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文化上,中國古代以來形成的儒家文明,被公認為影響世界的幾大主要文明之一,中國的崛起,也讓中華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得以傳播。
最后,在人口、領土、自然資源、科技等方面的實力,也讓中國在周邊地區以及世界上都處于前列。中國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權力足以在周邊及世界各地施加影響。于是,中國在周邊地區和國家中位于權力頂端的位置。
2、在中國及周邊形成形成“金字塔”權力結構
中國實力的快速增強,也讓中國與周邊地區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由于其強大的實力在中國周邊國家中脫穎而出,實力遠超周邊國家或地區。于是逐漸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圍繞中國的“金字塔”權力結構。
在東北亞中國北部及中亞,形成了以中國為頂端的梯級權力結構。由于中國在2010年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加上中國廣闊的土地,日本發展后勁不足。而朝鮮半島,韓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頂峰,朝鮮還處于嚴重落后國家。在東北亞地區,就形成了以中國為權力頂端的梯級權力結構。雖然俄羅斯是一個政治、軍事大國,但是受到經濟發展、人口以及西方國家集體對抗的制約,俄羅斯的權力支配受限,屈居于中國之后;而中亞五國以及蒙古國都是內陸國,其發展處處受限,根本不可能在權力方面挑戰中國的權威。
在南亞東南亞東南亞,中國強過印度而位于該地區權力結構的頂部。印度一直被視為中國權力的主要挑戰者。經濟方面,但是目前,印度的實力遠遜于中國,不能跟中國一較高下。其他南亞東南亞國家不是國
小貧窮就是陷入混亂,在該地區的權力結構中位于底部。
綜上所述,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中國周邊的四大地區系統:分別是東北亞地區系統,中國北方及中亞地區系統,南亞地區系統和東南亞地區系統。而在這四個系統中,中國都居于權力結構的最高位置。這樣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分散,形成了權力“金字塔”結構。
權力是國家政治行為的基本動因,一個國家的實力是權力問題。權力地位的變化是一個國家對外政治行為變化的首要因素,所以一個國家不同權力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對外戰略。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實力地位在國際社會中幾經更迭,而中國周邊對外戰略也隨之跟著變化。
1、不同權力時期的不同周邊外交戰略
中國是世界上處理周邊外交問題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國家之一[2]。權力變化不僅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容易打破原有的周邊地區秩序。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先后經歷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四代領導集體,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在領導中國崛起。這幾位領導人在位時期也是中國權力地位的不同時期,而不同權力結構下的周邊戰略又不盡相同。
第一,在以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時期,中國的周邊外交戰略主要是睦鄰政策[3]。中國采取睦鄰的周邊外交戰略是于當時中國的權力地位相匹配的。
第二,鄧小平第二代領導集體時期,中國主要采取的是穩定周邊的戰略[4]。鄧小平根據中國的權力地位,實行穩定的周邊戰略是符合中國實力的實際情況的。
第三,江澤民第三代領導集體時期,“周邊外交被放置到特別重要的地位”。這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權力地位增強,在中國周邊地區權力結構中,與日本、俄羅斯同屬一個檔次,而又明顯高于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以江澤民時期,中國會把“周邊外交被放置到特別重要的地位”。
第四,胡錦濤第四代領導集體時期,“和諧周邊”的中國周邊外交理念。這一時期是中國權力拔尖時期,“周邊地區形勢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5]。中國周邊權力結構處于調整之中,這時需要一個和諧的周邊才能保證權力結構的順利調整,否則會打破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國家實力決定外交戰略。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綜合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在地區權力結構之中也有明顯變化,可是中國的實力還不足以在地區權力結構之中嶄露頭角。所以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周邊戰略比較被動,都是以周邊穩定、安寧為主。
2、新權力結構下的中國周邊外交戰略選擇——主動出擊
2012年進行了新一代的領導集體的更換,中國進入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新時期。
中國崛起對西方來說,是一個零和博弈,因為中國的崛起會抵消西方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在中國周邊地區,中國逐漸削弱西方的影響力,并取而代之。目前,新的權力結構還尚未成型,作為地區大國的中國必須抓住全球和地區權力結構調整的機遇期,選擇主動出擊,在中國周邊地區構建有利于中國崛起的地區秩序。正如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中闡述的一樣,現實政治是“追求其歷史目標的基本先決條件”[6]。作為處在地區權力結構的頂端的中國,沒必要再進行被動的周邊外交戰略,選擇主動的周邊外交戰略有利于國家戰略的實施。
盡管中國的權力地位在中國周邊地區已經凸顯出來,實力差距明顯。但是當前的中國周邊外交,并不像是一個處于權力結構頂端的大國周邊外交。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形勢嚴峻,加上中國的周邊外交還沒有完全打開局面,中國周邊的外交戰略“任重而道遠”。不過,現階段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根據中國當前的戰略需要,建設性的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解決了當前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困境。
不同的人對發球旋轉、接發、節奏等理解各不相同。只有以正確的思想對待乒乓球這項運動,其技術才會提升一個檔次。而在我國競技體育崇尚三從一大的訓練原則,要求運動員認真對待訓練比賽、激發自己的斗志,關鍵球不手軟,培訓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不放棄任何一個能夠接起的球。
1、當前中國周邊外交的困境
中國崛起,不僅讓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是威脅,而且也讓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目的感到不確定”[7]。因此“中國形象”在周邊地區受到嚴峻挑戰,中國的周邊外交陷入困境。
(1)在東北亞,日本不干中國崛起,全力遏制中國。“日本拉攏域外大國——美國的介入,并遏制中國的崛起,其實質是日本不干被中國超過,成為地區權力的主導者。這是守勢者與挑戰者的困局。因此,中國在東北亞的外交遭遇阻擊。
(2)在中亞和中國北部,俄羅斯與中亞五國的安全形勢讓中國的外交受阻。盡管中國與中亞、俄羅斯同處上海合作組織這個框架內,可是中國崛起正在削弱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而且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也是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國的外交戰略得考量俄羅斯的利益,所以中國的外交戰略會束手束腳。
(3)在南亞,因為“中印兩國之間的分歧和競爭”[8],中印關系始終停滯不前。中印被視為兩個臨近的大國,又是崛起中的大國,“龍象之爭”由來已久,特別是中印兩國在南亞地區競爭權力時,被認為是“零和博弈”。所以印度擔心中國海軍停靠斯里蘭卡港口是有原因的。那么,中印關系是國際關系中最微妙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9]。
(4)在東南亞,“中國在東南亞的國家形象仍面臨著諸多挑戰”[10],中國的外交面臨諸多困難。所以東南亞“大國平衡”戰略或多或少不利于中國對外戰略的實施。
中國崛起導致周邊地區權力結構發生變化,盡管中國位于地區權力結構的頂端,可是中國的周邊外交并沒有與中國的權力相符,相反中國的周邊外交正處于困境之中。中國的周邊外交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須采取主動的周邊外交戰略。
2、一帶一路——中國周邊外交的演練
2013年9月—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中亞、東南亞時分別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中國地區權力變化之后,針對大周邊外交提出的一次整體戰略;也是中國權力上升后,周邊外交戰略轉變的大練兵。所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著名學者翟崑表示,“一帶一路’認定為中國周邊戰略的具體實施”[11]。
注釋:
1.金應忠,倪世雄著:《國際關系比較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51頁。
2.張穎:《新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確立及其中國特色》,《國際論壇》,2010年第12卷第5期,第32頁。
3.曹峻:《論鄧小平穩定周邊的戰略思想與中國的亞太戰略》,《學海》,2005年第5期,第5頁。
4.曹峻:《論鄧小平穩定周邊的戰略思想與中國的亞太戰略》,《學海》,2005年第5期,第5頁。
5.秦治來:《和諧周邊:中國周邊外交戰略新起點》,《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第25頁。
6.基辛格(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805頁。
7.黃忠,唐小松:《試論亞太地區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反應》,《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2期,第72頁。
8.孫士海:《對中印建立互信關系的幾點思考》,《南亞研究》,2003年第2期,第3頁。
9.黃志軍:《龍象共舞∶中印關系研究》,暨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第4頁。
10.韓玉貴,安秀偉:《論中國在東南亞的國家形象塑造》,《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第56頁。
11.黃翱:《“一帶一路”中國主動重塑亞洲政治經濟新格局》,《東方早報》,2014年5月19日。